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
我是你照拂的梦
你是 岁月长河
我是仰望者
你是 我之所来
也是我心之所归
我愿活成你的愿
走你所走的长路
写你未写的诗篇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
父爱深深 悠悠长河
苏芊红
(—)
父亲生于1937年9月27日,那时为了战争需要,国民党时常抓壮丁,某一天我的三爷爷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为了躲避,我的爷爷常年不在家,去内蒙古一带替人放牧骆驼,家里的情形通常是只有父亲和二叔两个小孩,三个小脚女人:高祖母、曾祖母和祖母。父亲从八岁起靠做小买卖养活一家人。
父亲只上了小学一年级,就因为家里困难失学了,开始端个盘子学着做点小生意,杏子黄的时候就去附近农家买一些杏子,端到学校门口卖,也可以交换,地主家条件好的用白馍换,条件差点的用黑馍换,换完了再去挖点野菜,回家后奶奶煮成汤,放点盐巴,泡着或黑或白的馍,一家人充饥。穿的鞋经常是后跟部磨出一个大洞,走路石子垫脚,就给鞋里面垫个鞋垫,走着走着鞋垫就会从破洞里漏出来,就放下东西,把鞋垫塞回去,继续走路,等到桃子下来的时候了,也这样将就着过生活,毕竟时令水果季节很短,经常会有青黄不接,断顿的时候,忍饥挨饿是常态,饥饿令人心生恐惧。
父亲说他喜欢的还是秋天,比如苹果存放的时间长,还有土豆,存放的时间也长,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某一个秋天,当时西市口有一个冯家店,开客栈的冯大爷,不知道从哪里进来了一批土豆,是那种小而黑的品种,煮熟后皮黑里黄,吃起来柔津津的有一股糯香味。八岁的父亲每天早上去买一盘,大概7~8斤的样子,端回来,由奶奶煮熟后,端出去卖了,能赚2毛钱,一毛钱可以买半块煤,另一毛钱可以买半蛊米,拿回家让奶奶做饭,下午再去端一盘土豆……如此循环往复,卖了好几个月,这几个月一家人没有挨饿。中间有一个插曲,有人看到父亲的土豆卖得特别好,找到了冯大爷,要多出几分钱,把土豆全部买走,冯大爷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并说,“这个娃娃父亲长年不在家,一家人没吃没喝的,我惜可怜,把土豆留给他养家糊口,你就是多出一倍的价格我也不能卖给你。”
2017年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里,看到梵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局促的空间,昏暗的灯光,狭窄的餐桌,桌上唯一的食物就是黑黑的土豆,每一个人眼中都流露着饥渴,生活的重压剥夺了他们全部的生趣。那一刻,我觉得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至少穷人之间是。我在想,梵高要是遇到了冯大爷,一定会为他画一幅肖像的,因为冯大爷顾贫惜怜的善良与梵高的社会道德感高度相通。更何况,父亲说这个冯大爷长的一双剑眉,气宇轩昂,一表人才!
