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雨兼程,我们站在又一个“十年”节点之上。
十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犹如浪花一朵。
十年很长,足以让高楼拔地而起、幼苗茁壮成长、一座城实现新的跨越。
滚滚时代洪流,立潮头,踏浪行。
即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奔流十年”系列报道,探寻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本篇聚焦城市旧改如何“破解天下第一难”。
海报设计 祝碧晨
旧改三十年,上海换了模样。
太平桥地区的石库门,经过部分改造、拆除重建或保留修缮,成为中西合璧、潮流汇集的新天地;
有“穷街”之称的棚户区虹镇老街,经过20多年的旧改征收和建设推进,转身为为高端宜居的商住综合体瑞虹新城;
拥挤得只留“一线天”的“两湾一宅”(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棚户区,成了上海内环规模最大的社区中远两湾城,与苏州河有1800米水岸相连。
1992年,上海启动危棚简屋改造,之后三十年旧改路,掺杂着苦口婆心、曲折纷争和热烈期盼,在艰难中不断摸索。
上海先后出台“阳光征收”政策,实行“两轮征询”制度、“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的补偿安置新政策,引入“房屋征收公示系统”,老百姓放心了,旧改的步伐也就快了。
上海大胆创新,利用土地批租的方式,探索“政企合作、市区联手”的新路子,解决资金瓶颈。部分地块还创新采取了“组团打包”的模式加速旧改。
2017年以来,上海旧改思路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被提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2022年7月底,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据上海市旧改办统计,30年来,上海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超过3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0万户。
持续30年的民生实事画上了圆满句号。一度在时光中静止的老旧街区,加速追赶时代发展的脚步。
告别旧里,圆梦新居
今年6月20日,72岁的张扎根住进了奉贤区的新家,在抖音上分享着晚年生活。
张扎根妻子在奉贤新家看电视。受访者供图
入住近3个月,张扎根“感觉太舒服了”,“两室一厅,厨房宽敞,以前我们6个人住24平方米,现在2个人就有83平方米,大多了,装修也好。”
张扎根和妻子在虹口区霍山路的家。受访者供图
旧改前,张扎根一家四代六口人蜗居在虹口区霍山路229号。空间逼仄,家具几乎都是移动折叠式的,吃饭得围着一张小方桌轮流吃,吃完把方桌立起来,睡觉时把沙发床拉出来;厕所是自己搭的,一人洗澡,其他人就得出去等着,家中没落脚之处。
这样的生活环境,在老旧里弄并不罕见。
在黄浦区顺昌路560弄小区——上海美专旧址,20户人家挤在一层楼,一处公用水池有10多个水龙头,两间公用厨房内排列着若干灶头,每到饭点住户们就参差站在过道中烧菜,墙壁橱柜上积累着厚重的油烟。
顺昌路560弄小区,水池边装了10多个水龙头,住户在清洗锅具。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摄
在杨浦区蒋家浜棚户区,“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居民过着“拎马桶”的日子,有时半夜打着手电筒摸黑去上厕所;共用的厨房间,各家轮流烧饭,香气和油烟弥漫到家家户户。
许多居民住了几十年,旧改成为盼了一辈子的梦。
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的消息传出后,张扎根没犹豫就去签字了,“我们没有顾虑的,有房住就行。”2021年6月,该地块旧改生效,张扎根一家成为第一批搬离的居民。
动迁以后,张扎根已经回了四趟虹口老房子,“有点怀旧,从小在那里长大,根在那里”。不过,他更喜欢新家的生活。
北外滩昆明路以南旧改项目房屋征收签约比例达标。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图
安置房位于奉贤区金汇镇,是两套8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张扎根和老伴住6楼,儿子儿媳和孙女住5楼。
新家宽敞明亮,小区“跟花园一样”。
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完善,孙女已经转到奉贤上三年级,学校离家1公里左右,相距几百米的一家大型超市即将开业,附近的儿童医院也要开工建设了。
张扎根觉得,现在的生活没了压抑感,他每天锻炼身体、看看新闻、接送孙女,邻居们基本是来自上海各区的动迁户,疫情后人际关系也好了起来。
破解“天下第一难”
从规划、立项、两轮征询、收尾到土地出让、开发建设,旧改的每一步都走得不易,被称为“天下第一难”。
最难的是做群众工作。居民想改善居住环境,但安置方案不符合预期;家庭成员多,补偿款分配存在争议;怕早走吃亏,想拖着谈条件……全国劳模、原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公司(现为黄浦一征所)总经理张国樑曾总结道,老百姓动迁有三怕:怕过程不透明、怕补偿不合理、怕安置房不方便,核心就是“怕不公平”。
从2002年起,上海开始探索以公开透明为核心的“阳光动迁”。2009年,黄浦区(原卢湾区)建国东路390地块在全市率先探索“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解困纳保”的旧改新机制,并引入“房屋征收公示系统”。
具体而言,在旧改地块实行“两轮征询”制度,一看居民愿不愿意改,二看居民是否同意改造方案;从“数人头”变成“数砖头”,把被拆除房屋面积作为补偿依据,形成统一严格的补贴标准;对安置后仍有困难的居民进行保障托底,确保居者有其屋。
在“房屋征收公示系统”触摸屏中,居民可以随时查询动迁政策、房屋面积、居民人口、安置房源、补偿安置款、最新签约等,所有信息公开透明。“阳光旧改”从此在全市推广,旧改也跑出加速度。
2019年,黄浦区宝兴里旧改被称为“传奇”,从发布房屋征收范围公告、两轮征询到居民全部搬迁只用了172天,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
宝兴里项目总结了旧改群众工作“十法”:一线工作法、精准排摸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并向全市推广。
