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名人及历史人物事迹?郭姓名人及历史人物故事!

泰山村族谱序

夫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世代相传,蔚然成风。南宋宰相文天祥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世系派焉得而混哉。”谱牒是记载一家一姓之源流分支、人口、人物的世系表籍,可以明世系,别亲疏,长幼尊卑,一目了然;是姓氏宗族文化、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是地方典志的一个补充。因此我们对族谱一事应从灵魂深处有个正确的认识。我泰山郭氏有谱以来,曾续修过三次,均有谱序载之其详。至今支脉不紊,世代清晰,使我后辈有据可考,有章可依。公元一九一零年,上屋四房三十五世裔孙嘉言公主修第三修《麻冈泰山郭氏族谱》以来,时隔一百一十年之久。一个多世纪,泰山村的人口、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进步,非昔日可比。鉴于此,续修族谱乃是当前我族刻不容缓之大事。一册泰山郭氏宗谱,上自始祖晖公、基祖期公,下迄当代裔孙,正先十三世期公三十代人脉、世系支派,荦荦其中,欲寻祖宗,据谱认同。修谱工作,敬祖崇宗,收族团结,启迪后人,传承文明,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下屋房二十九世裔孙傅垣公主修了第一届《麻冈泰山郭氏族谱》,为后来历届重修泰山郭氏族谱开了先河,夯实了基础。

自晖系十三世期公开基至今已有87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朝代,勤劳淳朴的泰山村族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顽强拼博,锐意进取。开拓了泰山村的基业。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历代的泰山村族民的沥尽肝胆,含辛茹苦、奋力拼博,使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自期公开基以来我历代泰山村族民,为了民族的复兴,历史的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辈们的辉煌业绩是我们后辈的自豪。

《麻冈泰山郭氏族谱》第三修谱牒记载,我泰山郭氏源自汾阳,受姓始祖子儀公六世孙晖公,晖公字伯阳,天汉元年,公元917年,卜居庐陵六十二都麻冈,今吉安县万福镇麻塘村,葬木邑儒行乡六十三都丰塘紫霄觀,今郭公山。配李氏:封广国夫人。生三子,长子轩,为麻冈派祖,次子軿,为塘东派祖,三子轮,为吉湖派祖。轩公之仍孙,晖系七世孙绂公次子谧公,由麻冈徙居炯村江边,大约公元1150年,谧公之来孙,晖系十二世孙超公次子期公,择吉地泰山开基拓业,至今870多年,三十代繁衍生息,人口达到500余人,成为大安冲开基较早,人口较多,村落面积较大的望族。

纵观我《麻冈泰山郭氏族谱》第三修族记载,期公生有四子,长子曰小三公,在泰山传二世,其后裔不详,次子曰小六公,仍居泰山。小六公后裔传至晖系二十世孙志达公,志达公生有五子,长子曰存赤公系下泰山,北坑派祖,三十一世孙仕汾公于康熙年间迁居永丰桃源北坑,现还有一支仍在泰山居住,为世诚堂,属下泰山派,简称下屋。次子曰存旭公系上泰山派祖,存旭后裔,晖系二十五世良,职,诚,晚四兄弟于明朝嘉靖年开始分为上屋四房之祖。曰怀德堂,世德堂,永庆堂,青云堂,九思堂,诚公后裔迁居萍乡贸易致富。三子曰存端系排厅,收村派祖,晖系三十世孙文瑞公于康熙年间迁居分宜城北收村。四子曰存恕,不传,五子曰存恭,不传。期公三子曰少元,无考。期公四子曰少三,无考。当今泰山世诚堂,怀德堂,世德堂,永庆堂,青云堂,九思堂,和由泰山早己分徙的收村,北坑两村庄皆为风景优美,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人才济济的望族。

我泰山村,坐落同江平原,凤光秀美,村前平川青山,粮丰林茂,村后大安大道,平坦宽阔,同江柔情如练。村北飘逸淌漾,铜皷逶迤似龙翘首腾空飞翔。平川沃土稻丰产,遍山油茶果飘香。尧天盛世、善政惠农,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小院琼楼,鳞次栉比,家用电器,登室人堂。油路宽阔跑奥迪,手机网络引客商。泰山村民,创业致富,邻里和谐,生活安康。展望今日之泰山,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泰山族民,村风淳朴,恪守祖训,尊师重教,培养新人。治贫治愚,人才辈出,有公务政要,公司高管、科技尖兵,军中勇士,种田状元,致富能人….新谱人才名录篇均有详述,在此不作细议。他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先祖争得了荣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我相信泰山郭氏后代,将与时俱进,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业绩。

本届修谱,改革了上届谱体式,采取了“记叙式”和“吊线式”欧苏两种谱体并用,即节约了篇幅,又便于世代接龙,新谱信息量大,编排新颖,即保留了老谱风骨,又讴歌现代文明,图文并茂,世代昭穆,伯叔兄弟相属,长幼尊卑有序,支分组合明晰,便利阅读,便于查考。

新谱“贯通古今”,时空跨度大,编撰任务繁重,历时两个寒暑,终于脱稿付印。新谱出版是我麻冈泰山郭氏的一大喜事,一大好事。它不仅了却了我族民长期以来的美好心愿,而且为族民资治存史,传经育人提供了一部良好的教材。这也是对先辈的殷殷回报,对后世的圆满交代。切望我郭姓后人以新谱为范例,承前启后,发扬传统,爱国敬祖,严教子孙,奋发进取,服务社会,身体力行,不负众望,为谱写麻冈泰山郭氏新谱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泰山村概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溯自公元约1150年,宋绍兴庚午年,麻冈始祖晖公长子轩公第十二世孙期公举家从炯村江边迁徙来同江河畔南岸开基拓业,创建泰山村。期公后裔,繁衍生息,至今历经870多年风雨,三十代期公子孙,历练无数变故,拓荒精神,代代相传,奋发创业,造就了当今泰山这块钟灵毓秀的福地。

泰山村.隶属于吉安县(庐陵)万福镇,地处万福镇的东面,同江河之南面、大安冲的南端:南面有下屋山,面山等大片肥田庆土再南有丘陵蜈蚣岭、铜皷岭、跨山与北源乡辖地几个村落接壤:北与胡家儿,村头,再远与龙山,东头等村为邻:村东与桐远,井头村为邻:西临吉新省道。马路上的汽车如流水般川流不息。

泰山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村中古井清沏甘甜,泉水源源不断,供养着全村上千村民的生产生活。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龙脉之水,生命之水。门口的大水塘,像镶嵌在村前的一面大明镜,肥鱼逐浪,群鸭戏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屏。参天古樟傲立在村的西面,枝繁叶茂,挺拔苍翠,佑护着全村族民人丁兴旺、代代安康。山青水秀、地肥人美是泰山村的真实写照,坐落在青山苍松环抱中的泰山水库碧波荡漾,鹳鹤沐浴,水凫交颈,好一幅山水画景。二百余亩山林汇成绿的海洋,一望无际,山上鸟语花香,山下菜绿稻黄

