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云:“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而言,灵隐寺为尤。”来西湖的游客,慕灵隐寺之名者甚多,故络绎不绝,但多不知灵竺群山中,还有韬光庵曾与灵隐寺几乎齐名。听老底子的杭人之言,往往以韬光代指灵隐。清人常安《韬光记游集序》云:“西湖北峰之胜,惟灵鹫最奇。游者至冷泉亭,瞻仰林木,下视流水,憩息徘徊,兴尽而返。不复知寺中西折,有曲涧萦纡、层峦绵衍、邃深幽寂之巢坞也。巢坞有庵,名韬光。”

韬光寺山路之亭:湖光塔影连三竺,海日江潮共一楼。
也就是说,灵隐寺不是灵隐景区的唯一亮点,尚有韬光寺(古韬光庵),古代文人题诗吟咏者亦多不胜数,诗文更是光彩夺目。
《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又载:“韬光庵,韬光禅师道场。与乐天同时,周伯弼有诗。前后诸贤留题甚多。旧有僧尝于此降仙,请至释子兰以下十人,凡七士、三释,皆唐人能诗者,各书一诗,语极奇绝,曲尽其景。今诗尚存壁间。” 文中所谓这十个唐人之诗的墙壁,可惜这些诗今不存矣。但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姚合两位杭州刺史的故事,却仍因诗歌而流传至今。先读南宋·董嗣杲《西湖百咏*韬光庵》诗,写韬光与白居易(乐天)的故事: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巢构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梅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潜洛寺屋庐深。死生印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这首诗是写唐代长庆年间,有一蜀地高僧来到杭州灵隐山那个叫巢构坞的山腰中(在灵隐寺西上方)结庵修禅,自号韬光,与当时郡守白居易(香山)结为死生之交。
白居易与韬光僧有诗歌唱和。一日,白居易欲招韬光下山入城相聚,特写《招韬光禅师》一诗来邀请: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白居易承诺招待韬光禅师是全素食但不简单的家宴,宴后是一瓯清茶,但韬光还是“明月难教下碧天”,韬光以“明月”自喻,以“难教下碧天”回应,作《谢白乐天招》诗,婉言谢绝: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韬光诗云“白云乍可来青嶂”,是对白居易的反邀请,白居易后来便上山与韬光一起品茗论佛;韬光庵因此留有烹茗井,乃白居易与韬光汲水品茗处。

韬光寺山门
公元823年早春,白居易到灵隐,见一株粉红色的辛夷花开,写《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诗赠韬光禅师: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虽说是戏酬,或亦有论禅之意。
白居易任苏州太守时,还曾写《寄韬光禅师》诗,写的是天竺(寺)和灵隐(寺):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白居易这诗,一连六句都重字,似连珠。重字原本是诗之大忌,但白居易此诗令人感自然真切。有后人评论:“此等处,皆足见古人之脱(蜕)化。”这里的“脱化”是褒义,是“成仙”的意思。
传说后来韬光僧追随白居易到了白居易的家乡洛阳定居,《武林旧事》云“周伯弼有诗”,即宋*周弜《韬光庵》诗:
“谷鸟与我言,怨杀白太傅。借问何以然,携却山僧去。
山僧未去时,前盘一尾蛇,后踞一头虎,吸云啸风绕窗户。
山僧已去了,鹤来踏翻藤,猿到拗折树,乱筱枯柴塞行路。
抑将庐于嵩高之阳,温洛之浒,诸天散花复呵护。
抑将慕膻逐臭,亡魂丧魄,委枯骸于北邙之狐兔。
荒台兮尚存,破屋兮如故,惟有山僧不知处。世间万事谁始终,极目寒江起烟雾。”
此诗的大意是:山中谷鸟埋怨白居易,问为什么要将韬光禅师携去洛阳;说韬光在山时,韬光庵生气勃勃;韬光走了,韬光庵死气沉沉。设想韬光在洛阳或有的两种结局,一种是受到呵护,一种是堕落红尘,客死他乡。感叹韬光庵荒台尚存,破屋如故,世间万事,如眼前寒江起雾。读宋《武林西湖高僧略》,韬光禅师入洛阳后,就不再有他的消息记载了。
再读读宋代的四个诗僧所写的韬光庵诗。
宋·释文珦《由樵径登北高峰遂至韬光庵》:
“鸟路攲倾不可登,攀缘直上最高层。阴崖老树春无叶,古窦寒泉夏作冰。
斜抱江流萦翠带,乱山分脉走瓜藤。云根细纪当年事,太守曾来访隐僧。”
宋·释智朋《韬光庵》:
“唐木犹存腹半空,苍崖苔是旧时封。云随十乘归伊洛,月照年年湖上峰。”
宋*释居简《韬光庵》:
“洛下僧归未寂寥,馀光还向此中韬。入千峰杪从它笑,放一头低尽自高。
客至坐凉分树影,云开写望到江涛。夜遥月冷风初霁,万籁无声亦怒号。”
宋*释斯植《韬光庵》:
“石涧长松行十里,杖藜从此得迟留。青霄望去山河远,白水看来日月流。
老树叶残霜鬼哭,断崖云冷洞猿愁。韬光名在身何在,今古茫茫几白头。”
释文珦诗写韬光庵之高之景,并忆当年白居易拜访韬光大师之佳话。
释智朋诗写据说韬光大师随白居易到了洛阳,此地是明月空照湖上峰。
释居简诗是想象韬光大师最终还是回到了杭州韬光庵(洛下僧归),我特喜欢“入千峰杪从它笑,放一头低尽自高”句。
释斯植诗写访韬光庵见今古茫茫,韬光师名虽在、人已逝。
唐代诗人姚合(曾是杭州刺史),与韬光禅师亦有交集。其《遇韬光上人》诗云:
“上方清净无因住,唯愿他生得住持。只恐无生复无我,不知何处更逢师。”
姚合《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
“衰病近来行少力,光公乞我百龄藤。闲来杖此向何处,过水缘山只访僧。”

