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的意思与什么有关?闳字的含义!

来源:文汇报

文化城市的灵魂。日前,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在奉贤举行。金海湖畔,群贤毕至,长三角知名文化学者聚焦新江南文化之“传承与创新”,把脉新江南文化品牌塑造。“贤者地”奉贤,再次彰显打造新江南文化引领地的文化自信与自觉、雄心与方略。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回答好“奉贤之问”和“新城新在哪里”的实践命题,新江南文化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江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研究表明,明清江南之所以引起普遍的关注,始终是与中国发展的前途与希望何在这样一个“大关怀”联系着的。君不闻,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诵至今;君不闻,17、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作为东方美学代表的江南园林、绘画、手工艺,成为欧洲人追捧的时尚……穿越历史烟云,江南文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也唤起了无数人对中华文化的崇敬。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江南文化“新”在何处?新在以红色文化为魂,让“江南”意识从历史意识走向现代意识,从文化传承走向服务国家战略;新在向前看、向未来,为建设“最江南”的五个新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路径;新在把江南文化中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尚德务实、崇文重教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今日之江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少年奉贤”正向“青春奉贤”蝶变。打造新江南文化的城乡空间策源地、生活生产弄潮地、生态肌理重塑地、精品力作打卡地、文化创新魅力区,“奉贤版”的新江南文化映射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意味着,新江南文化不仅有《富春山居图》的诗意,更有“数字江海”的新江南城市意象;不仅有《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更有共同富裕的城市发展愿景……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不断丰富新江南文化的时代内涵,这是一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时代大戏,这是一种充满文化自信的实践创新。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江南文化”必将在我们追梦的征途上绽放绚丽之花!

大运河中国特色文艺复兴

王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美国南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幕兰的《大分流》中有一个著名观点,即18世纪以前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在中国江南。这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从我研究的角度讲,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

第一,移民的基因。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祖祖辈辈守在一块地上,但从唐到宋200年间,大量北方移民到了南方。到了江南的这批中原人所具有的勤奋、敢于去开拓的移民基因,是江南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江南的水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运文化。因为在所有运输当中,水运成本是最低的。中原文化说到经济上的交往,小毛驴拖100斤东西很了不起了,但是在江南,大运河连接南北,变成了一个运河的水网。很多古镇家家有小船,一条船运1000斤没问题,所以它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和北方的小麦相比,南方的水稻有时候可以种两季,产量也更高,这样一来江南经济的底子就打下来了。

第三,世俗宗教。北方的移民来到了江南怎么安身立命?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教合一”的世俗宗教。道教解决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佛教解决了人的心安问题,怎么对待生老病死;儒教解决了人与人之间怎么和谐相处的问题。

第四,发达的手工业。江南的繁荣是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而农耕的特点是有农忙和农闲。作为“世界的瓷都”的景德镇并不是一年到头在做瓷器,4-6月份是在种地,第二年10月份以后才开始烧窑。这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不同,他们城市里的人是每天上下班。在英国发达的是工业革命,流水线的工业;在中国发达的是手工业和手工业所支撑的商业。从某种角度讲,在中国文创产业古而有之,就是手工业。所以说,在大运河畅通的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中国有一场商业和手工业的革命,它的意义在世界上并不亚于工业革命。

第五,在大运河带来的商业和手工业革命中,同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比如,南北文化交流中戏剧的五方杂处,昆曲北上形成京戏,明清小说又推动了中国从文言文走向了白话文,这些都够得上文艺复兴、文艺创新的标准。它还带来了很多社会伦理上的创新,比如说中原文化的伦理是仁义礼智信,而到江南以后变成了信义仁智礼,因为经商的第一条准则是要诚信。此外,还有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因为经商者在江南的地位大大提高。这些变化难道不能称之为一种文艺复兴吗?