泰山村,坐北朝南迎瑞气,依山傍水聚文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宜耕宜居之风水宝地。经历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历史悠久。据考,清朝时,泰山隶属庐陵县六十二都,民国时先后隶属于吉安县塘东乡、麻塘乡。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于塘东区炯村乡。土改时隶属大安农会,上世纪五十年代设泰山大队。六,七十年代,隶属万福公社井头大队,后“扩社并队”隶属大安大队。八十年代撤销公社组建万福镇政府,隶属井头村委,直至今天。纵观千年历史,仍留第二十一世孙存赤,存旭后代五百余人,繁衍生息三十余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泰山成为大安冲的一大望族。

泰山随着国运的昌盛而昌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有村东头经村头村与大安大道相连的下屋路,有村西边直接与吉新公路相连的上屋路,有村北面直接与大安大道相连的泰山大道。泰山大道和大安大道相联,经胡家村和吉(安)新(余)省道相接,这是泰山族民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道,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大道;这几条大道(路)的建成,通向四面八方,开创了村民以车代步、下田耕作赶圩购物、品茶休闲的历史。

解放后,村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终因小农经济,势单力薄,无法抗拒水涝旱灾。旱情一来,那些“望天坵”就有种无收,水灾一到,“低洼田”禾苗淹死,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族民生活不得改善,摆脱不了贫穷。穷则思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兴水利,建水库,筑堤防,修灌渠,泰山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先后修起了东塘水库,老虎坑水库,大坑水库。此外,青壮男女劳力在县统一调遣下,打起背包扛起锄,战斗在兴修水利的第一线,参加全县兴修银湾桥水库、坤溪水库、官溪水库、江口水库等,他们披星戴月,忍饥受冻,靠手挖肩挑,战天斗地,为兴修水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流经我泰山的灌溉渠道就是江口水库的江南灌渠,长达几十里,是宗亲端生任江口水库水利局局长时,亲自规划建设的。经由塘东经同家渡槽到麻塘过圳上、下肖穿过吉新公路,沿着山势,弯弯曲曲转入泰山后又转入平川农田,修建了万福江南片灌溉渠道,灌既着泰山村几百亩良田,使得禾苗茁壮,五谷高产,农田水利的建设,给农业、农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再也不吃“返销粮”,还有余粮卖国家。粮食的高产稳产,并没有让村民满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又在平川土地上开始了田园化建设,平整土地,规划了四条机耕道,陌阡排列有序,有的田块方如棋盘,改旱地为水田,改排灌为沟灌,改一季稻为双季稻,改低产田为高产田,改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从湿润育秧到板田育秧,从低产品种到引进推广高产品种,几十年不断探索实践,科学种田的路子越走越宽。粮食单产从解放初期亩产200多斤到现在亩产1500多斤,粮食产量翻几番。九十年代,村民购买了农机,进行农业机械化作业,确保粮食丰收,果茶高产。养育着泰山子孙。

门边水塘是族民洗衣洗菜的聚集地,由于以前没有钢筋,水泥。族民洗衣打水要放一块木板在水塘中,经常有人因不注意掉进水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队长广蕃公和副队长龙祥公的领导下,全体族民的积极倡导,在水塘边上至水塘中间修建了一个水泥结构的四方体,极大改善了族民的生产生活

十八世纪修建的泰山村世诚堂郭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己倒塌。在时任队长广蕃公和副队长龙祥公的领导下,族民昌蕃公等人积极倡导下,各位族民鼎力相助,齐心协力,克服重重阻力,上油田山扛木料,自己成手烧砖、墙,于一九九零年底竣工。使我们的族民有一个敬祖崇宗,宗亲相聚的大华堂,兄弟手足情深,族民大团结。

泰山世诚堂郭氏坊牌,由于年久失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倒塌。农历甲午年正月2014年,在村上年轻人的倡导下,由秋根现任村长牵头,各位族民鼎力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按上谱人数每人集资100元,不足部分由爱乡,恋乡名人志士捐资助坊,另有一批热心族民通力协作,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底竣工。使我们的子孙有一座表彰优秀族民,纪念烈祖列宗的宏伟建筑。保佑我泰山世诚堂子孙后代在列祖列宗开辟的福地上,继续繁衍生息,奋斗拼搏,创造出上无愧于列祖列宗,下有教于子孙后代的新的更大荣誉。

钟灵愉墨香,毓秀出贤良,泰山代代出人才。世诚堂祖魁汉公就是海道辅使,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我泰山有九名子孙参加红军,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推翻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它们的英名永垂千古。有民国时期担任保长等职的海祥公,有热心为村民办事的仁祥公以及他的三兄弟,还有为村庄建设带头捐钱出力的珍祥公等,他们在泰山村历史上留下了闪光业绩。现在泰山村更是英才济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在报国的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在科技教育卫生战线上获得高中级职称人才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元生,发之,文德,品先等,在七十年代有子云,有明,富保,水泉,金根等。在八十年代有小平,秋生,小三,建军,建彪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更多的子孙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学习,成为有现代知识的博士、硕士、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勇,益平,卫华,桂香,清香,雪松,郭辉(小云长子)等一批中、小企业家。泰山子孙,头角峥嵘,传承祖训,效法楷模,张帆远航,搏击风浪,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泰山得天时获地利,山美鱼肥,鸟语花香。村前及周围有水塘十几口:门边水塘,三口水塘,上边水塘,双树水塘,横门水塘,耀塑水塘,郭家水塘,,耳肖圳水塘,屋背圳水塘,屋背新塘,新眉山水塘,老鼠水塘,草塘等,山地山林有下屋面山,早家店,蜈蚣岭,雷打坟,老虎坑,铜皷岭等。

村民住宿条件大为改善,新屋楼院鳞次栉比,坐落有致,土墙陋房成历史,家用电器器人室堂,四世同堂乐天伦,三餐米酒醉飘香。据不完全统计:人居面积由过去的人平10多平方米到现在的人平50多平方米,上百栋钢筋水泥洋楼宽敞明亮,造型别致,坐落有方,犹如走进一个现代气息的乡村小镇,村民的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富奔小康。

自晖系十二世超公次子期公由炯村江边村迁徙大安泰山村开基时间约公元1150年约87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世世代代的郭氏子孙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锐意进取,开创了物阜天宝,人杰地灵的新天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当今泰山村人才辈出。村貌靓丽,道路畅通,生态平衡。新式的小楼房排列整齐,家家安居乐业,人人欢声笑语,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从农村走向城市,乡村城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泰山人有近一百人外迁发家致富。迁居湖南株洲的有小平兄弟及后人,迁居泰和县的有匡之兄弟及后人,迁居河北的有建军及家人,迁居东莞的有花苟,郭平,一中及后人,迁居景德镇的有贱仔及后人,迁居萍乡的有珍祥及后人,迁居新余的有敬之,水香,雪松及后人、迁居赣州的有小军及后人,迁居吉州的有七仔、小云,香根,润根,文生,枫之,年生,水生及后人,迁居惠州的有小龙及家人,迁居吉水的有卫华及家人,迁居敦厚的有小林,金香,建东,国增,牛仔,木根,元根,益平,青根,秋彪兄弟及后人,迁居广东的有金元及后人。这些后裔融入城市,为乡村城镇化做出了贡献,也是泰山族民的骄傲。

泰山人寻根问祖,不忘祖宗,不忘祖籍的优良传统不能变,也不会变。每年的清明节,外(迁)出的宗亲不远千里不约而同回家乡祭祖就是明证。我倡议,每年的清明节这天,对回家乡祭祖的远道宗亲尽兄弟情谊,热情接待,让回乡祭祖的宗亲倍感亲切,养成良好的族风。在外入籍的宗亲也会乐意为家乡的公益事业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惠及桑梓。

泰山 麻冈大安郭氏的望族,美丽的家乡。展望明天,泰山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泰山子子孙孙的不懈奋斗下,泰山的山更青,水更绿,人更旺,族业更辉煌。

祝愿:后世繁荣昌盛,子孙永享安康!

