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匕部》:“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字源》:“‘匕目’的意思好比两人怒目相视,互不相让。”“匕目”即两目相比,许氏是根据小篆来解字的,析形不确。唐兰先生认为:“许氏不得其说,故释为从匕目,又从而附会之耳。其实艮为见之变,见为前视,艮为回顾,见艮一声之转也。”唐先生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但“艮”的本义并不是回顾。

在甲骨文中,“见”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上面顶着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目),表示认真用心地看。

而“艮”在甲骨文中上面为横目,下面为反身行走的人形,其本义为视线受阻,古人不知怎么表示,就刻画了这么一组图像,眼睛看着左方,身体转向右方,表示碰壁而回,故“艮”之本义为停止、静止,《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在黄县话里,“艮哧”有短暂停顿的意思,比如:我嘞肚儿艮哧艮哧(也作“艮艮哧哧”)嘞疼;你这车开嘞,一艮哧一艮哧嘞。
“根”以“艮”之“止”义为意符,根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可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根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阻止它到处乱跑。人之站立,足踵在下,有似树木之根,故称之为“跟”。“很”指不顺从,《说文·彳部》:“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很”为形声兼会意字,从彳(道路)从艮会行止之意,引申为违逆,《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后作程度副词,相当于“甚”“非常”,如很好、很喜欢。“狠”指险恶、凶暴,《广韵·很韵》:“很,很戾也。俗作狠。”古时“很”“狠”通用,今以“很”作程度副词,以“狠”表凶暴。“狠”的本义为犬相斗,从犬从艮会意,艮也兼表声,其犬犹旁更能体现凶狠之意,故取“很”而代之。《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这里的“很”指不听从,有点“叫你往东你往西,叫你打狗你撵鸡”的意思。《周易集说》:“羊性很愎,牵者当其前而力挽之,则忿而不行,让之使前而随其后,则行也。”很多注释作“很,通‘狠’,羊性好斗,故云‘很’”,这就有点不知所谓了。“詪(hěn)”指乖戾、不顺从,《广雅·释训》:“詪詪,语也。”王念孙疏证:“《说文》:‘詪,很戾也。’谓言语相很戾也,重言之则曰‘詪詪’。”“恨”指怨恨、仇恨,《说文·心部》:“恨,怨也。从心,艮声。”《汉书序传注》:“恨,限也。”张舜徽按:“梗于心者为恨,犹阻于地者为限,语源同也。”恨即内心梗塞不畅之状。“懇”今作“恳”,一指诚恳、真诚,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引《通俗文》:“至诚曰恳。”一指恳求、请求,《正字通·心部》:“恳,俗代为干求意。”不管是诚恳也好,还是恳求也罢,均非志得意满者所为,必遭逢阻厄始将心放低。“哏”指话语稍停顿,从口从艮会意,艮也兼表声。“打哏儿”,指读书、说话等不连贯,断断续续,比如:你念课文怎么直打哏儿?他从头到尾说儿一遍,一点哏儿也不打。也指遇事迟疑,比如:他一听这话,心里打儿个哏儿。“哏”也可作象声词,比如:他笑嘞哏儿哏儿嘞。引申指滑稽、有趣,比如:他哏儿哏儿嘞挺有意思。也指滑稽有趣的语言或动作,如捧哏儿、逗哏儿。不管是说或笑,“哏”都有顿止意。
后来为了更形象地表示视线受阻,在“艮”之旁加上“阜(土山)”,此即“限”字,“艮”为“限”之初文,二者为古今字。

《说文》:“限,阻也。”古代门槛称作“门限”,就是阻止门过度开合。如限制、限购、限速、限价、限行、限时等用的都是此义。限止必有止境和极限,故引申出界限义,宋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所得在艮。艮者,限也。限立而内外不越。”如期限、权限等用的都是此义。
“垠”以“艮”之“界限”义为意符,指边际、界限,《说文·土部》:“垠,地垠也。一曰岸也。”“一望无垠”指一眼看过去没有看到高的山,非常平坦。“鞎(hén)”是古代车箱前面的遮蔽物,《尔雅·释器》:“舆革前谓之鞎。”王引之述闻:“鞎之言限也,限隔内外,使尘不得入也。”“龈”即牙龈,包住牙颈和牙槽骨的黏膜组织,起到限隔和保护作用。

