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
第十一句 宝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铭文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之句。
01 字源字形演化
1、读音:bǎo,第三声
2、字源字形演化
宝是会意字兼形声字,在古文字中,由宀、玉、贝三个部分组成,表示屋子里有玉、贝(古货币)和缶(生活器皿)全是贵重之物,故宝的本义为珍贵的物。古文之宝,还省略“王”形。
“珤”字的本义应该是“瓷”。因为“珤”就是“玉缶”,就是“玉陶”(注意“陶”字中含“缶”),指“像玉的瓦陶”,即“高级瓦陶”。
汉字的“瓦”与“缶”常可相互通用。我们可以把“玉缶”改写成“玉瓦”,此即“珁”字,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499页,释义是“同‘瓷’”。就隶定字形解释,形声字。
3、通假字:葆、保、褒。
4、繁体或异体字:寶、寳、珤、寚。
繁体从寚(bǎo),从贝,寚亦声。“寚”本意为“瓷器收藏品”,引申为“收藏品”。“贝”指“价值”、“价格”。“寚”与“贝”联合起来表示“值钱的收藏品”、“有价的收藏品”。“寚”字加上“贝”以后,就指可以用钱币购买的收藏品,特别是瓷器收藏品。繁体宝字不从玉,而从珤(即瓷),这与“黄金有价玉无价”的传统说法一致。或许繁体宝字表示的是“瓷器有价玉无价”。因为瓷毕竟是一种“人造玉”、“仿玉”。
(1)甲骨文、金文、篆书(小篆)
(2)俗体字:双王宝及其宝辨析:
①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符命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张中政斗符策玺书符葆为“双王”宝(详附表1,4)。宝的繁写体一般有“寶”、“寳”、“珤”、“寚”等种写法,是宝字的异体。而“双王”宝很少见,最早见于汉代王莽“国宝金匮直万”。尤以清代皇室玺印为甚。说明在汉代时侯,“双王”宝已在官府和皇室文书之间流行。后世因袭之。
作为与王莽同时代的西汉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玺书符命瑞应镇墓兽铭文“双王宝”(前23年)就是最现实的“传递”者,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字,就是最现实的“继承”者。从前23年到公元14年,中 仅隔37年。这正体现中国古代文字的传承与变异过程。
因此,张中政斗镇墓兽,或殉葬仿制生前执政的政斗、玺书、符命、瑞应,带有急就性质,个别字用简体或异体,就不足为奇了。
②西汉末期新朝皇帝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宝”
公元14年,王莽实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钱,其中的繁体字“宝”就是“双王”,现存世两枚半。只有一枚完整,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而且,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字,也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由王莽突发奇想创造出来的,必定有一定的历史传承。这一“传递”者,从现今可见的历史器物来看,西汉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玺书符命瑞应镇墓兽铭文“双王宝”(前23年)就是最现实的例证。
因此,王莽时期,作为官方颁布的流通货币《金匮直万币》,其中文字就有“双王宝”异体字,一者说明王莽新朝 期朝政混乱;二者说明当时少数个别简体字、异体字已深入人心,成为流行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官方文书“篆书”并行不悖。
③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之“双王宝”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九叠篆非必九叠,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叠形容折叠之多。创自宋代。明朝甘旸《印章集说 ·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钱币有皇宋通宝。
北宋钱币。仁宗宝元二年至皇祐六年(1039~1054年)铸造。据巜文献通考》载:[……及改元宝元,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有篆真二种,又有铁钱。此皇宋通宝属于北宋的非年号钱。因南宋也铸有(皇宋钱),故此种皇宋通又被称作[北皇宋]。皇宋通宝铜质平钱有楷(亦称真书、隶、篆三种书体,均对读,可配配成对钱。该钱铸期达十六年之久,故而铸量极大,版别复杂,楷书面四星纹和背上星月纹钱,稀见。另有一种称[九叠篆皇宋通宝]的平钱,非常珍稀,此类钱也有不同之版式。铜钱还有类似折二之对钱对品,亦属罕见。
02 现代语境(古今文字表层意义、本义)
1、本义:有价格的收藏品;特指:有价格的瓷器收藏品。说明:“寚”字所指是纯粹的收藏品,非卖品,不进入流通领域的收藏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
2、词性
(1)现代汉语之“宝”,指名词宝贝和形容词宝贵。
古今一理,主主要指名词宝贝和形容词宝贵。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在古代,《说文解字》云:“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即宝为珍宝、宝贝。或为玉器的总称,泛指一切珍贵的物品。
《国语.鲁语上》云:“以其宝来奔。”韦昭引:“宝,玉也。”
《诗·大雅·桑柔》云:“稼穑维宝。”《诗·大雅·崧高》云:“以作尔宝。”
《谷梁传·定公八年》云:“宝玉者,封圭也。”
《国语·鲁语》云:“以其宝来奔。”注:“玉也。”
《论语》云:“怀其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珍贵的东西如《老子》云:“轻敌几丧吾宝。”注:“身也。”《吕氏春秋·先已》云:“啬其大宝。”注:“身也。”
《庄子·庚桑楚》云:“正得秋而万宝成。” 汉.贾谊《过秦论》云:“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史记.范雎列传》云:“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2)名词:宝印。古代执政的印信。个人的私印称章。《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3)动词:使动词,使宝贵。
(4)形容词:“宝”可作形容词,如宝贵、珍贵。
《尚书.金滕》云:“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诗经.桑柔》云:“稼穑维宝”。
《史记.周本纪》云:“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孝武本纪》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楚世家》云:“齐、晋、鲁、卫,其封皆受宝器。”《越王勾践世家》云:“勾践乃以籹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
《汉书.淮南王安传》云:“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宝赂。” 汉代孔融《荐祢衡表》云:“帝室皇居,必畜(蓄)非常之宝。”
《后汉书.杜根传》 云:“陛下以北辰之尊,神器之宝,而微行近习之家。”
03 铭文今文经解义(引申义、隐含义、宗教、殉葬意义等)
1、天子、皇帝宝位、宝座