麻冈泰山郭氏族谱旧序

昔唐室中微,叠遭禄山突厥回纥之乱,国祚之不失者,仅一线耳。自子仪公以武举擢用,屡建奇勋,遂以恢复王业而奠国家于磐石之安焉,忆余荷蒙。简命承乏大泰堂。于稠人侪伍之中,见孝廉郭公傅垣,状觎魁梧,才识过人,咸以子仪复生奇之。迄字事势穷蹙竄孑乌源,同襄义举,共图复兴,戎马倥偬之交,多听咨访,间出奇策,诰似汾阳郡谓恢复可期。讵出天命己玄,人力莫挽。亦徒抱臂入抹,付之无可如何耳。乙亥秋傅垣篮兴抵余家,低徊往事满目豪然,不胜河山之戚。手袖族谱告余曰:同为国不逋播臣,国己如是,何以家为?然国已如是又何不以家为丁,兴流离琐尾之饿死徒殆半不急为之序,长幼别亲疏,将数世而远,其心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载希矣子曷为我序之。余见族谱牒始于汾阳子仪公,越数传至晖公卜居于庐陵麻冈,是为郭氏一世祖,又越数传至期公,始迁泰山而居焉,遂为泰山鼻祖。又越数传至魁汉公,良公,职公,诚公,晚公,永昭公而为泰山六房之祖,原原本本,昭穆秩然,人咸为傅垣多其功而余于此窃为之惜焉。玄以傅垣诏子仪之裔,抱子仪之略卒不浖,遇子仪之时,建子仪之功,以乘诸旂常铭诸镗鼎,徒混迹于葭蒼露白间与贩豎耕夫牧童樵子日相徵逐至浖不己,而以国史之才权为家系之垂,惜矣。或曰傅垣之家系即陶渊明之晋罕子也,夫是为序。

时当

大岁旃蒙做噩辜辜之吉

文水眷弟李相賛拜撰

麻冈泰山郭氏族谱陈序

宗法废而谱牒之学以兴,欧苏作谱以谱其族后世,君子因之而有作其敦本收族之遗意歟。虽然谱亦难言之,饰其文后其事,何裨于尊祖敬宗之实,亦徒取以夸门弟而已。必连乎礼乐之原者能作之于前,必得乎礼乐之情者能续之于后。记曰:乐者为分同礼者为异同,则相爱异则相敬爱敬合。而谱乃可作,盖谱之大者,支分派衍星罗其布散处则源流渐远,形以异而易离无以同其异恩意必衰密迩。则长幼聚处,情以同而易狎无以异其同,尊卑必齐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仁人孝子推礼乐之精意而合族人以谱上治祖,称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季睦友也。仁以爱之,义以正之。族谱之修其分,严其恩,洽非小补也。岁甲戌,岳叔肯堂继承先贤重修族谱而属余为序。余阅其总图溯始于汾阳,追宗于麻冈,原系于江边明所自也。记开基之祖自期公而传小六公,小六公传瑞公,越十世分房之祖。若魁汉、若良、若职、若诚、若晚、若永昭,不忘本也。至若孝廉,傅垣公值明季之乱,忠烈奋发与太参李相赞起义为源,尽瘁国难固属人中之杰。令人兴起焉者,他如或以文词学问显,或以孝友节义著,莫不载在口碑,固无俟铺张扬厉者也。夫先王之制礼乐,原以使人相爱相敬。君子于礼乐不可斯,去身弗获遽连于天下,必思以笃诸其族。泰山素以礼乐傅家亲其修谱之善。非其族者富贵不录,同其宗者贫贱不弃。以世为经,以人为纬,其文简,其事核,体统严矣。体统严而后恩义明,由此而提宗衍派,著代系名,原原本本,远宗昭然,井井绳绳。近脉灿列序穆别长幼以为辨异而非强分也,以为统同而非强合也,讵非得礼乐之情者哉。余不敏为泰山静翁之婿,其于岳祖岳一高祖之发详,有自以曁贤子孙阀阅光昭知之最审,故序之最悉敢以巴辞弁其端。

时维

大清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仲春月

榖旦 礼部进士 例授文林郎癸丑会试奉 旨特简侯選知县 愚姪胥陈黄瑞拜撰

麻冈泰山郭氏族谱王序

物莫不有其本,木之垂云而护日也,藉水以滋其长养之概,而水亦藉木施其覆物庇荫之功,人之本乎祖也亦然。祖有功,宗有德,非子孙之贤且能者为之,廓而大之,表而彰之,不数传而与骨俱朽矣。即子孙之贤且能者亦往往溯其今懿以自托于不朽,云小之敦睦继述大之调元赞化,非有本而能若是乎。于自公车北上钦授翰林院庶吉士,盖无日不以尊祖敬宗,敦本崇源为念焉。及告假省亲,南远泰山郭生肯堂于,余谊属内表叔抵于家,盤桓数日授以家乘一编问序于余,是亦务本意也。披阅之下,见其纲举目张,原原委委,有条而不紊,溯始于汾阳,数传至晖公卜居麻冈为郭氏一世祖,至十二世超公生六子,四子仍定居江边,次子期始迁泰山而为泰山之鼻祖,越四世六二公生五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俱乏传而惟千二公之裔子孙蕃盛云蒸,霞蔚巍然,为吾乡巨族。或名重于都邑,或声振于郡省,或望隆于京师勲业炳耀,后先继起者指不胜屈,诚卓卓乎人文数也。夫鄧林之木幹大十圛故,千枝万条蔓衍而不可极,黄河之水发源崑崙故排山倒海浩瀚而不可测,以其幹人而源洪也是岂沼沚,寻尺之流与潮华夕落之菌所能碰,其绵匕不息愈远而愈盛乎。今之发扬先德盛而益傅亦,既彰匕如是矣。况多士之拾取科第计日可待,蜚声艺苑竚是可俟,其于祖功德廓而大之,表而彰之,以垂诸不朽者曷可量哉此,余所以歆羡爱幕而乐为序。

