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昆曲,不少人甚至是昆曲的爱好者。然而什么是昆曲,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今却被大多数人曲解甚至误读。因此,有必要把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解释清楚。
一:昆腔
要说昆曲,先要说昆腔。昆腔,与高腔并为南北曲腔之宗。明中叶至清中叶达到鼎盛,鼎盛期跨越三个世纪,达二百余年。昆腔流行于江南地区,辐射全国。而以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五“府”与苏南“吴中”为最正宗。而在南方其他地区,则与高腔并行。清代中后期以后,昆腔与高腔都开始没落。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昆山腔——昆曲曲唱——昆腔。这3个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具有质的不同。昆山腔是昆山一带民间艺人唱戏时的口中之腔,止行于吴中。通俗一点讲,就是带有十分鲜明的地方色彩,类似于说话口音中的吴中方言。
当时与昆山腔一样的地方声腔还有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就是分别流行于昆山、海盐、余姚、弋阳一带的声腔。这四大声腔特点是都没有伴奏,属于徒口而歌,我们甚至可以把他想象成一种具有一定地方风格和特色的民间歌唱。
不过,这四个兄弟有一个后来稍微出息了,他就是昆山腔。而让昆山腔崭露头角的,是两个东西:一是器乐伴奏,即明嘉靖年间,昆山腔加入了笛、管、笙、琵的伴奏;第二是加入了和声,而且要按节而唱。如此一来,民间的粗犷唱法变成了“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新腔。
不过这时候的新腔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能依字行腔。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的曲唱传统,要求旋律跟随文字而变化。曲谱就藏在文字中,掌握了这一套曲唱规律,看到字就能唱出音符。所以中国文人曲唱,是不需要五线谱更不需要简谱的,至于工尺谱,那是没文化的,无法掌握曲唱规律的人才使用的。
要实现依字行腔,就必须有一个熟稔曲唱规律的大师来做一些改良。这个人就是魏良辅。魏良辅运用“水磨”唱法,按照字的音调及声调,化为相应的旋律,第一次做到了昆山腔 “依字声行腔”。“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从此,昆山腔进入了一个新的律曲阶段,再也不是民间的徒口清唱。
当然,这中间,大量曲律家、音韵学家、曲唱家付出了心血。毕竟,昆山腔用的是吴中方言,而当时的大量曲谱、曲律根据的是中州音。也就是说,要把吴中方言强行纳入以中原音为标准的曲律体系。这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即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仍然被认为不合律。因为汤公是江西人,江西语音与吴中又大不同。这就是南方在规范曲唱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过,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通过字读声韵、点板打谱、吐字收音、音色润腔等程序,昆曲被纳入规范、完整、严谨的“曲唱学”,实现了“以文化乐”的“曲唱”,推向历史的高峰。这就是第二个昆曲曲唱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曲唱,被称为昆曲。可见,昆曲是昆山腔经历了漫长的优化和改良之后,实现质的跨越而形成的新的曲唱方式。
那么昆曲和昆腔又有什么关系呢?魏良辅改良昆山腔,最终形成昆曲曲唱体系,并不用于演戏,而只是用于唱曲。而比魏良辅稍晚一点,有一个人叫梁辰鱼,他把经过魏良辅改良后的昆曲用于演剧,在戏剧舞台上唱出来的,就叫昆腔。
昆山腔和昆腔只是一字差别,但本质完全不同。昆腔是官腔,通行南北,乃是 “依字声行腔”的剧唱,通过“定格、定辞、定腔、定谱、定调”,演唱无穷律曲。就是掌握了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从而进入辉煌宫殿的艺术体系。从此,昆腔为本腔,成为真正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昆又分两支,一为正昆,一为草昆。前者是掌握了昆曲曲唱法则,后者是没有掌握法则,只能演绎部分唱词或旋律者。而至于吹腔等,更是略有昆之少许韵味,又混杂高腔、地方唱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正是极少数,草才是大多数。