有一年过年了,家里只有几尺蓝布,父亲就让奶奶给二叔做了新衣服,他自己没有,出门去买了一包煮蓝(一种给布料染色的颜料),把满是布丁的,洗得发白的破衣服染成深蓝色,使其看起来新一点。
还有一年他说曾祖母去世了,古话说“死者为大”,父亲说他一个半大子娃娃,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只知道跪地嚎啕大哭,隔壁的王爷爷好心,带领穿着白色孝衫、腰里扎着麻绳的父亲,一家家跪求帮助……这个镜头在以前演穷人的电影里常有,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忙下,终于使亡者入土为安了。
等到父亲长到12岁的时候,就可以顶一个劳动力了,他就和大人们一道去十里墩担沙子,很累很辛苦,好处是工钱当天结算,虽不过几毛钱,但刚好够一家人当天的伙食,所以,父亲一点都不敢怠慢,每天早早地去,风雨无阻。有一天看砂场的人通知大家,明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一天,但是,第二天一早,父亲还是像往常一样天蒙蒙亮就出发了,到了沙窝就匆忙干活,一会会就担了十几趟,等看沙场的人来了,看见一座小山似的沙堆,吃了一惊,说道:“你这个娃娃,不是通知了今天放假一天吗?你怎么一个人来,这附近总有狼出没,大人们都是几个人约着一起来,你一个半大子娃娃多危险呐!”父亲说:“我知道今天放假,可是家里有几张嘴等着吃饭呢,我要是休息了,她们就该挨饿了……”。就在他们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从不远处的沙堆的后面走出了一头狼,显然他们的谈话惊扰了它,但它却没有理睬他们,径直沿着山根走了,留下了父亲和看沙场的人站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父亲说,他本打算去稍远一点的山上砍柴的,那一天没敢去。就近胡乱拾了一点就回家了,走在路上双腿发软。
显然这是一个孤独而富于人性的狼,带着苍凉的英雄色彩,它没有在那个饥饿年代攻击一个无助的半大孩子,致使他小脚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连同小脚的祖母陷入困境,因而比那个年代富于狼性的人或者这个年代主张狼性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父亲说还有一段艰难的时期,实在找不到谋食的渠道,就去砖窑里背砖,每天空着肚子,从天麻麻亮一直背到满天星星,累病了,胸口疼,吐血,整个人虚脱了,蜡黄蜡黄的……邻居候岚萍的母亲看见了,掩着眼睛不敢再看第二眼,逢人就说,可怜的,这个娃娃活不成了。
再大一些的时候,招工去了白银,我根据时间推算,应该是白银银光建厂的时候,把石头山炸开,取石头建厂,异常艰苦,吃不饱,那个时候烧的都是柴火,大锅饭常常烧不开,煮饭的人一着急,就撒一把石灰进去,水和石灰起剧烈的化学反应,起泡了,貌似锅开了,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人就浮肿了,头肿得很大,眼睛只剩一条缝,一粒药都没有,医生说没救了,拉回去吧!父亲听别人说,喝自己的尿可以治,就每天喝自己的尿,工头看着可怜,让跟他们一起吃了小灶,饭菜好一些,过了几个多月,奇迹般地慢慢消肿了,死里逃生,父亲又躲过了一劫,捡了一条命,也不敢再当工人,就回来自己做小生意,还是买卖水果,1960年和母亲成家,没有房子,租了人家一个废弃的门楼子,以前旧式地主家的,比较深,后面放着柴火,就挂了一个布单子遮住,用木板搭了一张床,看起来像一个房子,买了一斤水果糖,还有几个卖剩的冬果梨,给亲友们发着吃了点,就算结婚了。
由于父亲的吃苦耐劳,几年之后,小买卖做的有一点积蓄了,1965年张罗着给二叔成家。父亲从大坝他舅舅家借了180斤麦子,磨了面,买了肉菜豆腐土豆,准备了一大锅臊子面。
期间有个周姓朋友,带着他安姓老婆前来贺喜,看到了臊子面,蒙头吃了十八碗,当她准备端第十九碗的时候,她的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瞪了她一眼,她才泱泱不情愿地收回了伸出去的手,父亲说,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汤也没有面——锅底朝天了。他和母亲惶恐不安,焦急万分,再来人可咋办呀?正在这个万分尴尬的时刻,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尴尬。
关于这个安性女人,其实我是不想再提的,饥谨年代,肚子里没有油水,她像那个饥饿年代的狼一样,知道明天或者后天都有可能一口饭也吃不了,因此,必须迅速“狼吞”,顾不得主人家的目瞪口呆了。主要是若干年后,时间到了一九九几年,我的大姐开了一个面粉厂,专门磨面卖面粉,这个安姓女人从大姐的面粉厂里赊销了几袋面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付钱,大姐就去家里问问看,谁知道她一把抢过欠条,吞进肚子后,就开始撒泼耍赖、张口骂人,并使唤她家养的一条恶狗咬人。
在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牧民》的原文中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也引用过。其实,到了一九九几年我们国家最贫穷的地方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了,这样的吃相,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需要高抬她一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她完全盘宿在动物性的本能中。根本来不及通过外景的进化来取得变异。