旨维大清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仲春月

穀旦钦點翰林院庶吉士 愚表姪婿王赠芳拜撰

麻冈泰山郭氏族谱新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历朝之盛衰、君臣之贤否皆不可知,家无谱则历代之文献、前后之世系亦不可考,谱其可少乎哉?然史笔之记载,谱牒之留贻,其所以可法可传者,非徒事铺张扬厉已也,惟求其信而可征耳。吾家世居麻冈,与泰山相距不过数里,且有同宗之谊,故地近而情亲者也。今中秋之后三日,有董事者曰锦芳、炳顺、大顺携其旧谱与新修之草谱过余而言曰:我家之谱一修于清初明末之际,再修于嘉庆甲戌之秋,若及今不修,百岁后恐代远难稽,散失愈多,无复有能修之者,故邀族中同志草修此谱。子曷为我鉴定之余,嘉其有继往开来之志,亲亲重本之意,遂慨然诺之,因于馆中课徒之余,次第批阅且为之详加校正焉。按泰山一派实始于麻冈,自八世祖谧公由麻冈徙居江边,至十三世祖期公乃由江边徙居泰山,此泰山始迁之祖也。越数传至魁汉公、良公、职公、诚公、晚公、永昭公,又分而为六房之祖。迨三十世文瑞公复由泰山徙居分宜城北休村,则永昭公之裔也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自期公开基历数百年,子孙蕃衍有数百口可谓盛矣。其间名儒硕辅忠臣孝子及节烈妇女卓然可传者,代不乏人迩来。文风虽觉稍替,然俗尚勤俭,无论老幼咸知礼节,由是兴教育重学术,安知不蒸蒸日上?人文蔚起匹休前代耶?是在继起者之发愤有为耳。兹合六房以明世系无失亲也,法祖制以昭文献不忘本也。由基祖而上溯其所自始,从房祖而下究极以至于今,盖欲使后世知源流之所在宗派所由分也。其老谱或有脱文讹字为补正之其今人,或有嘉言懿行必表章之。至于嘉庆而后其生殁葬配无从查核者,则姑缺之,非敢妄为笔削于其闲也。但详略互陈务归诚实云尔。书既成,将付之梓而董也者复乞余一言以弁其首。余曰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凡作史者必以官显,余无官,言不足为世。重曷求序于今之名公大人乎,乃董事者曰:否否,今之名公大人皆与我疏且远,固不如子之亲且迎也,与其求诸疏远之人,其言多浮而不实,孰若求诸亲近之人,其言更信而可征乎,况家谱与国史之可贵者,贵其传诸天下后世而可信耳,奚必拘以浮名为哉。余喜其言之亲切而有味也,爰述其巅末以为之序。

时在

宣统二年鸿岁庚戌仲冬之月 榖旦

麻冈祖居三十八世孙麟书谨职

郭氏起源

郭姓的起源主要有四支:姬姓、任姓、地名和外族的改姓。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4、源自少数民族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

2、郭字来源

《说文》说,郭是城墙外的城墙之义,后成地名用字。郭,专指古郭国都城“郭氏墟”,故地在今山东聊城西北。历史记载:春秋时郭国之君虽知道善恶之分,但是既不能重用善人,又不能斥退恶人,因此而亡了国。甲骨文和金文的郭字像城邑中高大房屋与其影子的连体图形,有时辰的意义,后来表示时间的词义逐渐消失了,转而表示为城外之郭,即城墙外的加筑的城墙。居住于此地域方位的人群以郭为氏族名,后来发展为国家,演化成了姓氏。

3、郭氏郡望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 汉初郭亭,战国末赵国晋阳人,秦末以连敖从起单父,属汉王,以战功封阿陵侯。亭玄孙孟儒,西汉左冯翊。又有西汉晋阳人郭越,汉哀帝时期贤士。东汉郭遵,太原晋阳人,官至兖州刺史、光禄大夫。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緼,雁门郡太守。緼生淮、配、镇、亮。郭淮,魏雍州刺史、大将军、阳曲侯。淮生统,荆州刺史、阳曲侯。统生正,雍州刺史,汾阳子。配,魏城阳太守,其婿有河东裴秀、平阳贾充。镇,魏谒者仆射、昌平侯。镇生奕,晋尚书、雍州刺史、平陵县男。郭绥,晋凉州刺史、侍中。郭彰,晋尚书,贾后从舅,郭配之侄。郭琦,晋武帝时贤士。郭颐,西晋新兴郡太守。郭容,西晋上党郡太守。郭宣之,东晋梁州司马。郭敬,太原邬人,后赵襄阳监军。郭殷,仕后赵累官至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郭敖,仕后赵,官至尚书左仆射。东晋郭澄之,官封南康相、南封侯。郭铨,字仲衡,东晋鹰扬将军。郭昶之,晋末江州刺史。魏大将军淮弟亮,亮四代孙庆,仕于前秦苻坚时期,以前秦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升任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封襄城侯。庆侄逸,北魏徐州刺史,赠光禄大夫。逸子洪之。洪之生郭祚,后魏尚书左仆射、侍中、并州大中正、东光文贞公。祚生思恭、景尚、庆礼。思恭,并州主簿。景尚,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庆礼,著作佐郎。庆礼生延伯、元贞。延伯,魏骠骑大将军、将作大匠。元贞,北齐扬州刺史。祚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唐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士伦曾孙珍,桂州都督。郭璟,魏大将军淮八代孙。璟生肇,北魏洛州安西府长史。郭恃,北魏青州刺史。恃生崇,亦大将军淮八代孙,西魏尚书右仆射、侍中、临淄公。崇生衍,隋左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嗣本,唐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灵州都督、怀仁县公。嗣本生肃宗、敬宗。释慧命,郭琦后裔,南梁名僧。郭定兴,北魏河涧太守。定兴弟安兴,魏强弩将军。郭苌,北魏东兖州别驾。苌生显,魏关西十州台使。郭昶,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生澄,唐初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澄生琰,朝散大夫。琰生义,唐郑州刺史。义生虚己,唐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郭谦光,太原晋阳人,唐书法家。郭卓然,并州太原人,唐书法家。郭庭晦,太原晋阳人,后唐文人,作《广陵妖乱志》。郭谨,后汉检校太尉、侍中、彰德军节度使。郭守文,并州太原人,宋宣徽北院使、侍中、追封谯王。郭师禹,太尉、永宁郡王。郭文振,并州太原人,抗蒙金将。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孟儒。郭孟儒,汉郭亭玄孙。郭虔,字君贤,池阳人,顺帝朝司空。郭典,汉末巨鹿郡太守。郭凯,汉末弈者。郭辩,前秦西戎主簿。郭将,前秦将军。郭质,前秦冯翊太守、平东将军。郭谦,西凉将佐。郭抱,后凉吕光佐将。郭抚,后秦司隶校尉。郭高,后秦教授。郭均,隋兵部尚书。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之孙郭正,因官冯翊,亦居。太原郭氏裔孙郭彦,冯翊人,北周兵部尚书、陇右总管府长史。郭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唐光禄少卿郭仁助,冯翊人,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崇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郎。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颖川郭氏在东汉初年已是名门望族。西汉郭忠,以战功封成安侯,代居颍川。东汉郭躬,颍川阳翟人,法家。躬裔孙郭镇,汉尚书令。躬裔孙郭禧,汉太尉。禧子郭鸿,汉司隶校尉、城安乡侯。郭嘉、郭图皆汉末名士。又,唐郭孝恪,颍川阳翟人,以平定安西,加封阳翟郡公、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孝恪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又有北齐黄门侍郎郭育,颍川人,子处范,诸城丞。处范子待举,唐武后执政时官至平章事。生泰方,泰初。泰方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