宝:位置、职位、职责,旧指帝王的东西,引申为贤达士人或社会责任、道德、行为。大宝,皇帝之位。宝鼎、宝位。古代皇帝登基就称荣登大宝。详见下文《镇墓兽与天命宝印对应关系》
《易经.十翼下系》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释后匠《古今乐录》云:“秦始皇祠洛水,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始皇曰:‘来受天宝。’”后因以“大寶”指帝位。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宝印”,并非说张宝得以坐镇天子宝位之印,而是说,天子赏赐张中御史大夫辅政之印。故“宝印”,并非完全说珍贵之印,而是说“天子皇帝钦赐御赏之印。”
2、太保、保傅
宝,通保,表师保,有保傅、保佑之意。太师太傅太保是先秦时期教育贵族子弟的官职称谓。师就是太师,保就是太保、保傅。保亦有依恃、依赖、健恃、仰仗的意。保傅是古代辅弼天子皇帝和诸侯子弟之官,有太保、太傅等,统称保傅。他们都是古代帝王的宠幸弄臣和重要辅佐之官,位列三公。迹里指张中所任三公御史大夫。
《荀子. 荣辱》云:“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史记.三王世家》云:“杨州保疆。”《集解》骃案云:李奇曰“保,恃也。”
《礼记.文王世子》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傅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也。《礼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贾谊《鹏鸟赋》:“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颜氏家训.教子篇》云:“生子咳(口是),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3、宝指符葆瑞应
宝印,有二义。本义是皇帝赐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即汉成帝的玺书、符策、符瑞、瑞应。隐喻古代执政威权符箓及彰功表德之丹书铁契。借以形容君子的思想影响其行为,即道德 道义决定、驱使自己的行为、作为。这里指汉成帝的玺书。故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宝印”,并非完全说“珍贵之印”,而是说“天子皇帝钦赐御赏之印信品德。”
《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行为,作为。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即治国德政、治国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宝。
《广雅.释器》云:“印,谓之玺。”《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清代《玉纪补》云:“秦汉以来以印章、符节为上,他件次之。”
《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即行为,作为。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治国德政、治国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宝。
在西汉时代,尤其是司马迁创作《史记》中,凡是“珍宝”等形容词多作“葆”,而非“宝”。《史记.留侯世家》云:“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取而葆祠之。”这里的葆,就是珍贵、珍宝、珍藏之意。《集解》徐广曰:“《史记》珍宝字皆作葆。”而“宝”字也多作“信印”之解,信印就是信任的凭证,是天命、思想、道德、道义、诚信的体现。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其前因是“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况天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
所以,《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说:“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是受命以德,不以玺也。” 清朝乾隆皇帝拿到了疑似秦朝的传国玉玺,也说:“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
4、儒家美德葆光、理(思)想精神之异宝
这里的“宝”,显然是一词多义之春秋笔法。明示执政印信,隐喻古代执政威权符箓及彰功表德之丹书铁契。借以形容君子的思想影响其行为,即道德 道义决定、驱使自己的行为、作为。
在西汉时代,尤其是司马迁创作《史记》中,凡是“珍宝”等形容词多作“葆”,而非“宝”。而“宝”字也多作“信印”之解,信印也就是信任的凭证。《史记.留侯世家》云:“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取而葆祠之。”这里的葆,就是珍贵、珍宝、珍藏之意。《集解》徐广曰:“《史记》珍宝字皆作葆。”《广雅.释器》云:“印,谓之玺。”故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宝印”,并非完全说“珍贵之印”,而是说“天子皇帝钦赐御赏之印信品德。”
《广雅.释诂.卷三》:“宝,道也。”即道德、道义。“印,为也。”行为,作为。综合起来,宝印,指道义、思想与行为、作为。治国德政、治国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宝。作名词,如葆光、法宝:即方法、举措之意。古代夏商周时期将仁亲的忠、孝、恕、礼等儒家、道家思想统统归于治国之宝。其中“葆光”一词最能体现“恕”义。葆光,隐蔽其光。比喻才智不外露、宽恕、自省。在张中(忠)政斗镇墓兽中,“宝”引申为楷模、典范、稽式、法度。“勤国之宝”与“善人之宝”句式相同。且葆光与铭文“含箭薄露、晓晶浴炯”相应合。
(1)理(思)想精神之异宝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云:“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事神以求福去灾),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智),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2)忠孝仁亲是宝
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认为:仁亲就是“宝”,包括孝、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思想道德观念。忠与孝、忠与恕都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于氏族,即系于忠于国家。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
《庄子.齐物论》云:“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曰:“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商君书.太甲》云:“怀于有仁”。《诗.郑叔》云:“洵(信)美且仁”。《周书.金滕》云:“予仁若(顺)考”(仁爱而顺从祖考)。