陈漫在《尊严》一文中写到“在自然界,有些生物比人还要有尊严,当生命遭到无情践踏的时候,它们会用改变,会用放弃,会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尊严,是生命有资格存在于世间的最基本的操守。”
生命就像一粒种子,再艰难总会成长,转眼我大姑也十六七岁了,有一天听说了兰化要招工,自己跑前跑后问明情况,高家舅舅当时是城关镇主任,热心肠的他,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开了证明,当时人家要求必须年满十八周岁,姑姑年龄不够,不符合条件,高家舅舅专门去招工的办公室,说明家庭居无定所特别困难的情况,恳请予以关照,最后促成大姑招工一事。从此改变了大姑姑的命运。而我的另一个小姑姑,就没有这样的幸运,1969年她跟我们一起下乡,之后嫁到了邻村,在生了四个孩子之后,遭受非人的磨难死于非命……如今跟我的奶奶一样,长眠于异乡的大山里了。我以前不相信会有天国,那对尘世苦难而言,仅仅是遥不可及的一丝虚幻的安慰。但为了她和奶奶,我宁愿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一天她们会在那里见面,紧紧地拥抱,流泪。而她长眠的大山,是我离开这么多年后,“痛”到不敢回望的地方。
父亲一边做生意,一边张罗着为大姑置办行囊,做小买卖的20元本钱,做了被褥,做了一套夏装,一套秋装,买了鞋袜,买了洗漱用品,所剩无几了。为了妹妹体体面面的出去当工人,父亲倾其所有——把他的本钱用得干干净净了。
姑姑是个懂感恩的人,懂得长兄代父的艰辛,记着大哥的恩情,对大哥特别好,父亲有个头疼脑热的她跑得最快,带着去医院看病治疗,父亲住院期间,主动要求陪护,比我们这些做儿女的都操心。姑姑对我们这些侄女们都特别好,前几年,我的两个女儿小时候,每年腊月最忙的时候都是姑姑在帮我带着,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大宝小时候的作文里写道:姑奶奶总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姑奶是个特别温暖的人,做姑奶的孩子该会多么幸福呀!
今年五月,父亲病重,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可能某一种药物刺激到了某一个神经,人变得特别亢奋,特别爱说话,又讲了一个压在心底的多年的难以启齿的故事,它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苦难底线的猜想,清晰了我对苦难的预判:“小时候,最最艰难的时候,奶奶曾带着他和二叔出去乞讨,”父亲跟我讲过那么多故事,这么惨绝的故事为什么不早些拿出来教育我这个浪子呢?竟然还有“保留曲目”。这个故事真的不同凡响,这一则是关于绝望的。父亲说,从八岁开始,只要有一双手,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去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在砖窑里背砖,从天麻麻亮背到满天星星,累到吐血,担沙子差点被狼叼走,他都没有绝望过。去做乞丐的那一刻,他真的绝望了,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它告诉我现实不一定让人咀嚼苦难,还可能让你吞咽绝望。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云,人的灵魂由欲望(Epithumia),理智(Logos),及自尊(Thymos)三部分构成。其中自尊源自灵魂中的被称为Emos的部分。它是人对正义与公正的天然和本能的感觉,人的骄傲,尊严,羞耻感,对获得承认的要求等,均来自自尊。但是,人的灵魂的这些成分显然会相互冲突。理智,欲望,以及自尊,不会总是一致的。这个时候人类就会因为维护自尊做出非理性的举动,去做对肉体生存不利甚而使之毁灭的事情。
在生活的重压下,在极度的绝望中,在物质尊严和精神尊严都丧失殆尽后,我的奶奶得病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自我对话。听到这里我真有彻骨的悲,父亲多次哽咽着哽咽着……讲不下去。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悲痛是私人的,它应该留给漆黑的梦魇之夜去咀嚼,留给无尽的岁月慢慢去冲淡。但当父亲一次次流泪讲述的时候,我大字不识一颗的母亲总会说,你们谁会写,把他记下来吧。
海边的西塞罗说“写作与人生,都只为响应那召唤”。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沙丘》,主角保罗惴惴不安地找到父亲公爵雷托,焦虑地问他:爹啊,我最近总是做梦,总感觉有大事发生了。可我要是能力不够,没办法承担起那要承载的重任,我该怎么办呢?老爹雷托说:一个伟大之人,不会主动去成为领导者,他只是受到召唤时有所响应。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也解答了那个困扰我多时的那个焦虑。
“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不会刻意地去追寻命运,但也不会逃避命运,他只是不断地响应着内心的召唤,勇敢地面对他。”
所以我告诫自己:不必惶恐,也无需犹疑,等待、准备,并去响应就好了。
(二)
“我们都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命运的不确定性,有时是一段话开启的,尽管那句话有时候荒唐得像个笑话,也有可能说这话的还是一个老太太,更为蹊跷的是,多年以后,我的高中同学言之凿凿地说,说这句话的就是她奶奶,一个很精明很会走上级路线的吴姓老太太。我听了更惊叹命运的诡异叵测,瞬时变幻。多少人因为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改变了命运的轨迹呀?