京兆郡:三国时置郡,京兆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侍中郭崇,太原晋阳人,曹魏大将军郭淮八代孙。崇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微,左拾遗。又有唐朝工部郎中郭虚巳,太原人,工部尚书、剑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虚己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又,齐州历城人北庭都护郭虔瓘,其先亦太原阳曲人。虚己、虔瓘,皆居京兆。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郭氏为古郭国后裔。中山郭氏为古郭国后裔。夏有郭哀,大禹御。商有郭崇。战国年间,郭隗仕燕,有名当时。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郭圣通,以及曹魏文帝文德皇后郭女王,其族人皆显赫于当时,皆中山郭氏分支。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定州,中山郡,鼓城人,生忠,通事舍人。

河内郡:汉初置郡,治所在怀县,西晋将军郭默之族。

广平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广平。中山郭氏分支。

敦煌郡:汉武帝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郭瑀,十六国前秦、前凉时敦煌人。唐陇右节度大使、左武卫大将军郭知运,祖籍太原晋阳,封太原郡开国公。生英杰、英乂、英协等。英乂,剑南节度使,唐广德元年封定襄郡王。此支郭氏原为西平郭氏分支,而西平郭氏又为太原郭氏分支。

昌乐郡:唐朝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缊,缊生淮、配、镇。镇,昌平侯。裔孙居魏州昌乐。唐张说《郭元振行状》记载:“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太原郭氏之后,东汉大司农郭全,世居太原晋阳,阳曲。《新唐书宰相表》以元振先代介休人,误,以碑记为准。庆善生元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部员外郎。

西平郡:汉献帝时置郡,治所在西都县,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开基始祖为西汉阿陵侯郭亭玄孙郭友。郭友于汉昭帝时自太原徙居陇西。其后,汉朝将陇西郡西都诸县划出分置西平郡,郭友后裔在当时又为西平郡名门望族。曹魏明元郭皇后,西平郡人。参见唐张说《郭知运碑》。

华阴郡:唐玄宗时置郡,治所在郑县,今华县。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郭荣生敬君,善、弘道生广敬。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依仁,沁州刺史。郭子仪云其祖先:“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进子履球,进孙昶,美原尉。通生敬之,天宝中渭、吉、绥、寿四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华阴郡汾阳堂郭氏: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以太原为故郡望,以华阴为新郡望,以汾阳为堂号。《元和姓纂》多误,特此改正。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汾阳堂:以封立堂,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宋以来其后裔始著汾阳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广招贤才,他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此举使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前来归附燕国,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4、郭氏图腾

5、郭氏祖训

●郭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

悉本义芳,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

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

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

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

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

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

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郭氏家族

6、郭氏始祖

中文名:虢叔

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助周扩土、为周公老师、后人封西虢国

时代:华夏族

?

7、郭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最终守城战死。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洛阳,因功官至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六言通用宗祠楹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八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郭主好礼,真定芳徽。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麻冈郭氏原序

郭氏之先,出周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而字之,曰仲曰叔者,谓之虢仲虢叔。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而北虢在大阳,又曰上阳,属今河东郡。东虢在荣阳,属河南郡,卽虢亭是也。西虢属雍州,卽汉之冯翊是也,后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王子頺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是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今晋水东入汾阳属太原郡,旣而袭封公爵之国。后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声之近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郭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寝盛,有曰蒙、曰亭、曰忠,皆高帝功臣,封列侯。忠生迁、迁生赏、赏生长、长生萌,世居颖川,故今有五望焉,太原河南颖川东郡冯翊是也。汉室旣东,郭氏鼎盛,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清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于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

迨至李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又,其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异等屡有大功,进封汾阳王。生八子,曜、旴、晞、昢、晤、暧、曙、映,皆为显官胄。子曜生锜、锜生?、?生端夫、端夫生在徽,自华州徒金陵,后唐庄宗时仕至右鸿胪卿,坐言事谪守庐陵,因家邑之望云门。在徽生广国公晖,始徒于邑之麻冈,从周太祖战殁河内。晖生轩、軿、轮,轩生宋太祖朝名臣仕至殿中侍御史靖,靖生观察使熙,熙生长子龙、龙生桐、桐生彪,是为吉水鳌源社之派。桐次生豹,是为桂林石溪之派。熙仲子圣、圣生桂、桂生绂。绂生该,是为同江之派。绂生谧,是为炯村之派。桂生绶、绶生议、议生章、章生谦寻郊珰,是为南村后冈城冈戴源之派。绶生诫,是为吉水庐田之派。绶生训,是为徒居抚州层山之派。绶次生谓,是为麻冈祖族之派。熙季子宣,宣生棣、棣生寿,是为吉水谢屯之派。寿生鼎、鼎生兴之、兴之生仁、义、礼、智、信,仁为池头之派,义为谌塘之派,軿生端、端生勋、勋生龄,是为塘东之派。轮生判官,竦竦登进士,任判官、竦生杰,三郎、杰生一府君,大郎,是为吉湖之派。杰次生二府君,二郎,是为吉阳门之派。

今麻冈三派而下,其子孙绳绳蛰蛰,不啻万余者,所徒处功业科第,与诸族相角,历代固不乏人。所传家者,德义忠孝,代有其士。呜呼!繇(同由字)此稽之,我祖汾阳王,于唐祚几尽,而能挈垂迁之鼎,以扶天柱,戡定祸乱,以安黎庶,其丰功盛烈,千载不磨矣。而我祖广国公,徙于兹土,开变世之休,以光前振后,而泽流于无穷。则凡为郭氏诸孙,思所以绳其祖武必克自振立而后为无愧。幸毋以遥冑自贬也。故谨叙之,此郭氏古谱,历代所传之序也。

宝佑癸丑麻冈派十五世孙,通直郎鄂州判官加枢密院判讳弥邵字德卿,再修麻冈三派族谱,仍刊之编首,存其源委,俾郭氏子孙,知其支派之所自,而不忘其祖也。

然谱序不见撰者字讳并岁月,疑亦咸平天圣两朝留居麻冈祖派下昭穆所述云。

弥邵百拜谨

麻冈郭氏重修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古今之沿革,历代之变迁有可考焉;家有谱则祖宗之源委,子孙之分适有足征焉。此故家大族所以不可以无谱也。吾郭氏之先自汾阳忠武王七世孙广国公居麻冈时,迄今五百七十有九年,历二十有九世多矣。然累朝为名公钜卿取信,或以诗歌,或以词赋,或以文章而吟称颂之者,且苟焉而虚誉之哉。盖由有是谱存焉,为文献之足征故也。余自归官林下,旦夕将是谱而详观之,广国公三子,曰轩、曰軿、曰轮,三派而下,子孙繁衍富贵众多,或世居麻冈或分徙他处,派系详略书载诸谱。考之今麻冈祖居、炯村、留田、南村、戴源、焦塘、桥东葛陂、鳌源、桂林、石陂、同江、新淦、东梅、新峰龙州皆轩之派也,塘东、符溪、南华、爱溪、仙石、山堂,新坊诸族皆軿公之派也;独吉阳门一族为轮之分派。其间宦达有声者,班班可纪,以此而观,非祖宗积德之厚,遗泽之深焉,能致子孙在仕宦绵远无穷若是之盛耶。予观谱至此,遂凛凛然起敬,穷谓幸生于五百余年之后,而能知祖宗于五百余年之前,有由然矣,如此则故家大族之谱,诚不可以不修也,虽然谱之修无他,诚以叙昭穆别长幼明亲疏兴孝悌,以厚风俗且特纪世系具文辞而已哉。吾家之谱自宋至元已经数修,奈何兵燹以后,诸族未有能存者,间有存者,亦灭炉之余,未尽足观,况今未修又五世矣,近东梅郎中鼎真公虽重家修辑,惜其真伪未审,而别为一端也,成化己亥南华二十四世瑞字凤桢以监察御史擢广东惠州知府,舟次螺川。会顷予备将修谱之愿而告焉,凤桢亦欣然曰:修谱非易事也,遥论非所宜也,愿确而行之可也?昔梦升序谱有曰:不可以人贫贱而弃其枝叶,亦不可以己之富贵忘其本根,公其审之。余领其言,遂历访诸族,考定世系,将旧谱增修其所未修者,参详其所未详者,迄今五七载,始克成篇版行诸族,使垂之永久,恐后之子若孙者未尽知谱之来历,故备述其本末始终,如此使开卷一览,虽千百世之上,犹如一日也。