开放是江南地区文化的共性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

江南文化的开放品格,植根于江南特定的资源禀赋,形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彰显于两宋时期,顽强地呈现于近代,改革开放之后大放异彩。

谈到江南文化,我们会上溯到7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与中原的文明同样发达。但是,先秦、秦汉时期的江南在华夏文明的版图中一直属于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属于华夏文化的边缘地带。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衣冠南渡”,北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南移后,江南地域文化对此没有抵制,而是主动融合,实现了第一次南北文化大融合,开启了东晋南朝的文化繁荣。安史之乱以后,第二波北方人大批南下。靖康之难以后,第三波北方人大批南下。江南社会始终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应对中原文化的扩散,实现一轮又一轮的文化融合。

江南文化的开放品格在两宋时期得到了鲜明的彰显。北宋南宋政权都偏安于中国东南,高度重视海上贸易,政府带头经营,民间积极参与,航路远拓、海船先进、贸易发达,造就了中国古代的航海盛世,充分滋润了江南的开放文化。朝廷在一些贸易港口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包括市舶司、市舶务或者市舶场之类。这些港口我们数一数有广州、泉州,有杭州、宁波温州华亭江阴等等,大多数在江南。

鸦片战争以后,在众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总以上海为最。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开放传统。近代的上海人80%以上是江南人,上海的开放水平充分反映了江南文化的开放品格。江南人的开明还在于善于将危机化为商机。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30年代受世界经济广泛萧条的影响,上海的民族企业纷纷倒闭,但是有一个例外,即常州人刘国钧、刘靖基经营的大成纺织染公司,创造了中国民族纺织史上非凡的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江南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这为整个江南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战略性支撑,也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开放是江南的传统,是江南地区文化的共性。可以预期,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征途上,江南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江南城乡美学当从创新开始

张鸿雁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江南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根柢,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得了江南就读懂了中国。其真谛在哪里?在于“耕读人家”、“鱼米之乡”、“求新求变”、追求精致生活方式和生生不息的精神。特定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带动了这样的江南文化的发展。

一、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文化模式。江南文化创造了典型的江南城市和乡村文化美学,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吴冠中曾说:“我这一生总是在陆陆续续地画江南”。在他的笔下,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荷花翠庭、园林湖畔、亭台楼阁……景观符号构成了江南文化资本,她浓缩着政治和历史的变迁,并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根植于中华文化主脉,呈现出人文魅力、美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它代表中国人对精致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

二、江南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新海派江南文化”具有特殊的前沿性。江南文化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最显性的是,江南文化可分为“海派江南”、“苏派江南”、“徽派江南”、“浙派江南”和“赣派江南”等文化类型。在同一性中找不到不同,在不同中找到同一性,这才是江南文化研究的一种创新。“新海派江南文化”的定位,我认为既能找到上海自己的特色——国际化和全球城市定位,又能找到自己的传统——源于优秀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新海派江南文化”促进上海城乡美学创新。“东方美谷”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网链”和“产业簇群”,为“新海派江南文化”的城乡空间江南美学的重塑和创新创造了前提。奉贤可提出“新海派江南美学从奉贤开始”的发展思路,在美丽健康经济与文旅融合上开始一条新路,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综合节点城市”,创造一个全新的以美丽健康经济为主业的、以“新海派江南文化”为特色的世界旅游目的城市。

以山水文化塑城市文明典范

陈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江南的自然山水与艺术传统,深具江南文化特质,是中国精神的要素构成、审美表达和象征赋码,可为建设城市文明新典范带来魅力无限的创意空间。在新江南文化和新城建设中,江南山水文化的与时俱进与持续发力,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空间。