或许是这句话的因素,政府大面积地动员城市里的人去农村,俗称“上山下乡”运动,我的爷爷在漂泊了大半生之后回来了,他是积极的响应者,也是力行者,在去了一趟我们后来下乡的村子回来之后,坚定地要带着一家人去,说那里的土豆‘大得很’,即便是遇到了灾荒年,一个大土豆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绝对不会再挨饿。经历过1960年大饥荒的人,知道饥饿是最大的敌人。于是,带着一家人浩浩荡荡出发了,刚去没地方住,住在人家废弃的地应子里,母亲说,不敢抬头,一抬头就会碰到窑洞顶,时不时会被掉下来的土迷了眼睛。
下乡的第二年,母亲就病倒了,得了黄疸型肝炎,当时我不到一岁的样子,尚在襁褓之中,所以,父亲送母亲去看病,母亲怀里抱着我,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母亲病情有所好转,而这一个月父亲一边照料病重的母亲,一边照料我,据母亲说,由于照顾病人父亲每天早上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我喂饱,一大碗糖水泡馍,等到9点多又喂一顿,一天吃四五顿,很快长得又白又胖,也学会了走路,总是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眨巴眨巴地跑到别的病房里去,医生看到了就说,还是把孩子送回去吧,医院里病人这么多,万一传染个病咋办,父母一商量,决定把我送回去。我们下乡的那个小村子,距离县城有60里山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没有交通工具,家里有个自行车的就算条件好的,我们家穷,是没有的,实在没办法,只能徒步,父亲说一大早,他裹了件黄棉大衣,背着我就出发了,走了整整一天,中间天气骤变,下起了大雪,路上很湿滑,走走停停,渴了,路过村庄,讨口水喝,到达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走的时候又背走了我的三姐,一是她大点,会听话了,二是她从小体弱多病,父亲想着像喂我一样,把她喂胖点,身体好起来,有个小病小灾的能扛过去。
在下乡的村庄里,有一年兴修水利工程,应该是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我记得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大点的孩子在防地震,屋里不敢睡,在院里用木棍树枝搭了帐篷,我记得每晚母亲都会凄凄惶惶地说,你爸爸在山沟里搞水利,住在土窑里,要是一地震,土山就把人活埋了……这一年父亲一直在兴修水利,很少在家,母亲想着今年应该收入会好一点,搞副业受的苦大,给的工分多,结果,年终结算下来,给分了0.22元,也就是二角二分钱,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就是这么多,后来,看宋育红先生写的《我的青春我的塬》,关于如何计算年终收入的公式,那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计算式,我的没有文化的父亲是怎么也算不出来的,其实也轮不到他计算,母亲只会用失望至极的口气叹息着说,到底是咋算的,你也不去问问,到底是咋算的?我的老实的父亲终究没有敢去问,他对有权力者是极其畏惧的,因为同样下乡的沈华玉一家,他父亲在队里看碾麦子的场地,白天生产队麦场上打碾好的麦子,晚上队长家人拉着架子车去偷,他父亲极力看护,被打折了腰,成了残废,有一天听说公社大门口贴了大字报,我们几个小孩子好奇心大,跑了10里路去看,果然,白纸黑字,触目惊心,尽管错别字满片,文词不通,但大意是写清楚了,他父亲被打得很惨,卧床不起了,希望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后来怎么样了不得而知。但那个大字报描述的惨状触目惊心,令我心生恐惧,深刻的烙印还在我幼年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逆来顺受,干最苦最累的活,分最差的粮食,还被克扣,就因为我们是外来户,势单力薄。所以我的父母总觉得家里只有大弟弟一个男孩子,一来人丁单薄,二来劳动力不够,想再生一个男孩,结果,大弟弟下面又生了我四个妹妹,最后一个才是小弟,于是就有了我们姊妹十个,因为父母从不吵架,我们姊妹十个也从不吵架,和睦相处,从来都是大的帮助小的,小的爱护大的。
