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多2:「一」「二」「三」「四」「五」「上」「下」

汉字故事多2:「一」「二」「三」「四」「五」「上」「下」

【一】

“一”的本义就是单个,一个。如“一人”、“一桌”、“一丝”、“一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动不如一静”。

“一”还可以当序数的第一位讲。如“一甲折桂”,古代科举有三甲之制,而三甲之中又以一甲最尊贵难得。蟹,因有厚壳护身,尤如壮士披甲,故此一蟹便被视为是一甲的象征;古代以“蟾宫折桂”来比喻高中状元。肥壮的蟹以它的蟹爪来攀折桂树的枝叶,有金榜题名之兆。

“一”可以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如“笑一笑”,“看一看”,“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有空就玩儿”等。

“一”还有整个、全部的意思。“一生”指整个生命过程,“一屋子烟”指整个房间都是烟雾。杜甫石壕吏》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其中的“一”是语气助词,加强语气,并没有实际意义。

【二】

本义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后引申为一加一的和、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不专一、不忠诚等,如三心二意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

【三】

三,本义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如三皇五帝。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番五次:反复多次。

举一反三:反:类推。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东三省:指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因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四】

“四”字最早的本义是“气息”“呼气”,后来假借用来表示数目。如:四世同堂、四个人。也表示序数,如:第四名、第四天。也表示多数,如:四分五裂。

人们对于“四”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著名的事物都喜欢用四字来表示。如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美女(西施貂婵王昭君杨玉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其本以为两倍于二的正整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成语“四面楚歌”指的是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夜晚,项羽与虞姬在帐中,忽然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用楚地方的方言传唱的歌声。项羽大惊,暗忖刘邦已将自己围困,悲愤之情难抑。虞姬为了不成为项羽的累赘,自刎在了他面前。看着心爱的女人死于自己眼前,又耳听四周凄哀的楚声,项羽自感英雄末路,最后领兵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自刎在了江东。

四合院四合院汉族的传统建筑,其格局是在院子的东南西北四面建上房屋,然后从四面将院子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四合院里一般住着一户大家庭,四世同堂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夏天时,天井里搭着天棚,鱼缸里游着金鱼;秋天时,石榴树灼灼欲燃,给萧瑟的季节添加了勃勃生机,这是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期许;冬天时,屋子里的人烤着炉火,透过纸窗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枣树银装素裹。

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各个地方。

四大: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四大皆空:佛教的说法,指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无的。常用来表示看破红尘。

【五】

其本义为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后引申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岳: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五谷:稻、麦、黍(小米)、稷(高粱)、豆,泛指农作物。五谷丰登,指农作物获得大丰收。

五光十色、五彩缤纷:形容色泽艳丽,花样繁多。

九五之尊:术数家认为《乾卦》九五是人君的象征。后用“九五”比喻帝王。旧指帝王的尊位。

【上】

一条短线,加一条长线,短线在长线的上面,这就是古代的“上”字。不过这个字和一、二、三中的“二”字太相似了。所以,现在的“上”字改变了,它代表上面。

“上”的本义是表示方位的,即指上边、高处。“上”由上面引申指高位、君主、尊长。如《史记·高祖本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意思是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祖问左右将领该怎么办,将领们都跃跃欲试要攻击他。

“上”引申作动词用时指向上走、前往。如“上学”、“上街”、“更上一层楼”等。又引申指添加、安装。如“上货”、“上油”、“上螺丝”等。

唐朝的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也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祈求天官赐福。除了点灯之外,还有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子等习俗。唐朝上元节这天,国都长安的夜市热闹非凡,这一天宵禁全部解除。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在家门口挂上灯笼,长安城内灯火辉煌。皇宫里的人还会制作一个高二十丈的巨型“灯轮”,上面装载着五万盏花灯,远远看去,像是开着无数金花银花的树。

【下】

“下”字形与“上”字正好相反。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一弧线代表地面,下面的一小短横是个指事符号,表明在地面之下。

“下”的本义是表示方向,也表示底部、低处。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下”引申指地位低下。如柳宗元封建论》:“使贤者居上,不贤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又可引申指从高处到低处、去往。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用作动词,还可引申指攻陷、攻克。如李白《梁甫吟》:“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又引申指离开、退出、退让、除下。如“这里没你的事了,下去吧”,“下了敌人的枪”。

“下”由本义引申为放下架子。如成语“礼贤下士”,指放下架子尊重和结交有才华的人。在古书中常见“下第”一词,一般来说“下第”就是“下等”或“劣等”的意思。可是《柳毅传》里“应举下第”中的“下第”是“落第”的意思,也就是说考进士没有考中。

“下榻”的来历东汉时,南昌有位名士名叫徐孺子,他才德兼备,不慕富贵,在当地很有名望,人们称他为“南州高士”。地方上曾多次举荐他做官,但是徐孺子坚决推辞。新任太守陈蕃非常敬重名士,他刚到任就诚挚邀请徐孺子前来相见。陈蕃专门为徐孺子设了一张床榻,平时不接待别的客人,只有当徐孺子来时,他才把榻放下来,二人秉烛夜谈,徐孺子一走,他就又把这张榻悬挂在墙上,于是人们把陈蕃礼贤下士的行为称作“下榻”。现在这个词泛指住宿,多用于书面语或是外交场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