大明弘治岁次丙辰1496年仲秋月

二十四孙宁国知县恂言简拜手谨书

麻冈泰山郭氏族规

凡例自来谱式有用横直墨者,有不用横直墨者,有用九世一揭、七世一揭、五世一揭者,体式不同。吾族之谱则横直墨线务必弔清明白其义,取一脉相承贯通无间也。又用五世一揭,其意取五服之意,且字书模样疏疏朗朗,以便观者醒目于起派之处。又用数小字冠于上,如某第几子之类。是也应随系看去不至混蒙,继修者尚其申之。

谱有一定书法,毋得妄为加损,如正妻则书配妾则书侧室,又妻或出于贵家者则书其祖父继娶亦书有子,如他嫁者则书生殁,所以体子情不恩本也。至如无子立继,务必同宗同支,于本生之下书第几子某过继于某人为嗣,继亲之下亦书传某人第几子为嗣。若恩养他姓者,断不收入,恐其以莠乱苗也。又或出为僧道者,并不书其名,谓其绝类离群,不当书之也。

我族不许招纳赘婿以失世家体统,违者族长及房长与族之贤而有德者率众共攻,断不轻恕。我族历来雍睦和顺,尊卑长幼秩秩有序,而且一体相亲无分彼此。然亲亲尊贤义不偏废,兹谱内科目贡辟封荫以及邦国两学耆德饮宾者,用小方图记列于名旁非以区别贵贱,所以阅者一见清晰且微示鼓励之意。

每岁祭典例有常祀,凡在兴典祭,子孙必虔洁心志整肃衣冠,先晚习仪列职昧来,临祭不得推诿,如有仪度不谨戏谑生事者,众共叱责。

凡结婚务择名门,故家应配得合仪,毋得贪财省费以男滥配、以女轻许,至贻惭于往常名教各宜慎之。

谱内间有赞颂者,以有功于族非私加褒扬,故特载数语以誌不忘之意。至皓首穷经不获成名,一生节孝自宜笔之,以鼓励风化。他如勤俭小节者不录,家富财饶者不录,继修者务宜体此毋得妄加褒奖。

靣山一带有关凤龙历代掌禁甚严,每岁务宜各房签典首人每月初一十五巡查,倘有不律子姪恃强范禁者,群相攻罚,上以继祖宗之志,下以绵子孙之泽也。

我族子弟宜各事生业,不可专尚浮华国赋,当急公输纳家范,当谨恪遵守士敦诗书,农服先畴间有逐未资生,亦不可有越畔之思,应不愧为盛世之良民,而风俗于焉一新矣。

谱中所载者皆属泰山嫡派,他如他邑别郡以及异省者虽属同派难以悉载故止载某公住某处非得其确处者即不复加详注然万派同源地虽隔而情则亲总无异视。

谱共计八本,编定字号,务择正人轮收,亦不可据为私物,至每岁冬至必各支缴递验清,如有失落及污坏者,族长及房长斯文列列率众共攻,毋得少恕。

嗣后谱牒定以三十年一修,应生殁年月配葬山向不至遗忘。舛谬凡体式规制务宜仿此斯,绳绳继继有条不紊,至不兴祭者重修不得再续。

炯村江边泰山联祭小引

斩荆辟莱炯溪以名,问谁荒之聿。惟谧祖积德厉行,子姓是繁汇麻冈松坡灵秀于炯水之滨,大汾阳广国禧祚于泰山之麓,仰思定祖之裔仍居江北不敢忘先徳也。阅十世而得我祖,循为天子两藩期祖之裔徙居江南。阅数世即得象贤垣繩大?,后武今徙者之发祥伊始,犹留者之发祥于初居虽异而脉自贯,跡虽疏而情实洽,惟是趨蹌于庭下者,诚不敢以江南江北起见矢引乎。洋洋赫赫于廟中者,原未当以或留或徒分念世,既远而复联居,虽异而复合,宁独子姓之芳泽荣于未艾。实啟祥衍祚者,将大我江南江北之统绪于无疆也。盛会適除欣躍曷胜,是为引联祭告文:

粤惟我祖笃生南宋,卜築江边肇基泰山垂泽深遗孙子瓞繁密迩一本。故不间關向背殊致孝,思维艰寤寐若失衾影,抱惭空怀念切何时序班,幸复掇科忍?水木。时维仲春,灵爽渥渥,敬附期主联登廟祚配焉。明馨用昭敦睦克孝克谐,乃萃乃和,惟神祐我后裔多福鹊起,元初蝉联挥霍江明山秀兩两飞跃,爰从列祖配食良多。

炯村江边隆恩堂三十一世孙求贤谨识

冬至祭会引

礼孟春獭祭季秋豺祭,兽物且知报本可以人而不如物乎?吾家自期公分徙至今数百余年,向有祭废矣。每封春露秋霜未尝不潜焉流涕,然人心涣散徒自痛悼。今天啟改元履端之際仑,谋复兴祭典,幸邀惠于祖灵丁蕃而力不孤追远祀先请自冬至始。冬至,阳之始也。是以天子有事于圆丘而士庶亦得以有事于始祖,盖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有水木之思者莫不借物,而鱻羽以图答于寝廟豈曰:俾尔单厚俾尔多福乎嗣孙焻垣粗習词章。故敢一言简端为本族勸而其事條例具于左,以示来兹夫尊祖。故致饗饗不必豊期于存诚诚敬,既至则祖考之靈榱桷几筵宛乎,如在凡此振繩共屬孙子其追念祖功聿崇祀典无怠。今日之举无?异日之思,方且邀圣明宠眷以光昭廟貌,宁啻追养继孝已哉。余故不能不有后望焉。

明天启元年辛酉新正之吉 上屋四房二十八世孙焻垣谨识

世诚堂记

化育之流行鬼神之屈信,以及元会运世千变万化之不可究诘者,要皆一诚为之往复,以绵于天高地厚之中也。盖诚者,天之道也。人苟真实无妄,尽人道以合天道,则舆上下同流思诚之功。豈小衫甫哉泰山下屋祖祠以世诚名堂,其所以朂诸后人者,为已至矣。故其人文蔚起络绎不绝。若明孝廉讳傅垣字明侯者,固属卓卓人杰彰明较著者也。他如名標仕藉,则有木齐鐸廩食上庠,则有爱得相殷樹幟圜橋,则有仁照燭蜚聲泮水,则有天弼良佐相彝曲。廷翼聖辅之斯堂之上,固所谓人文渊蔽者焉。由此而能诚其身诚其意,方将登贤关、入圣域、参天地而无难,次弟功名之足云乎哉。是为序。

