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字?爱字加偏旁!

题记:文字游戏,略见真心。

对:

观音山上观山水

落木雨中落雨风

解释:

一、上联解析

1、规则要求

主办方提出的要求,须守。所谓命题作文,跑题,不行。

(1)联律通则,平水韵,具有韵味和诗意。

(2)机巧:一是“观音”和“观音山”同为专有名词,且两者内涵不同;二是必须可作为有主语句式和无主语句式解读;三是“山水”是并列关系,并可发生转义;四是“观”和“山”重字。

(3)融入东莞观音山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适宜作为观音山山门联使用。

2、解析

(1)联律规则

《联律通则》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由中国楹联学会规定,主要的六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成意联。”

(2)平水韵

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

公元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乡级行政区)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3)韵味与诗意

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韵味,亦可称之为“趣味”或“诗趣”。

(4)格律与机关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顺序:1、2、3、4、5、6、7

格律:平平平仄平平仄(平水)

词性:动名名名(方位词)动名名

结构:1与5同字,2与6同字;1与2形成动宾结构,1与2合成专有名(佛教虚拟人物);1、2、3合成专有名(风景区,中国有多座观音山,东莞观音山是其一),之前可加0这一省略主语—“我”;4是方位词;6与7是并列结构,可转义,转义指转化为引申的含义。

(5)融入东莞观音山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

比原先要求(融入东莞观音山景点且具有诗意)放宽,并一定需要对景点名、景点人物名,可以是景物名;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应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有关)。也就是说,风、霜、雪、露、瀑、泉等,这些也可以入联了,且更好,但前提是,得是东莞观音山存在的景物元素。

(6)适宜作为观音山山门联使用

这个要求,是最难达到的。

下联,除了要遵守联律规则,还要在意境、格调、格局上,既与上联有机统一,又要有所超越,确实是很难达到的。

而且有时,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因素。对对联进行评判的人的文学、文化修养,决定了他的意会层面和层次;他的意会,和对对联人的意会,能够重叠,是很难达到的事情。

3、更深层的文化解析

(1)文意解析

观音这一虚拟人物,在观音山上,观山水、观人间、观自性。

我这游客、或于人世间沉浮的旅客,或大众,在观音山上,观山水、观人情、观内心。

山水,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三层意。

(2)格局解析

“观音山上观山水”的文胆在“观”字,是佛家哲学概念,这个哲学观点,强调的是观察、是以观得智(知)。

要“超越”这个“观”,可用中华儒家哲学的“行”来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君子。道家的“清净无为”也可以,因为“无为”是另一种静默式的“为”,但道家思想,不如儒家积极,不符合现在的入世观。

所以,上联强调观,也就是以观得知,下联就要有“行”,以达到既对立又统一的目的,也就是既达到“意联”要求,又形成意境上的超越与和谐。

二、我对下联

落木雨中落雨风,达到:

1、字句对等

七字对七字。

2、词性对品

也是“动名名名(方位词)动名名”的词性。

3、结构对应

①1与5同字:落。2与6同字:雨。

②1与2形成动宾结构:落木。

③1与2合成专有名:落木,这既是一个自然景观,又是一个中国式的诗词意象(或转义为人生观意象);在观音山,可实际指向的是香樟落叶(香樟是常绿乔木,但整年都在慢慢换叶,尤以春天为甚),是东莞观音山(其位于樟木头镇樟树是东莞观音山的主要树种)的一个自然生态景观和景物(当然,不是唯一,这在有樟树存在的地方,是普遍现象)。依托于“落木”这一自然景观的诗词意象,是中华诗者的至爱之一,是古今诗人重要的诗家语要素;将落叶之形象抽象为诗词意象,自屈原始,已有两千余年的传统。

④1、2、3合成专有名:落木雨,落木为雨;在观音山,可实际指向香樟落叶成雨(香樟树,春天换叶。不仅香樟,大多数常绿树都在春天落叶。香樟落叶成雨的景象,网上有很多视频)。“落木雨”,也是古今诗人常使用的意象。

⑤之前可加0这一省略主语—“我”:我在落木之雨中落下风雨之心。

⑥4是方位词:中。

⑦6与7是并列结构:风雨,可转义,可三指为自然风雨、人间风雨、心中风雨。

4、节率对拍

“落木”对“观音”。

“落木雨”对“观音山”。

“雨中”对“山上”。

“落”对“观”。

“雨风”对“山水”。

“落雨风”对“观山水”。

5、平仄对立

(1)诗律规则

“中平中仄平平仄”,本对,“中仄平平仄仄平”,可三五拗救,对为“中仄仄平平仄平”。

(2)按联律

“平平平仄平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变格,严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按联律,可宽对,既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实际应用中,对观音山联的“平平平仄平平仄”的,多是用“仄仄仄平仄仄平”来成对,用“平仄仄平平仄平”的人相对少。

(3)我的对,按平水,是用“仄仄仄平仄仄平”对的:

落木雨中落雨风

入入上平入上平

6、形成意联

既所谓的“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1)观音,可在,观音山上,观山水、观人间、观自性。落木,能在,落木雨中,抵御风雨、扫落阴霾、入土归根。以佛家思,世间万物皆有自性,佛、人、草木皆不二。

