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缺成语四个字?缺成语有哪些!

作者:杜永道(《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历经无数次遴选,穿越千百年,仍“屹立”于当今文选和课本之中,令人赞叹。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杂说四》(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人们常说:“缺人才啊。”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请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材异等”!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再如,仅百余字的《爱莲说》明确打出“与前人不同”的大旗,高调宣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如果是写人的精粹短文,目光瞄向的,是不同于常人的独特风骨。如170余字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写了鲜见的奇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穷得叮当响,却不胜其乐;读书随兴之所至,不追根穷源;有酒就喝个痛快,写文章自己看着高兴就行——刻画出一种特立独行的志趣和精神追求。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上述《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总共四句话,第二、三句给出两个论据。一个是“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意即虽有缺点,能建功立业,就是有大本领的人,强调“看人看大处”。另一个是“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意即对有缺点的人,“关键在管理”。两论据精辟有力独到,不容置辩。

再如,80余字的《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写承天寺之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静”的论据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就是月下翠竹、柏树的斑驳“影子”。环境寂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内心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语言洗练、易懂。试看以下几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杂说四》)、“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句句干净、好懂。

其实,现代优秀白话短篇,同样蕴含“三个诀窍”。试看160来字的《山茶花》(郭沫若):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写秋天的韵味不写辽阔天地间的花草树木、山河原野,而是将“笔路”一转,指向室内,赞美插在铁壶里的山茶花。这是“独到的立意”。“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是写“味”,“白色的鲜花”是写“色”,“味”与“色”共同构成“山茶花体现纯美秋韵”“精当、有力的论据”。语言亦简洁、易懂——同样显现出“三个诀窍”。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是在回答“想说啥?”“根据是啥?”“怎么说?”三个属文的基本问题。

“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贯彻第一个“诀窍”,须深入观察、独立思考。贯彻第二个“诀窍”,重在一个“细”字。清代说书人柳敬亭为说明“武松的英雄气概”,采用了一个极为细小的“论据”:武松走进酒店,店内空无一人,便高叫一声,震得店内空缸空瓮都发出一片“嗡嗡”声。这个细微“论据”顿时把武松高大魁梧、气概不凡的形象凸显起来。贯彻第三个“诀窍”,宜“以口语为主,杂以书面词语”,使语言既流畅易懂,又不失文采。

“三个诀窍”不仅是写短文的好帮手,对写好长篇也颇具启示意义。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