宝兴里房屋征收一轮意愿征询投票。上海黄浦 图
群众问题解决了,还有旧改资金难题。过去30年,上海在摸索中大胆创新,顺势应变,不断推动旧改“换挡加速”。
“七五”期间,黄浦区(原卢湾区)打浦桥街道的斜三基地被市政府列为23片旧区改造基地之一,1000多户居民要动迁安置,20多家工厂和商店要搬迁,动迁费估算约1亿元,改造困难重重。
1992年,黄浦区(原卢湾区)大胆创新,通过土地批租,由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300万美元受让了该地块,用于建造商品房,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后来,土地批租在上海各区全面展开,上海大规模旧区改造得以成为现实。
政府财力有限,旧改难免遇到融资瓶颈,上海开始努力探索一条“政企合作、市区联手”的新路子。2019年6月22日,虹口区17街坊旧改二轮征询生效,这是上海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新模式后的首个旧改项目。上海虹房(集团)有限公司和市地产集团,按比例出资,成立虹口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改造实施方案,统筹资源,有效提升了旧改速度。
近三年,创新做法不断涌现,一些动迁停滞项目重新激活。杨浦区定海路街道129、130地块曾停滞达15年之久,2020年,该区创新采取了”一地一策”办法,建立了政府与开发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模式,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筹措项目资金,按照土地出让合同进行开发建设,3600户居民重新看到旧改的希望。
旧改推进中,一些区摸索出“组团打包”模式。2021年,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将10个街坊近6000户居民“组团打包”,成为虹口区最大的旧改项目,在3个月内集中推进高比例生效。同年,杨浦区定海路街道7个街坊的零星旧里合并,“组团”启动旧改,原本涉及三个旧改征收基地的片区,用两个月就实现旧改生效。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文脉
上海有许多网红打卡点,新天地、思南公馆、外滩源、建业里……它们的共性是,保留着鲜明的石库门建筑特色,让穿行其中的人们在摩登都市里看见历史。
风雨洗礼,这些建筑也曾残损破败,被纳入旧改征收范围。旧区改造,城市更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在城市发展中没落的历史建筑?
去年12月向公众开放的“今潮8弄”提供了答案。这里原本是虹口区18号街坊,有公益坊、颍川寄庐、扆虹园等保护建筑。旧改征收后,建设单位采取了“征而不拆、人走房留”方式,对地块内历史建筑群进行整体性保护,修缮过程中留下了建筑、巷弄和旧砖,甚至是生长在墙面缝隙中的小草。
今潮8弄夜景俯瞰。上海虹口 图
如今,“今潮8弄”成为虹口新地标,融入文化和商业活动,“以用促保”让老建筑历久常新。漫步其间,8条百年老弄堂、60幢石库门建筑和8幢独立老建筑诠释着城市更新中的柔性,彰显着城市的厚度和温度。
在“能快则快”的旧改中,上海对于历史文物和建筑表现得相当审慎。
2017年,上海提出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明确提出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应当予以保护保留。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两个字的顺序变化,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改变。
2019年,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通过。根据条例,上海市专门设立了保护委员会,由13个相关委办局组成,协调解决全市范围内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揭牌成立,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
乔家路地块是有着丰富历史的老城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清代民居——书隐楼也被纳入该地块征收范围。这块地由城市更新公司作为平台,引入资金和规划团队,全程参与旧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风貌保护。书隐楼内,部分屋面坍塌,室内木结构局部被白蚁腐蚀,地坪杂草丛生,于去年8月启动了抢险维护工作。
书隐楼在2021年8月启动抢险维护。上海黄浦 图
虹口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比较完整保留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期的建筑风貌,在旧改中全部被纳入昆明路以南地块。虹口区表示,北外滩发展规划中,“新旧融合”的格局已经明确,东部提篮桥片区将保持“窄马路”“小街坊”的规划理念,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
位于南京西路的张园,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公园,汇集了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在时代发展中,张园逐渐没落,旧改前近半数居民仍过着拎马桶的生活。2018年9月,张园启动旧改,采取了“征而不收,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模式,“一幢一策一方案”地修护,尽最大可能留存历史风貌和建筑。按照综合性改造方案,张园将引入商业、创意办公、潮流中心等文化场馆功能,改造后的张园西区将于今年亮相。
跨越30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但这并不是终点。接下来,上海将转战零星地块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通过成片带征、公益征收、综合改造等方式,力争明年年底前完成所有零星旧改,让更多人圆梦新生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