(2)我,能在观音山上,观,山水、世情、自心。我,能在落木雨中,感受自然风雨、认清人情冷暖、平复名利之心。我能观,我可行,于“人间世”去“知行合一”。

(3)佛即是我,我既是万物;宇宙之心,流溢于万物,又回归于法则。

(4)“落木”,既是实际景物,又是诗词意象,对“观音”这一虚拟人物和佛家象征,可以,但未达到最佳,还是由虚拟人物对虚拟人物,是最好的。“落木雨”对“观音山”,景对景,无问题。“落”对“观”,佳。“雨风”对“山水”,佳。总之,有瑕疵,不是最好的。

7、我的下联,用平水韵。

8、诗意、韵味

这个就“只可意会”了。

但,至少,“落木雨”、“落雨风”,是诗家语。

9、融入东莞观音山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

如前所说,香樟落叶,是自然景观。

但,不是东莞观音山的独有景观。

10、是否适宜作为观音山山门联使用

关于这点,我觉得我的联,从世俗观念上说不合适,从文化上说合适。

因为,对“落木”这个意象,中国人的普遍印象是秋天萧瑟之景,这与俗化的对联要“喜庆”的观念不合。而且,观音山景区,是企业,企业文化还是需要“喜庆”的。

当然,南方落叶,本就柔和,而且在春天发生,有落花飞舞之美。北方落木则不同,虽萧索、沉郁,但大气、痛快。

从文化内涵上说,“落木”有轮回意、“落风雨”有人文上的积极进取性,即,我主导我的思想,可以落风雨、见彩虹。比如,这几年,国家、人民,共同抗击疫情,也是落风雨的一种表现。

不过,个人觉得,从企业形象角度看,还是不合适的成分大些。“落”字,入诗则磅礴,入联则不够欢快了。

三、典与化用

1、写作诗词联,并非不可造词,但要自然而然、入情理之中;如用典,则需贯彻古今,古为今用。

2、有关“观”与“山水”的典

观世音”这佛家虚拟人物,因其大众性、大众化,就不必多说什么了。

(1)有关“观”的典

①观,“译为内观,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慧学

②《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③清成鹫僧,于《师子颂贺新住持》诗云:“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举。要识师子真,须明向上句。”

(2)“山水”相

①唐法藏大师,于《华严金狮子章》云:“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②宋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3)有关“山水”的诗词

苏轼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陆游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3、我对对联用到之词所涉之典

落、落木、落木雨、风雨

(1)落

说文》:“凡草曰零,木曰落”。

礼记·月令》:“草木黄落。”

战国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落木

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黄庭坚诗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元范梈诗句:“云接大荒回古色,波涵落木动晴晖。”

(3)落木雨

元萨都剌句:“秋风凄凄,落木雨下,闽关在望,复作远行。”

元赵可词句:“落木萧萧风似雨,疏棂姣姣月如霜。”

明张一桂诗句:“孤帆带月摇鸿影,落叶随风作雨声。”

清吴峻诗句:“落木悬疏雨,沧江隐彩虹。”

(4)风雨

孟浩然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志和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陆游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叶清臣词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赵秉文词句:“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

(5)落风雨

刘敏中词句:“笔落千山风雨,气吞万里江湖。”

葛胜仲词句:“剩看走笔挥风雨。”

(7)木落风雨

明何景明“初闻一叶扫风雨”。

一叶可扫风雨,这才是诗。

惜哉!当今诗法不传。

4、用典与诗法

如前所说,诗词用典,当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我自觉,我对观音山联,用典与实际景物结合的还是自然贴切的。

四、有思得诗

对“观音山联”,并以之得平水韵诗数首。对观音山联,意尤未尽,故扩为诗,说人生旅途故事。

“落木雨中落雨风”,未达到格律诗句的标准。

1、仿律作古体

五万年谁过北海,八千月我踏冥鸿

何凭一缕心存宇,怎换双行草寄蓬

梦混鸡虫真实在,掌拿天地自圆融

观音山上观山水,落木雨中落雨风

2、用老杜韵作七律

五万年谁过北海,八千月我踏南台

何凭一缕心存愤,怎换双行草寄哀

梦混鸡虫真实在,掌拿天地自原来

呼将白雪觞幽客,撒去红梅作渡杯

3、换韵作七律

五万年谁过北海,八千月我踏冥鸿

何凭一缕心存宇,怎换双行草寄蓬

梦混鸡虫真实在,掌拿天地自圆融

呼将白雪觞幽客,撒去红梅作渡盅

五、总结

1、观音山联,在放宽规则基础上,也就是用景物而非景观作对联要素时,就可对。观音山上景物很多,虫、鸟、花、月、都可以用。

2、我的对联,比平庸好些,但不是最佳的。并不太适合用作观音山景区的门联。

3、但我的这联,可以做“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有对联大家,能对出更佳的观音联。

六、成文原因

我这人,工作、生活之余,无他好,也就是爬爬格子、写写诗。对联非我所长。近几日,略有闲,关注了“观音山联”,在网上还与对此联的联者探讨了一些问题。今日,用半天时间,写了此小文,不过是做一文戏耳。并附了自己的对联,及因此发散思维而作得的几首小诗。愿博得方家一笑。

附:一些趣说。

1、“观音山上观山水”,含五姓。

我对的“落木雨众落雨风”,亦含五姓。

2、“观音山上观山水”,可观音、观观、观山、观水。

我对的““落木雨众落雨风”,亦可落木、落落(岭南有落草),落雨、落风。只是,落草之落,仍是仄声,与观观,在声律不算工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