“裉”读作kèn,其异体字为“褃”,指上衣靠腋下的接缝部分,接缝即为分界线。
大地之上,阻止我们视线的是山丘,《易·说卦》:“艮为山。”引申为凸起,“根”亦以此义为意符,男人的生殖器称为“男根”,中外民族都有以石柱为男根崇拜象征物的。“垠”又读作kèn,指凸起的土埂子,《集韵·恨韵》:“土有起迹曰垠。”“珢”亦读作kèn,指有隆起痕迹的玉,《字汇·玉部》:“珢,玉有起迹曰珢。”“痕”指伤疤,《玉函山房辑佚书》引服虔《通俗文》:“创瘢(bān)曰痕。”创伤好了后,疤痕是要高于皮肤的,后泛指迹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痕,今用为凡物痕迹字。”“硍”亦读作kèn,指石上有痕迹,《集韵》:“硍,吴俗谓石有痕曰硍。”
“艮”又指坚硬、坚固,《广雅·释诂一》:“艮,坚也。”王念孙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在黄县话里,食物坚韧而不脆称为“艮”,比如:这萝卜太艮。海里的短蛸脆,多煮来直接吃;长蛸艮,多用来包饺子包包子,腿长出数。

“艮瓜”是把萝卜条晒半干后腌渍的一种咸菜,吃时可撒点辣椒面,艮而不脆,故名。“艮揪揪儿”指食物坚韧耐嚼,挺筋道,比如:这是烟农15粉出嘞面,蒸出来嘞饽饽艮揪揪儿嘞。也比喻说话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比如:他慢腾腾嘞,说嘞话挺艮揪。非常艮称为“登艮登艮”,比如:这晒嘞半干嘞地瓜糖登艮登艮。“皮艮”指因受潮而不脆,比如:这瓜子儿皮艮喽。由食物的有韧性引申指人性子慢,行动磨蹭,比如:这个人真艮。或者会说他“吃儿艮鳖肉喽”,再严重一点,会说“他就是个艮唧儿皮”。黄县有句歇后语,“郭儿沟嘞双响儿——有艮头”,过去郭儿沟做爆仗,尤以双响儿出名,两响之间拉得很长。“艮”也指衣料、衣物深暗不鲜艳(即看起来不那么爽脆),比如:这衣裳色儿显儿有点儿老艮。也用来形容人看起来比较老,比如:他长嘞挺老艮。也指声音不清脆,大年初一早上放的鞭炮,年三十下午得放炕席底下“炕一炕”,不然放起来声音就会“发艮”。“老艮艮”指声音老气低沉,比如:他嘞动静儿(指声音)老艮艮嘞。也有点沉甸甸的意思,比如:这些钱儿对你来说不算什么,对我来说可是老艮艮嘞。
“艱”以“艮”之“坚硬”义为意符,《说文·堇部》:“艱,土难治也。从堇,艮声。”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艱。”“艱”为形声兼会意字,从堇(黏土)从艮,会土硬难治之意,艮也兼表声。建国后推行简化字,“艱”写作“艰”。由土难治引申为艰难,不容易,《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安国传:“言知之易,行之难。”又引申艰苦、困苦,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引申指艰险、险恶,《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墾”今作“垦”,有开发、开垦义,《国语·周语上》:“土不备垦,辟在有司。”韦昭注:“垦,发也。”垦荒即是把坚硬的生土翻松。“银”为一种金属,《说文·金部》:“银,白金也。从金,艮声。”“艮”也兼表坚硬义,我们现在说银质软,富延展性,但在钢铁出现之前,银的硬度也是可以的。后引申为像银子的颜色,“银滩”即为白沙滩,“银耳”即为白木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