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溪老街风景区
大通,是铜陵市郊区的一个小镇,古时是安徽铜陵县的四大名镇(大通镇、五松镇、顺安镇和钟鸣镇)的首镇,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清朝时期还是安徽省的四大名镇:“安(安庆)、芜(芜湖)、蚌(蚌埠)、大(大通)”之重镇;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商店字号上千余家,人口达十万之众,有“皖南小上海”之美称;它还有“长江在这里拐向北去,大海到这里调头东回”的地理特色。
澜溪桥
大通,又称:澜溪、澜溪古镇。这“澜溪”二字,既好看,又好叫,叫起来还朗朗上口,还好听,好记;所以与它相关联的街名、村名、店名等也都带上“澜溪”二字,如:大通镇上那条主要的街道就叫:澜溪街,现在则干脆叫:澜溪老街风景区;在大通镇的不远处的一座古桥取名为:澜溪桥;大通镇上还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宾馆,叫:澜溪山庄;还有在大通新区里还有一条道路叫:澜溪路;更有一些饭店、酒楼、商店等都取名叫:澜溪饭店、澜溪酒楼、澜溪杂货店等。
那么大通镇为什么又叫“澜溪”呢?是因为它就坐落在长江边,水多?还是说它的很大一部分(和悦洲、铁板洲)就坐落在长江之水中的缘故吗?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澜溪”二字有着什么含义?
据《中华大辞典》对“澜”字的解释:澜lan大波浪,波澜;对“溪”字的解释:溪xī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溪。
显然,上述对“澜溪”二字的解释,都不是大通镇又称澜溪的缘由,那么到底为什么大通又称“澜溪”呢?
清乾隆《铜陵县志》记载:澜溪,去大通五里,其源自贵池、南陵、青阳来者为河水,自本县大拦、合二者为溪水,左右交会于竹墩山下。
清乾隆《铜陵县志》上还记载:竹墩山,在大通老镇澜溪之西。
从上述史料上得出,原来在古时大通镇有一条名叫:“澜溪”的小河,这条小河就是史料上记载的:大通河。
清乾隆《铜陵县志》上又标注有:大通河,在大通镇,与贵池分界,本邑界河,其源出九华、梅冲诸处,会于竹墩山下,至大通镇入江。宋周必大乾道六年五月壬戍至此。明设递运所、河泊所,久裁。
大通河,因为它一头连着青阳县,一头连着大通镇,所以到了民国时期人们便叫它:“青通河”了。一百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叫这条河为“青通河”了。你也这么叫,我也这么叫,大家都一起跟着这么叫,以至把它原来真实的名字“大通河”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也许就是“入乡随俗”,或是叫“约定成俗”了吧!
宋,池州青阳人,陈岩,字清隐,号九华山人。遍游九华山胜迹,著有《九华诗集》,品题诸名胜殆遍。他一生中往来于青阳、铜陵无数,写下了诗一首 :《澜溪》
小溪亦有怒涛翻,
可但沧溟始足观。
世事会心无广狭,
请君来此试观澜。
大通江,嘉靖《铜陵县志》释为大通河、大通灌,即今青通河。发源于九华山麓,至大通入长江。在民国前一直叫:大通河、大通江,故大通河口即是现在的青通河口或是大通江口。
明代的铜陵知县李宗泗,曾写过《大通江上》一诗:
双桨摇冲下大通,
隔林烟火隔溪钟。
笙簧鸟雀清还浊,
水墨江山淡更浓。
沽酒有村垂柳锁,
采樵无路落花封。
胸中不用吞云梦,
一览烟波几万重。
这首诗描写了大通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中的旷达情怀。
综上所述,铜陵历史上的大通河就是风景秀丽的“澜溪”河,现在被人们称为:青通河。大通正是有了这条如诗如画“澜溪”小河,才有了诗情画意的“澜溪”雅称。
任何一处地名,都是一种乡愁和记忆,是一种历史和传承,还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地名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后人在前人创造的劳动和文化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的成果。任何一处地名的命名或是被认定,不是由哪一个人随意拍脑袋便可决定的,它都包含有深厚的、浓郁的地方文化的积淀和前辈们智慧的结晶!
作者:俞俊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