可眼前的困境咋度过呢,商量了一夜,最终还是父亲去城里求助舅舅家,那个年代都不宽裕,舅妈家也有5个孩子,但还是竭尽全力,把备的年货分了一半给我们。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在下乡的村子里,父亲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把我的五妹送给别人家,母亲有一个一起当过工人的小姐妹,结婚几年一直没有生小孩,一次在县城偶遇见到母亲又怀了第六个小孩,就说,这次要是闺女就送给我吧?当时我们在乡下。父亲就想着她们家在县城,旁边有黄河,有水有蔬菜,日子能比我们下乡的干旱的山村好过一些,就点头答应了,这也成了他一生的痛,总说这是此生做的最后悔的事情。
在农村最苦的事情就是拔麦子,上次看到张巨峰写的《拔麦子》真是感同身受啊。拔麦子是农村人说的“四大累”之一,夏日炎炎,尘土飞扬,三折子窝在地里,手脚并用,一天劳作下来体力和水分消耗巨大,不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一定会中暑和虚脱的,所以拔麦子必须要带足干粮和水,特别是水更要带足带够。小孩子就只能去接趟,我也干过,就是帮大人拔麦子的,叫做“接趟”,就是沿着大人要拔的四行麦子,向前跑十多米后开始拔,小孩子个头小力气小不能像大人那样蹲在地上左右开弓地拔,只能站在地上,双手抓住麦秆用劲向上拔,每当大人拔到我“接趟”的地方,我也能拔两三米的长度, 这样大人就可以站起来伸伸腰,舒展一下筋骨,喝口水缓一下。“接趟”是不挣工分的,但能给大人省点力气。拔麦后的第二天全身的酸痛,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觉身上的每个关节、每块肌肉、每寸皮肤都疼,再加上强烈的紫外线以及拔麦子带起的尘土混合着汗水黏在身上,麦芒刺在胳臂上,脸上隐隐作疼。通常第一天我会怀着好奇心去,第二天就会偷懒不去了。母亲说刚去农村时被村里人嘲笑“看把你个油饼皮皮剥掉不”。意思是城里人吃不了苦,会适时逃走,但我看到父亲为了家庭,为了他的孩子们,每一年每一天都在咬着牙坚持着。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之后,也发现了很多写有中文的书信,考古专家能够看懂书信的内容:“但当地政权面对悬在城头的阴云,从未对国家的责任有所退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当危险来临,他们没有分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工作,我怀着崇敬与情感读着中国人履行自己职责的品格与勇气。我们也由此理解了这个非凡的民族是如何把亚洲深深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我想我的父亲身上正是有着这样坚韧无畏的品质。
当然古人用无数诗词描述着田园美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拔麦子的时候是体验不到的。更别说赫尔德林诗歌中可以遐想的诗意——“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感觉到的只是土地更像一团生冷的压力,物理性地阻碍着你通向自由之路,黑格尔写意中绝对精神自由不可能在土地这种现实性中自显。看似热烈的生产运动中焕发着噬人的冷血。那不厌其烦地作业,不断索讨着你心性的恒耐。土地和人一样都在莫名的烦躁和不可预计的未来性中争取着可以出逃的方式。无尽的劳作变成了日益折损和消耗精神生命的物理负担。土地似乎永远只是谋生苟活的手段,而不是可以安顿灵魂的家园。
有一年雨水特别充沛,父亲就在院子后边的屋后开拓出来一块园子,种了葱,每天都去看看,长势喜人,计划着赶在我们上学前卖了,给我们几个上学的孩子添置点文具,就在第二天准备去挖的时候,葱被偷了,我跟着大人去的时候,那一畦少说也有几百斤葱被偷得干干净净,只剩了一个葱叶子,父亲坐在田埂边抽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年母亲在家门口的园子里种了番瓜,土地干旱贫瘠,用珍贵的续命的窖水每天浇灌,好不容易结了几个番瓜,看着长大了点,晚上发了面,满心欢喜地准备第二天给我们蒸包子吃,第二天早上去摘时,一个都没有了,连刚刚坐胎的小葫芦娃都被偷走了……
某一天我们几个大点的孩子从只有两个老师的学校回来,叽叽喳喳地说,这周肥陈老师一直没来上课,今天瘦陈老师用铁皮包着拐角的算盘一下就把一个孩子头打破了……父亲说,政策变了,允许返城了,啥都不要就往回去跑。他担忧他的孩子们在这里受不到正确的教育。