明经进士候选儒学训遵幽严周秋桂拜撰

怀德世德二堂记

尝思德者得以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故惟君子怀以燕翼子以贻厥孙继继繩繩,而世德于以作求焉。泰山上屋长房祖郭硕隐德讳良字草塘公者,鳩工庄材構華屋二所,前廰名其堂曰世德,后廰名其堂曰怀德,是蓋以君子之所怀望其后人,欲令世世守此德于不替也。所以后裔发祥代有伟人,或名列仕版若建功郎一鹏,登仕郎云龙,或聲蜚璧沼若捷文桂垣燕轩赐琳,或望重明经若玉轩赐球,或名噪泮宮若恹亭绪以節頭者,则有如创建祖祠之罗氏以孝闻者,则有如哭母而亡之素心,至其硕德耆老骚客宿儒前后相望,指不勝屈要,皆草塘公之種徳者远,故后人之食德者长也。登斯堂者尚有顾名思义永为奕葉之仪型焉可。

明经进士候选儒学训導嫺末彭芳松拜撰

永庆堂记

永庆堂者,泰山上屋二房祖讳职字藕塘公所建也。公孝友性生慈和夙著,务勤俭黜,浮华由合而完而美。鸠庀数椽以庇雨风以贻子孙,迄今食指数百户分数十,咸食公之旧德者靡穷,公之裔鸣彩告予曰:憶昔子姪勷成元宵会聚处斯堂,以报宗德,以序长幼。后因中散祀典不举者数载,至嘉庆五年庚申,某集同志兴隆墀安国倡复祀典,更名春祭盛会。每岁至期,老幼咸整肃衣冠拜跪堂上,其祭费外少有剩余为整修斯堂之资。恐久易湮,嘱余作文以记之。余观其堂,榱桷之古栋楹之樸不事刻镂,可巧以为饰。惟思浑朴坚卓以垂久,而其门可旋马庭堪列戟,吾知必有文人辈出,攀桂棘闱簪花。上苑叠邀泥金报喜辉映于斯堂之上,豈有涯哉。

七十三叟竹齐罗承勲拜撰

青云堂记

青云堂者,庐邑泰山郭硕德讳邦佐字帝选公所建也。余谊叨世好辱承西席,尝登其堂见榱桷栋楹古而樸、幽而敞,不事雕镂,犹存大古遗风,低徊畱焉想见其为人。公之曾孙高贤偕姪振盛徙游告余曰:此先曾祖之敝庐也。公性孝慈,负奇气習举業颇有聲郁郁焉不得志。于有司爰鸠工庀材搆数椽,为退老务閒计聲。虽处于水云之乡,志实犹乎青云之上,故名其堂以寓其意。迄今数传户分数十食指百余,咸食公之旧德者靡穷,虑久渐湮,嘱余作文以记之。余观夫公之裔若进贤若金秀者,二三年来先后鼎建钩心斗角轮奂媲美,较诸公之堂踵而增华焉。堂所谓作室而能为肯堂肯構者,其在斯乎。然公之志不仅在斯也,昔王祐公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己而果。然今公以青云名堂,是盖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吾知必有达人者起于青云而直上,如王公之言悉验于后,乃以见斯堂之名洵非虚名也,居斯堂者尚其顾名思义哉。今高贤振盛抱璞待售,各负凌云之气,昂昂若千里驹,表表如九皐鹤,伫看竹林濟美,共登青云梯于以扩大其家聲,蔚起而为廊廟光,龙章凤诰辉映于斯堂之上,益徵堂構之肯自有真青云之名洵非虚,是在善继善述者二子勉乎哉。

七十三叟竹齐罗承勲拜撰

九思堂记

天有九野,地有九洲,水有九河,山有九疑,国有九赋九式,人有九德九数,皆以九为程。盖九者,阳数也。阳穷于九,不得而少曾,不得而少见。故君子思以治其身心容貌、言行取舍,亦莫不以九为程焉。今郭君大隐德讳晚字泗水名其堂曰九思,其殆有所取于斯歟。余尝登其堂,见栋宇辉煌丹其楹刻其桷,流连不能去者久之。询其后裔则人杰辈世,若长臻久成以建功郎顯,若鍾孙宏聲懌堂宽存以国子监顯,若学锦赐璜介明以登仕郎顯,若与祥赐瑞以邑庠生顯,若罗氏若周氏若李氏以一门三節顯,要皆斯堂之钟灵不偶。故后人之蔚起有光也,盖天下之理散殊于万物,不思而得者,非圣人不足以语此下焉者,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居斯堂者尚且以君子为法而慎思之,毋为季文子之三思,则思能通圣,即以为堂構之肯也亦无不可。

礼部 廷试进士候选文林郎 萍琴李炳春拜撰

开瑞堂记

天子之堂曰明堂,诸侯之堂曰庙堂,以达于卿大夫士庶人创建宫室亦皆得以堂名,顾堂之名不一矣。或以缘野名,或以白玉名,或以晝锦名,有难僕僕更数者。今泰山郭氏其先人以开瑞名堂,而其裔瑾堂朝用不忘先人敝庐,请余为之记。余绎夫堂名取义其将以文运天开而为家之瑞乎。抑将以瑞蔼盈庭有开必先乎。夫惟人文崛起大雅不群,则以人中之瑞发为文章之瑞蔚起而鸣盛世之瑞斯。豈徒一堂之瑞云尔哉,是所望于继贤且能者。

愚丙兄官六周礼拜譔

文瑞公行述

文瑞公生于庐陵,迁于宜邑。盖泰山期祖之十八世孙,实麻冈广国公之苗裔而收村之鼻祖也。其由泰山徙居收村,亦犹谧公之由麻冈徙江边,期祖之由江边徙泰山也。类皆艰难缔造开基立业以裕后昆迄今,如椒衍瓜绵所在益盛,盖其所谋者远矣。昔基祖赋性忠厚,少即老成,及长擅端木氏之才,乃与兄文瑞公谋曰:男子志在四方,家中田园墳基所在兄可守之,吾将有四方之志。于是挟计然策至富田墟开设店铺,克勤克俭,殖货财权。子母越十余年蓄積颇富,旋贸迁于袁郡之分宜城中。交结日广,获利益厚,乃携基祖母钟孺人同往见城北之收村里,可处邻可依也,遂家焉。由是广置田宅、立籍贯,借一切器用以为子孙世守计。今日之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孰非先人之遗泽乎。厥后当江西省书辨克供其职,始援例授职员旦。生平慷慨好善,至诚待人,遇贫困则周济之,遇纷难则排解之。又乐与士大夫相交游,而士大夫以其志行可取也,亦乐与之周旋焉。此父老所传闻,可垂为后世法者,故详述之载诸谱牒以誌不朽。