第一,就区域范围而言,新江南文化不应以传统界定为限,而要从历史变动趋势和当代发展的角度,放宽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整个区域。据此,奉贤有关新江南文化和以此为基底的新城建设,就具有为长三角区域城市文明整体进展先行探路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就地理要素而言,新江南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粉墙黛瓦、古镇舟桥、平原水乡等基本特征,也应充分认识实际存在于江南区域的崇山峻岭、大江大川、浩瀚海洋。奉贤新城建设可于此间获得独到资源,既可为沿海城市探索基于海洋文明的新型建设路径,也可为区域内山区内陆城镇拓展出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新航路和大气开放的新格局。

第三,就文化形态而言,新江南文化既要传承体现在典籍里的山水诗词、书画里的山水意趣、园林里的山水精构等已成经典的江南文化形态,更可拓展至自然、民间与现实生活的多重领域。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艺术与生活、发展与环保的多重会通中,激发出新城文化宛如春水般碧波荡漾的活化样态。

第四,就审美取向而言,新江南文化可在清雅精致、细腻婉约等传统审美基础上,从层峦叠嶂的连绵不尽、万年屹立的永恒不休、静默不语的坚韧包容中,感受峻拔、坚毅等审美形象,推崇壮美、崇高美等审美范畴,拓展出庄严神圣的美学境界,丰富城市审美内涵。

第五,就精神特质而言,新江南文化要走出以往农耕文明的恋地情结、精英文化的士夫闲趣、传统意味的杏花春雨,着力揭示蕴含于山海深处、民间生活中本真、清澈、豪迈、血性等更具生命力、更有力量感的优秀元素,塑造静穆沉雄、虚怀磊落、厚德载物、大美深闳的新时代山水精神,涵养高远格局,塑造新城之魂。

衷心期待新江南文化和新城建设传承江南优质山水文化传统,融会历史、地理、环境、精神多重元素,建成具有江南人文特质、中国文化基因、东方文明神韵和绿色生态优势的新型山水城市,为走在国际化大都市道路上的上海,注入来自自然生机和中华山水文化的底色、灵性、智慧和活力,创造城市文明新典范。

新城发展人文培根人文先行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原馆长)

我想从文博考古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在新江南文化和新城建设方面的一些体会。在“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中,上海占据三席。排行榜前五有三个是上海的博物馆,排在第二就是奉贤的。那么,这样火热的展览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人流、人气,也可能拉动消费。博物馆的活动有助于人们开展社交、疗愈情绪。还有助于文化传统的学习教育。但理解这个现象仅仅留在这些层面是不够的,需要回到人文这个概念。

讲到人文,它的含义可能很杂、很广,我想强调的是人文的地景。地景以前一般讲的都是地理环境、地理条件下的一种景观,但我觉得这几年奉贤博物馆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作为和表现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文地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或许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变化发展一些深层的东西。无论是地区还是国家,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一定不能丢失人文关怀。五个新城的建设在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整体提进的同时,如果能正视人文振兴的重要性就会占得先机,成为领跑者,这里包括传承、发展、创新。

来到奉贤,我就会想起那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名言,这是奉贤得天独厚的地方,也是奉贤在新城建设或者在新江南文化建设方面潜在的优势。在奉贤的历史记忆中,其实和海是分不开的。奉贤通江达海,文献上说“历史上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属煮海农耕之地”。现在华亭海塘奉贤段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奉贤这个“交汇之地”,我觉得不单单是海陆交汇。近年来奉贤办的几个展览其实就是一种交汇,去年和四川合作办了三星堆文物展,今年和陕西合作办了周秦汉唐文物展。最近的“与天无极”展览将陕西省一些顶级博物馆最宝贵的馆藏重器请到了奉贤。不仅仅是奉贤,上海市区有很多朋友也特意来到奉贤,这就是新城建设人文先行的效应。新城建设里要有中心城区和新城建设相互吸引、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互相交汇、融合影响的磁铁作用。

在新城的建设过程中,文化机构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并为其赋能。海陆交汇既是我们的地理特点,也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品格。它在近现代历史上到今天能够有这样的地位和文化品格是分不开的,这对于我们形塑新江南文化是至为重要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