在村庄里每年过年的时候,需要求村里的文化人帮着写对联,在看了几次脸色之后,我只上过一年学的聪明的父亲自己提笔写起了对联,还学会了画窗花,紫色的葡萄,红色的苹果,还有各种蔬菜水果,青翠欲滴,活灵活现。那种小格子的窗户,贴上去感觉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只要是新的东西,都会给灰色的日子添一抹亮色,因为新的东西太少了,以至于我七岁的弟弟在穿了一件新衣裳时,激动地对姑姑说:“姑姑,看,新的”。闲暇时父亲会用土打土胚,垒起菱形图案的花园墙,热爱生活的母亲,会把平时收集的花种种上,房山屋后都是花,繁衍力生命力都极其顽强的蜀葵最多。
父亲没有学过力学,但是他会运用力学原理修水窖,技术很高,常常帮别人家修水窖,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节人畜饮用,谁知道十几年后,他帮着修好的这些水窖中的某一个,竟然是他亲妹妹的归宿,是活着下去的还是被打死扔下去的已经无从知晓了……
有时候我觉得造物主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告诉人们未来的命运,只不过我们从不会想到去解释这些象征。
我的小姑姑只比我的大姐大九岁,有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她会在父母去田间劳作之时,带着衣衫褴褛的我们在饥饿和穷困中玩耍,会在傍晚的时候拿一把野草,伏在地平线,等荞麦牛在黄昏时尚亮的天空飞起……迅速冲过去,挥动草株打落,收入瓶中,第二天喂鸡。(在她迅速起身的一瞬,小辫子在风中飞舞),偶尔教我们识字,看钟表的时间,为我们做简单的饭菜,很多时候像个大姐姐,在她19岁结婚后,一次次地含着泪回娘家……诉说常常空着肚子在田间劳作,被婆婆骂被公公打,被小叔子打、被丈夫打,有一次回来说被儿子打了,至此之后,她的病情不可逆了……我对她记忆深刻。在她死于非命之后,无数次我痛恨自己无能,看她走上一条不归路,不能帮助、不能救赎……
我在想造物主在把它创造的有情众生撕成碎片之后会不会感到一种剧烈的痛楚?因为这些众生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
但或许它并不能觉道那种痛楚,因为她们的生命就像造物创造的尘土一样……如《楞严经》所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存。”
那些吹过村庄的浩瀚的山风,数年之后肯定还会在那里游荡,大概还会依稀记得她走过的路,所经历的痛苦以及自然与人施加的双重苦难。”
我们以为把最珍贵最在乎的东西藏在心底就可以永恒了吗?不,或许,那不见天日的秘密仿若是不断扩张的黑洞,吞噬了近前的光阴。
乡下十年,把一个女儿送给了别人,失去了一个妹妹,父亲说这是他心头永远的痛……
(三)
2005年,我们带着父亲母亲去昆明旅行,伴着夜晚火车的卡塔声和路边忽明忽暗的灯光,父亲讲述了我们小时候的一些往事,讲了我小时候背着我走过的那60里山路,又讲了大姐小时候发高烧,痰迷症,人已经憋青了,他放下水果担子,抱起就往医院跑,到医院,有经验的医生马上嘴对嘴吸出一口浓痰,才哇地一声哭出来,医生说晚来一步,娃就没命了。二姐小时候,刚刚断奶,不吃奶粉,饿得皮包骨头,嘴里全是溃疡,疼的哭闹不止,拉出来的全是绿水水,抱着她到别人家去转转,看到人家孩子喝炼乳,要了一点试了试,炼乳又香又甜,二姐愿意喝,父亲高兴坏了,赶紧买了4大罐,高兴地抱回来。掏光了身上带的所有的钱,也是他做小买卖的所有本钱。三姐小时候有一次走丢了,鼓楼上的红卫兵用喇叭喊着谁家孩子丢了,并描述了小女孩的穿戴,在鼓楼底下卖水果的父亲听到了,也顾不上自己的水果摊了,赶紧跑上去一看,果然是我的三姐。每一个孩子长大,都有惊心动魄的经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的事,他都记得,有些细节比母亲都记得清楚。父亲有十个孩子,从不打骂过任何一个,对每一个都很疼爱,小时候,只要母亲生气打孩子,他就不吃饭,摔下筷子就走。
父亲说,要不是这次旅行,我们父女怎么会有机会说这么多话呢?的确,从我记事起,父亲总是特别忙。
下乡返城,没有工作,买卖水果,舅舅从王美武家借了30元本钱开始,第一天拉不下面子。空手而归,第二天开始想着过河去看看,三滩糜滩有很多果树,就挑着两个大竹筐子,一路吆喝着收果子了,收了180斤苹果,挑着走十几里路,走到河边坐上羊皮筏子渡到河对岸,再挑着担子走上十几里路到钟鼓楼底下,每天一趟,从不间断。所以,父亲的肩膀一个高一个低,走路时很明显,就是当年担水果担子造成的。钟鼓楼是我们靖远的中心地段,商贸中心,历史悠久,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所以父亲卖水果通常都在这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暴晒,父亲坚守在这里十年如一日……