韬光寺金莲池
韬光禅师答白居易请客诗中有“惟能引水种金莲”句。今寺中有金莲池,据说就是当年韬光师种金莲的泉水池。对此池,古人多有吟咏:
明人李流芳有《坐月金莲池》诗:
“竹根松月白泠泠,暗石荒藤坐小萤。却笑林僧也归去,夜泉何事不同听。”
释弥高《题金莲池》诗:
“韬公飞锡在山巅,白傅题诗历有年。过客支筇履怪石,居僧伐竹引流泉。
钟声出处还相接,山影横空断复连。虎啸疏林惊鹿走,猿啼枯木抱鹰眠。
晴烟暗长阶前草,疏雨轻开沼内莲。漫说禅心无去住,检书常在碧漪前。”
清乾隆皇帝曾数次到过韬光寺,写了不少有关韬光庵的诗,其中三首是用了白居易诗的韵——《坐金莲池上,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韵》:
“最爱翠鬟处,因之白足家。鸟衔飞叶竹,鱼上落溪花。
倡和成陈迹,林泉自道芽。上人者个在,不领一杯茶。”
诗中“白足家”=僧家。
清*弘历《拟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仍用其韵》
“试言太守第,何似法王家。入径多松竹,盈庭有药花。
其来对蒲席,相与剥蕉芽。奚必金莲畔,恒耽泉煮茶。
清*弘历《拟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三叠其韵》:
“莫说毗尼守,弗游居士家。宁忘彼摩诘,曾见散天花。
筇竹何妨策,禅枝不复芽。有来应有往,拟去领杯茶。”