二:昆班
现在已经了然,昆腔乃是昆曲用于剧唱,而用于剧唱,就必然要谈昆班。昆班之构成,最早事实上还不是剧唱,而是清唱曲家的客串,有的是“坐唱”,类似于分角色朗读;然后是舞台扮演,也就是要粉墨登场了。后来有了专门舞台演出的昆班。为了生存,昆班必须适应社会和观众需要,因此 “全昆班”以外,还有“合班”。
合班,顾名思义,就是合而成之,昆腔与其他融合,又或是并存。既唱昆腔,也唱其他。此外,昆腔还融入其他剧种,比如京剧中有昆腔折子,有昆腔曲牌,甚至某些皮黄带一个昆腔的头子。合班很多都是草昆班子,草昆班把昆腔又注入了许多地方声腔,比如川昆、湘昆、赣昆等等。
清代前期以高昆合班为多,高是高腔,昆是昆腔;清中叶后,有高、昆、乱(弹)“三合班”,乱弹就是皮黄以及其他地方戏。
约在清道光以后,昆腔在全国开始急剧衰落。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到20世纪,浙江正昆“本班”也相继报散。二十世纪的唯一烟火传承,是苏州“老郎庙”邀请各路正班艺人参加已衰落的“鸿福(老)班”,仍然难以为继。苏州原“四大老班”仅剩“全福”“鸿福”。然而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班社也告报散。此后二十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组成的“传字班”于1941年解散,正昆班社从此绝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字辈正昆艺人周传瑛、王传淞与“苏摊”艺人朱国梁、龚祥甫等组成“国风”剧团,演出昆曲《十五贯》,轰动全国,“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国风”定为“浙江昆剧团”,上海、苏州、江苏也建立昆剧团,正昆得继。
草昆,则仍在江苏诸省活动,亦日趋衰落。在浙江,则在南片,以金华、温州为中心的六府的“合班”———今称“婺剧”“瓯剧”“台州乱弹”中存在,尤以温州永嘉的全昆班和金华武义的昆腔中传存着丰富的资料。而其他南方地区的草昆则融入地方戏剧种,以湖南湘昆、四川川昆、江西赣昆为最后代表,但传承极艰难。
三:昆剧
昆剧是什么,有人说就是昆曲。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昆曲是曲唱体系,不是剧唱。剧唱该叫昆腔。那么昆剧是不是就是昆腔?也似乎不是的,因为昆腔指的是演剧所唱出来的那个旋律和腔调。那么昆剧是什么?著名戏曲家洛地先生说,“昆剧”是没有的。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称之为具备剧种内涵意义上的昆剧。一个剧种,需要有自己的专有剧目,自己的专有的艺术表达手法,包括唱、念、做、打,尤其是唱。
然而尴尬的是,所谓昆剧的剧作,其实并不只包括杂剧和传奇。事实上,演出的内容很驳杂,对于昆班演员而言,演什么其实并无所谓,但绝不仅仅只是演传奇和杂剧。(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洛地整理的周传瑛《昆剧生涯六十年》)。而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是昆所在专有的传奇和杂剧,事实上其他声腔,尤其是高腔也在演。
传奇杂剧以外的剧目,昆基本上都是抄的别人的现成。总而言之一句话,昆如果作为一个剧种,它的所有剧目都不是自己专有的,有的是共有,更多的是抄袭和借鉴。听起来很难以置信,然而这就是事实。不仅如此,草昆班演出的大量剧目,其实是幕表戏或条纲戏。把传奇和杂剧说成是“‘昆剧’剧本”,完全是个误解。
昆剧不仅没有自己的剧目体系,因此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戏剧结构。昆剧甚至连自己的场上技艺也不是自己的。事实上,昆的唱念做打一开始就是借鉴来的,因为昆从昆山腔到昆曲,都没有剧;直到昆腔阶段开始有剧,这个剧的组织结构是突然加进来的,因此是借鉴的。事实上,后世昆班演出,表现手法这一块,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剧种,这也是事实。昆的形体表演除了由其曲唱而规定的部分,其他大多为借鉴的。
因此,如果说一定要追问昆剧是什么,其实是一个组织,一个以昆腔演出故事的组织。拥有完备的脚色综合制组合和足够水平的艺人,能演或兼演昆腔的一种班社。昆班尤其是昆班之正班,传承的是昆的曲唱传统。而这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保护昆曲,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这种民族的曲唱传统。首当其冲应当是“继承”,应该努力 “恢复传统”,恢复曲唱体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