来源:【山西文艺】
【夏至】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节气总是相约有期,如约而至
这不,芒种过后
伴随着
接天莲叶的无穷碧绿
映日荷花的别样鲜红
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奏声中
我们迎来了夏至
这是阳气最旺的时候
白昼最长的一天
这是盛夏酷暑的起点
夏练三伏的时机
还是
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
是阴阳升降
阳极阴生的转折点
那么,这一切
在物候和民俗上有怎样的表现呢?
夏至
夏至,阳热至极而一阴始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夏鸟高飞,麦子真的成熟了;阳气也达到极致,阴气开始生发;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是全年最长。
夏至 三候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夏至阳气最是旺盛,但物极必反,也是阴气萌动的时候。鹿是山兽,属阳,夏至阴气生,鹿感阴气退角,于是便有了“鹿角解”。
鹿在古人心中是祥瑞之兽,它可以象征长寿。晋代葛洪《抱朴子》称:“鹿寿千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也是权力的象征,《诗经·小雅·鹿鸣》是周天子宴会群臣时的乐歌。源自《史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成语“逐鹿中原”则更加直白地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寓意,还有萌萌哒的“小鹿乱撞”,是怦然心动的感觉。表示夫妻情深的“伉俪”一词也与鹿有关,北宋《通鉴外纪》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成双的鹿皮。
二候,蝉始鸣
“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夏至二侯时节,雄蝉感阴气之生纷纷鼓翼而鸣,“知了——知了”的叫着,好像是在告诉大家盛夏来了。有意思的是,秋天的蝉鸣声,有人听着就是“都了——都了”,好像是要告诉大家万物凋零,草木了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单调的“知了”声也总能引发文人墨客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有关蝉的诗词歌赋很多,一声新蝉又会引起人们怎样的思绪?司空曙在《新蝉》中写道“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杜牧在诗作《闻蝉》中感叹“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白居易江头初闻蝉鸣,虽只是“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却令他“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半夏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半夏生”,人们说就是夏天过去一半的时候,这种植物感受到阴气,开始生长。
这个说法可能只对了一半。据现在的观察,半夏从春季就开始生苗长叶了,盛夏时节正是它的花果期。有人说或许是作为一种野草,它的叶子在“茫茫草海”中并不独特,难以吸引眼球,直到夏至尾声,那眼镜蛇般的花序从地面探出,才受到古人的“青睐”。
夏至三候的“半夏生”或许是古人的一场误会,但这个误会并不影响“半夏”的诗意呈现。它常常被作为时令词,出现在各种药名诗中。明代郑文康留有诗句“半夏里来知母健,忍冬归去亦忘忧” 。冯梦龙所辑的民间小调集《挂枝儿》里也收录了一首,念着很有几分土味情话的味道——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地为伊担心,白芷儿写不尽离别意,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夏至 民俗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二十四节气。
在这片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华大地上,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个重要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祭祀,这一天,皇帝会举行隆重的“祭地”仪式。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坛,与天坛一南一北,遥相对应,明清两代皇帝每逢夏至日就会率领群臣在这里举行祭地仪式,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山西文艺微矩阵
图稿来源:中国文艺网、网络
编辑:汉鸿博
校对:张华
本文来自【山西文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