云嗣孙维新谨识

大清宣统二年岁次庚戌仲冬月中浣穀旦

钤邑增生同乡姻弟黄金臺砚 珊氏薫沭谨譔

原谱跋

谱之为纪,所以纪其亲而崇其本也。亲而崇其所亲,则亲愈尊而愈显。语曰:周道亲,亲斯之谓欤,盖从上而溯之,则共为一亲,沿下而考之,则各有其亲。共为一亲则共尊其亲,各有其亲则不能联疎远者,以为亲亦各崇其亲。此谱之所作也,吾家上自始祖子儀公唐相国尚父袍笏盈階点额稍庆,派衍遍寰宇焉。至在徽公仕鸿臚卿谪守吉州刺史,因家于古城东之望云门,传晖公徙六十二都麻冈晖生轩、軿,轮,轩生靖,靖生熙,熙生龙、圣、宣,圣生桂,桂生统、绂、绶,绂生该,谧,谧徙炯村,越五世生嵩、期、礼、定、茂、华,定为江边。祖期为吾门祖,期生小六,小六生瑞,瑞生鎬、鎭、金,金生六二,六二生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二生襄,襄生志达,志达生存旭、存赤、存端、存恕、存恭,存赤生永元,永元生俊乐,俊乐生汝璞,汝璞生魁汉为下屋长房祖。存旭生永亨,永亨生辅纲,辅纲生渊沔,渊沔生良、职、诚、晚卜居上屋。良为长房祖,职为二房祖,诚为三房祖,晚为四房祖。存端公后世居排厅下,即为排厅下房祖,六房竞奕,世世相承,绵绵相续,并然不紊,毫无谬妄。附会其间,凡属一本子姓,都兹家乘各宜笃念我亲母失周道亲亲之遗意为云尔。

时当太岁旃蒙作噩辜月 谷旦

主修下屋房二十九世孙傅垣

辅修上屋长房二十八世孙一鹏字万里薰沐顿首谨跃。

原谱跋

溯自分徙江边,业创泰山以来,团列为三房,分为六房余,二百文人学士累世不绝,盖稍盛焉。迄明季孝廉坚庵公同迪功郎图南公倡修谱牒,上自唐相国尚父子儀公为始祖,越数传晖公为麻冈一世祖,至八世谧公为炯村之祖,十三世期公为吾门泰山基祖,至二十五世魁汉、魁济为下屋房祖,良、职、诚、晚为上屋长、二、三、四房祖,永昭为排厅房祖,原原本本,昭穆秩然,有序无紊。等赘述者厥后或徙郡之永丰文水之水南及风子江诸地,又或徙临郡新俞袁郡分宜,其徙湖南省者竟不一其所要,惟排厅房为最人烟分散旧迹,徒存时聚族而居者计其户,仅数拾耳。際单弱之候微有侵凌之患,幸中叶列祖挺然特出,而俊秀名儒连彚递升鼎峙,其闲不遑议谱。即有议谱者,亦不强与之同也,蓋不肯扳援以升于人,亦不屑苟合以污于己,惟以清白绍先而不事修撰者,迄百余载矣。第虑世远年湮基荣散轶后之人稽考无由瑞等,爰承孝廉公迪功郎公志从中剖析搜罗纂集俾支派不紊,咸知源流所自,然时艰费缺,未及时付梓,不无遗憾焉?姑备錄之以俟仁人孝子细加补辑,付诸剖劂用垂不朽此,则瑞等所厚望云尔是为序。

时当大清乾隆三十八年岁次癸巳春月 谷旦

上屋长房三十一世孙赐琳字品璋 赐球上屋四房三十一世孙赐瑞谨跃

旧跋

世之为谱者,往往昧其本失其源,附华阅则连远郡,倚当援则收他族贪货,贿则睦下流,此则谱非所谱,不惟有愧于先人,亦且贻惭于后嗣,又何若无谱之为愈哉。夫谱者,普也普吾之谱而己,如水有源,源清则千支万派随所流而不淆,如木有根,根深则千支万叶随所发而常茂明乎,此则知家之有谱凡寻源以溯流,由根以及枝,务若燭照数计不命毫鬓之。或爽我祖期公承江边之派,拓泰山之疆,村分为二房,列为六合,由期公而上遡一派之祖则为在徽公,由在徽公而遡麻冈开基之祖则为晖公,而溯一姓之祖则为子儀公,由期公而下之遡之则魁汉为下屋房之祖,良为上屋长房之祖,职为上屋二房之祖,诚为上屋三房之祖,晚为上屋四房之祖,永昭为排厅之祖,此吾家之派所由衍而后嗣所由系者也。其余则谱牒载之甚明,固难历述嗣是而绳绳继继,奕叶繁盛,开谱而洞然也。斯谱于嘉庆十九年甲戌闰二月初旬起工,告竣于本年夏月中浣,今试谱于宗先之前,以云附华阅收他族睦下流举无可指诚,堪上质先人下俟后嗣而无歉者也。夫既无歉于心,则吾普吾之谱以序昭穆至详也,以辨亲疏至晰也,以列尊升至肃也,以敦礼让至严也,长者申父兄之教,幼者循子弟之分,自應人文蔚起而享先泽于不朽云

时维大清嘉庆十九年岁在阏逢阉茂寤月 縠旦

主修上屋长房三十二世孙肯堂

辅修上屋长房三十二世孙锡侯

首事上屋四房三十二世孙黻堂,上屋二房三十三世孙安国

族长 二房三十二世孙天寿

首人上屋二房三十二世孙滙川 上屋长房三十二世孙 敬堂 家裘 上屋三房三十二世孙 瑾堂 上屋四房三十二世孙 暿堂 上屋长房三十三世孙聚魁 上屋四房三十三世孙 福海 益海 见贤下屋房三十四世孙捷红 用廷 上屋三房三十四世孙朝用等薰沐顿首跋

谱跋

家谱与国史碰重,古语有云:三十年不修比之不慈不孝,而况三倍于兹乎。我等恐蹈不兹不孝之罪,爰合众商议重修之举,咸谓此事重大,时势艰难非无筹费不可宜勤,殷实户勉力捐资以为之倡次,则照丁派钱男五百女三百又凡上功名寿,序内外传者,亦皆出资相助,多少不等,如经费不足,再售松树以克今用可也。议既成,乃合各房搜罗补葺彚清草谱,请宗先生石卿鉴定付梓,凡谱例一切悉依伯规,惟前后次序略为更定是役也。自十一月兴工开盘,至十二月中浣即告厥成功,固幸我等和衷共济然,非祖宗默佑之力不及此,但越时既人缺失不少,所原后之人及时重修较易为力慎,勿过三十年也。

上屋四房三十六世孙六乙字仰之谨职

主修 上屋四房三十五世孙嘉言字梁才

辅修 上屋四房三十五世孙嘉賓字达才

倡修 上屋四房三十五世孙锦芳 上屋二房三十六世孙炳顺 大顺

校阅 上屋二房三十六世孙炳顺 上屋四房三十六世孙仰之

族长 上屋长房三十四世孙仁荣

首事 上屋四房三十四世孙招庆 上屋二房三十五世孙生茂 上屋长房三十五世孙忠恕 忠厚 上屋四房三十五世孙清才 上屋三房三十五世孙传芳 上屋二房三十五世孙秋和 三十六世孙得顺 兆顺 踐顺 下屋房三十七世孙江余 发余

收村三十七世孙发德

时维宣统二年岁次庚戊季冬月中浣吉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