无数个冬日的夜晚,当我们在温暖的被窝睡得正酣时候,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响起来,常常是夜里12点或者更晚一些的凌晨了,他每次都坚持着把最后一点水果卖完,才肯回来,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为啥一定要卖完?留着我们吃不就好了么,父亲半天没吭声,晚上母亲悄悄给我说,每次剩的那些水果,就是一天的利润,要用这点利润来买米买面,养活我们一家大大小小十三张嘴。
等大了,读到《晋书?惠帝纪》,说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消息被报到了宫中,晋惠帝大为不解。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看到那个昏聩痴玩的晋惠帝,联想到自己,我羞愧难当,真是少不更事啊。
那些年父亲是铁人,全年无休,不敢生病,不曾在家里吃过一顿热饭。
有一次拉菜,不小心胳膊脱臼了,忍着剧痛回到家里父亲不停地说,这可咋办呢?胳膊不好可咋办呢?明天怎么去拉菜呢?我这一家人咋生活呢?那种凄然、绝望、无助……还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一晚家里愁云惨淡,夜静了,我听着父亲粗重的呻吟声和弟弟妹妹们均匀的呼吸声,把头埋在被子里咬着被角,无声地流泪,天亮的时候听着父亲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突然嘎嘣一声,脱了臼的胳膊自动还上了卯,只听父亲一阵惊喜:好了好了,我的胳膊好了,老大老二快起来,拉菜走……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天晚上的情景,历历在目,那种人生感,那种凄然,那种绝望,那种无可奈何,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父亲第一时间让我们几个失学的孩子去读书。1985年有了一点积蓄之后,买了三分地,盖了几间房子,返城七年之后我们才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生意一步步好起来的时候,租了铺面,做百货批发,才不用每天站在寒风中,曝在烈日下谋生。
由于我们家距离二中比较近,我们都上学出来后,家里有了空房子,总是住着亲戚家的娃娃,只要是上学的,来者不拒,有钱就给点钱,没钱就给点粮食蔬菜,什么都不给也行,父亲和母亲从不计较。
我毕业了,父亲把家里的三个存折一共5万元存款全部交给了我,让我做生意,这是家里的全部财产。也有人问,你不担心吗?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父亲笑而不语,他眼里他的女儿身上有着比财富更让他看重的东西。
父亲做生意,从来不短斤少两,都是秤给得高高的,还要再添一些,几分几角的零钱从来不收。
这一切他知道他的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利有十分只拿七成。
父亲是城关镇西街社区的第一个万元户,父亲还是某一届靖远县的人大代表。
父亲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父亲像大树一样承托着我们,就像土壤承托着大地——他源源不断地给予大树养分和生长的动力以及向上的精神。
云南昆明旅行,父亲讲了好多故事,我也愧疚陪伴他们太少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一个个像小鸟一样羽毛丰满,离开他们,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让他跟母亲忍受孤单寂寞,我感到深深地自责。
父亲,我知道我的成长是建立在你的衰老上,我成长的养分就是你年轻生命的活力。“秋风秋草正离离”仿佛就是你的写照。你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却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我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配做你的女儿。近年来,在越来越频繁的送您去医院的路上……我知道那个永别的日子终会来临,但还是一遍遍祈祷它慢一些,再慢一些……
