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代表之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围绕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谈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

厚植高精尖特企业发展土壤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地方党委政府要厚植创新土壤,瞄准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在各行业、各领域培育更多高精尖特企业。

走高精尖特之路,既需要企业自身的科技攻关,也有赖于地方部门充分发挥主动性,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精准服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体从分散走向凝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从长远看,地方党委政府要关心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编制关键技术领域攻关清单。要持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光发热的舞台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直通车”等人才政策优势,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

(本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和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示范作用。

作为创新领域主力军,民营科技企业要通过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助力我国科技产业健康发展。

企业要明确技术主攻方向,专注实业、聚焦主业,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强化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人才和技术储备、自主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着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持续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自身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践行“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本报记者 王明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

让科技工作者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着力培养和使用一批政治过硬、具备现代化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和创业团队,为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助力企业创新创业,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要敏锐发现产业链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把握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有针对性推动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突破,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独有技术;要依靠市场和产业链伙伴协同创新,借助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的市场机制来“自主补链”,填补产业链技术空档,共同发展。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长期工作在产业链的“隐形”工程师,社会关注度比较低。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了解、重视工程师的氛围,让工程师成为创新发展的“明星”,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李 刚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秦飞

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培育造就一批高精尖特、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需要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为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改革。目前,亟须加强完善对企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支持项目,将“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既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教师丰富和提升实践能力,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18 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