韬光寺观海楼
明代文人萧士玮访韬光庵后,作《韬光庵小记》云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唐人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名句,传说这一联诗句实际上是骆宾王所作。萧士玮想在山麓的灵隐寺里求证这句诗的实景,居然是无所有。后来到了半山腰的韬光庵,庵中有观江海石楼,萧士玮登楼观望,沧海日、浙江潮之景了然于目,终于明白了骆宾王为何会吟出这一联妙句,当然,骆宾王那会儿,灵隐山上尚未有韬光庵,所以骆宾王应是在山中的高处观海听潮,诗句中的所谓门、楼或是虚指。到后来韬光庵中才建了江海石楼,至清代雍正时的西湖十八景中有“韬光观海”之景,即“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景。清代时韬光观海楼诵芬阁上有一对联,概括了该景观的特点:
“岭树湖云沉足底;江潮海日上眉端。(清?祁世长撰)”
因此,有人特地宿在韬光庵,观看早晨的海日东升,明末清初·毛先舒有《宿韬光望海日》诗:
“龙宫鹫岭天下奇,韬光更上升云梯。苍穹仿佛欲摩顶,石气濛濛拂衣冷。
山僧邀我山中宿,乘兴扶筇踏岩谷。便因晞发卧峰头,俯听檐铃和风竹。
夜深月没静群籁,隔树明河似萦带。须臾微红乍起灭,曈昽正出扶桑外。
天浮海潏见俄顷,不觉此身驻西岭。谁持青镜写燕支,闪烁团圞无定影。
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
凌风欲去更惆怅,天水茫茫两摇漾。绀殿红楼黯欲开,下方始听鸡三唱。”
今韬光寺内亦有望海楼在焉,那日望海楼竟不可登,不知是否常态。好在可以从韬光寺再攀登近千级台阶,就是北高峰了。一收眼底的景色,就更壮观了。

韬光寺观景:古时江海之景或在高楼后面
唐代的韬光庵,属灵隐寺的下院。五代时,吴越王在韬光庵旁建寺,名法安院,但人们习惯以唐人僧号韬光称其为韬光寺,这个习惯或一直延续至今。据张岱的《西湖梦寻*韬光庵》载,那时韬光庵墙壁间还留有北宋杭州名太守赵抃与苏轼为韬光庵所写的题名遗迹,类似于某某到此一游那种,也是很认真的哦,今亦无存。
宋元明清及以后,关于韬光庵的诗,多是游历观光,写景抒情,清代僧人释山止辑有《韬光庵记游集》诗集传世。
宋*黄顺之《法安院》:
“瘦藤拄到古韬光,分得山僧半榻凉。幽鸟一声春梦断,湿云漠漠护残香。”
北宋*杨公济《韬光庵》诗:
“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北宋*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六十*韬光庵》:
“逢人寂无语,结草自栖禅。但见岩花笑,厖眉不记年。”
明?史鉴《韬光庵》:
“韬光古精舍,远迹西山岑。冈岫屡回复,云岚杳深沉。
流泉激修竹,绿萝被青林。密叶翳朝阳,芳柯承夕阴。
杖策遵微径,逝将支遁寻。行行未易即,遥闻钟磬音。
徙倚绝尘想,冥思谐道心。搴芳咏招隐,松风和悲吟。”
读唐诗,发现与白居易同时期的诗人王建有一首《饭僧》诗,与白居易的《招韬光禅师》诗不仅主题相同,连用词与诗韵也几乎相同,不知何以如此,其中原因难解。王建《饭僧》诗:
“别屋炊香饭,薰辛不入家。滤泉调葛粉,净手摘藤花。
蒲鲊除青叶,芹齑带紫芽。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
后来的诗人们,访韬光寺,往往会用白居易《招韬光禅师》的诗韵来写诗,如前文介绍的清乾隆帝,再录其他诗人的几首吧。
明*董沄《宿韬光》诗:
“看山意不尽,信信宿禅家。坐石云生袖,谈经天雨花。
阁虚松夜奏,林暖笋秋芽。老得王濛癖,逢僧不厌茶。”
明末清初 ? 施闰章《韬光寺用白香山韵(寺有吕真人阁。)》
“丹阁仙人宅,香台佛子家。岚深晴作雨,树老晚成花。
涧口齐藤叶,墙根过笋芽。听泉从日暮,自煮白云茶。”
清*嵇永仁《韬光寺次香山原韵》:
“竹路循危磴,神仙此是家。池流千古雪,山放九秋花。
拨草寻苔碣,支筇触笋芽。因僧聊借憩,还试早春茶。”
清*钱大昕《韬光庵用白乐天招韬光禅师韵》
“岭上疑无路,云中别有家。行过翠竹径,忽见金莲花。
浩荡登高兴,清幽学道芽。哑羊真可哂,不会赵州茶。”
历史的变迁中,韬光庵也一定逃不过一再被毁又建的命运,上世纪1960年时曾重建,而又毁于1982的火灾,今韬光寺重建于2012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