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所取得名字也会有各时期的特点。
比如在1950年代,主要是以解放、建国、建军这种最为常见;到了70年代,又主要以卫红、学军为主;到80、90年代,单字伟、勇成为了主流;到了现在,梓轩、子浩、紫馨等等则成了最流行的名字。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古代,名字里一直都很忌讳一个字。这个字虽然十分常见,但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史书中有记载的也只有3人用过,他们都是谁呢?
最忌讳的字:王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姓最早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分各大氏族,以避免近亲通婚,降低后代的畸形率。这个时期的姓多是女字旁的,比如姬、姒、姜等。

进入到父系社会,“姓”又逐渐裂变出了“氏”。如果说姓代表的是家族,那氏象征的就是地位。
南宋《通志·氏族略》:“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为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则有名无氏。”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氏是男人的专属,女子只有姓。此外,只有贵族才能用氏,普通人有名有姓,但是没有氏。比如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的本名叫刘季,这个季代表的是家中的排行,俗称刘老三。

此外,古代的取名还有很多忌讳,比如不能用国家来命名,不能用官职来命名,不能用山川命名,不能用疾病命名,不能用牲畜和钱币命名,还有就是不能和父母长辈、皇帝老儿重名等等。
当然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还有一个字是万万不可用的,那就是“王”字。
在古代,“王”代表的都是国家的统治阶层,远古时期是部落首领,封建社会是君主或诸侯王或藩王,一般人自然不能用。即便允许平民在名中称王,但也没有几个人敢用。

此外,“王”字不同于“皇”、“帝”、“神”、“鬼”、“魔”这样的字眼,皇帝和神仙那都是绝对的统治者,而牛鬼蛇神又不是凡间之物,敢取这样的名字不是被砍头,就是被当成笑话。
但是如果在名中加个王字,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古代,天子分封或者赏赐皇家贵族的时候,都会称其为“王”。比如说一字的齐王、魏王(老王不算哈),和二字的汾阳王、兰陵王等等。

但是在没有得到皇帝授封的情况下,你自己在子孙的名字中加一个“王”字,那就等于是告诉当朝皇帝,我想自立为王了。
而关于名字的忌讳,其实在历朝历代的文字狱中也都有记述,特别是清朝时期。在当时,满清皇帝们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便陆续设下了各种规矩来约束百姓,控制人民的思想。
想当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担任江西主考时,出了个“维民所止”的题目,结果却被告发“维止”二字是除掉了“雍正”二字的上边,意为砍雍正的头。雍正皇帝听后勃然大怒,当即将查嗣庭满门抄斩,死后还鞭挞其尸。

既然古代的文字狱那么狠,为何还有三个人敢用“王”字呢?
历史上三个带“王”的人
第一位就是著名的唐朝诗人骆宾王,在座的朋友估计都听过他写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句诗吧。

作为初唐四杰,还是唐朝大臣,骆宾王取这样的名字,难道就不怕被关小黑屋吗?而且骆宾王本身出身寒微,又不是贵族子弟,怎么敢在名字中称王呢?
根史书记载,骆宾王的名字源自《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卦象,有为国效力的意思。所以即便有人想举报他,那也情有可原,毕竟连名字都一心向国。

此外,我们现在学的这首《咏鹅》,其实是骆宾王7岁所著,对于这样一个百年难一遇的神童,在名字中用一个“王”字似乎也不过分。
第二位是西汉时期的冯野王。冯野王的父亲是朝廷重臣,为国家殚精竭虑,官至左将军光禄勋。有这样一位老爹,加上自身博学多识,年少有为,谁还敢对冯野王的名字说长道短。

十八岁时,冯野王主动向汉宣帝上书讨要官职。虽然汉宣帝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志向,但因为他的年纪尚小,所以最后拒绝了。
后来,他如愿当上了当阳县令,之后又一路官运亨通,到了汉元帝时,他已经升到了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这是掌管诸侯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地位相当高。

而且,冯野王一心向民,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尊重他,自然也能担得起“王”这个字。
《资治通鉴》中有述:忠信质直,知谋有馀。这句话赞扬的就是冯野王。
第三位是南朝的顾野王。实际上,顾野王原本不叫这个名字的,他老爹给他取的名字是“顾体伦”,但是因为他很仰慕上面那位冯野王,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功成名就,所以就效仿冯野王的名,自称“顾野王”。

当然了,顾野王也对得起他的偶像,他从小天资聪颖,文学造诣颇高,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方面面都懂点,是中国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史学家。
他所编写的《玉篇》,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楷书字典。

到了现在,人们取名字已经没有那么多限制了,更不会因为用了某个字而被举报,至于为什么现在也不怎么用“王”这个字,估计是因为这个字的威力太大了,取不好还得闹笑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