2018年,在莫名其妙晕倒两次之后,去医院检查是心律太慢,装了心脏起搏器,2019年阑尾炎做了手术,2021年肺心病住院,2022年肾衰竭住院,开始透析,每周三次,住院期间,我陪在他身边,在他睡得很深沉的时候,呻吟声像极了哭声,“长歌当哭啊”,我知道,这痛苦的呻吟里有太多的痛心难负……从八岁起就扛起了家庭重担,这一扛就是几十年,长兄代父,先是拉扯自己的兄弟姐妹,紧接着拉扯我们姊妹十个,每一个成家立业,都是父亲在操持帮扶,尽心尽力,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人生下半程的路要比上半程难走啊!在医院里我一次次轻抚他的后背,希望把那股子撑着的劲放下,这一生他扛下了太多,在人生的最后,我希望他能放下一切,轻松一点……不要害怕,过去的饥饿、贫穷不会再来了,我想对他说,他的十个儿女都继承了他的品格,坚韧不拔,正直善良,大气担当,各有事业,家庭和睦,他的孙子辈都很优秀,学业有成,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我希望他像个孩子一样去做他喜欢的事,给他买了笔墨纸砚,让他写字画画,以前他常说,如果有人供他上学,他绝对是个好学生,只上过一年级的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好多东西一看就会,从没学过画画,画啥像啥,无师自通。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懮,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可见,孝敬父母之事,不分大小,唯有出自本心的恭敬,方能做得圆满。
黄庭坚曰:“孝顺父母是我的本份事,同自己的身体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呢?黄庭坚至诚的孝心及中肯敦厚的品行向世人无声地彰显着圣贤人的德行风范。”
现在随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人们往往因为所谓的“繁忙”,而过多依赖自己所拥有的外在物质条件,进而取代自己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甚至将孝道“代理”出去。冷静思考一下,当我们用大把的钞票或用人,取代我们孝敬父母的本分时,可曾想到:倘若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用钞票和用人来将对我们的那份慈爱与呵护“代理”出去,今天的我们会不会有如此健康的身心呢?
忆古思今,黄庭坚能够效法古圣先贤的德行,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做到恪尽子道,至诚孝事父母,相信今天的我们,同样能够曲承亲意,力行孝道,给父母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今天是父亲节,我回来陪你去做每周三次的透析,只要您不放弃,我一定坚持陪伴,我们一起加油。
“你是遥遥的路
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
走在你的眼眸
你是 明月清风
我是你照拂的梦
见与不见都一生
与你相拥
而我将
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你的手我蹒跚在牵
请带我去明天
如果说
你曾苦过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你是 岁月长河
星火燃起的天空
我是仰望者 就把你唱成歌
你是 我之所来
也是我心之所归
世间所有路都将 与你相逢
而我将 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你的手我蹒跚在牵
请带我去明天
如果说 你曾苦过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山河无恙 烟火寻常
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孩子们啊 安睡梦乡
像你深爱的那样
而我将 梦你所梦的团圆
愿你所愿的永远
走你所走的长路
这样的爱你啊
我也将 见你未见的世界
写你未写的诗篇
天边的月 心中的念
你永在我身边
与你相约
一生清澈
如你年轻的脸。”
在这个父亲节,谨以此篇献给我挑着水果担子养育了十个儿女的父亲!
作者简介
苏芊红,女,甘肃靖远人,现居兰州。自主经营者,主营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的那个酒。爱好诗歌、散文!
挚友送我雅号:三味酒屋,一曰书香,一曰酒香,一曰人情味!三味真火淬炼——不舍爱与自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