《左传.文元年传》云:“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谦卑礼让),德之基也。”《左传.隐公11年》礼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为目的;而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左传.昭公26年》)。《左传.昭公5年》女叔齐答晋侯语云:“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
孔子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论语.宪问》云:“仁者必勇。”《阳货》云:“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惠则足以使人,……敏则有功。”《论语.为政》云:“孝慈,则忠。……《书》云孝乎当孝,友于悌。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孔安国说孝云:“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己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施行)政令。”
(3)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宝
《荀子.儒效》云:“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 《大略》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室,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其意是: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4)信任,国之宝
古代为官执政道德标准:忠信、廉洁为宝,或叫异宝。铭文“宝印”,也就是忠信之印。相当于古人为官任职的“军令状”,古人称之为“委质”。详上文之“命官。”
《吕氏春秋.离俗》云:“信,国之宝也。”《礼记.儒行》云:“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云:“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固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民,善为家者不欺亲。不善者反之云: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才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史记.管晏列传》云:“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引《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知此为政之所宝也。”
这里就是指汉成帝针对当时黄河洪灾,而御史大夫尹忠不忧职自杀后,在危急关头,授予少府张忠以政斗威权器物,并委以侯任御史大夫之职,督导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决堤洪灾。是谓“将予取之,必先予之”,有职才有权,有权有威,有威才有责。
(5)以民为宝
《淮南子.齐俗》云:“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倾与之倾。”《兵略》云:“是故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实 (宝)也,上将之道也。”
(6) 人才,国之宝
古代以国家人才为治国之宝,以能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的丰富物产为国家真正的宝贝。
《墨子.亲士》云:“归(通馈,赠送)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汉书.李寻传》记载李寻劝导王氏集团之王根云:“夫士者,国家之大宝,功名之本也。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汉兴以来,臣子贵盛,未尝至此。夫物盛必衰,自然之理,唯有贤友强辅,庶几可以保身命,全子孙,安国家。”《战国策.秦策》云:“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
《国语.辰语下》记载“王孙圉论楚宝”云:“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7)经史,谓之宝文
《搜神记.赤虹化为黄玉》云:“孔子修《春秋》,孝经制。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下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季),天下服。’”
5、葆龟、宝卜筮。
古代敬畏神灵,虔敬占卜工具之一。《史记.乐书》云:“天子之葆龟也。” 《龟策列传》云:“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王者奠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先得此龟者为天子。”
《春秋.公羊传》云:“宝龟青缘,何休以缘为甲皞,千岁之龟青皞,明于吉凶。”东汉崔寔《政论》云:“至用轜梓黄膓,多藏宝货,享牛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6、宝祠:视为珍宝,虔敬奉祀。
宝通葆,宝祠。祠:祭祀,供奉(祖庙宗祠)。《汉书·张良传》:" 良始所见下邳 圯上老父与书者,后十三岁从 高帝 过 济北 ,果得 谷城山 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史记·留侯世家》作"葆祠"。
7、符葆、符宝、符箓
此器名为宝印,即宗教之黄神越章,或汉代刚卯印的前身。是古时祭祀神灵、避邪驱鬼、厌胜众兵之法器、冥器。它糅粭政斗、符策玺书、诔铭、符葆、镇墓兽等五器合成之殉葬物。也可称为宝箓、符葆、符箓。古人用仙术治理河堤决口、为帝王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神人、道士所佩信印、符葆、符箓,亦称为印。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道教中,有三宝君的信仰,亦有宝符或符宝之谓,或称符葆,又称符箓。箓原本也叫符,是符信之一,是古代政治宗教对符信的另一称呼。
古代道教避邪驱鬼、厌胜众兵的符葆,以及占卜符葆上所用的文字符号,可以卜筮吉凶。道教以黄帝为最高主宰,黄帝生母名附宝,故道教将其灵符图腾谐其音曰符宝、符葆、符箓。
所谓符箓:亦作符録,有多种含义。一是指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二是指符葆上所用的文字符号。三是指古代政治宗教或道教符葆卜筮蓍龟。其实,早在周朝就有符葆、符宝之谓。宝通葆,即“神”葆,符葆。
8、道教三宝
(1)经说。
老子《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沿用老子之说加以衍化,化为修行的法则,并将其与教义、经书、师传相联系,提出道、经、师三宝说。成玄英解释说,一曰慈,即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二曰俭,少欲知足,守分不贪,此经宝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麾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
(2)三宝天尊。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的“三宝”。即三宝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一称“天宝即元始,灵宝即道君,神宝即老君。”又称为三洞教主。【洞真教主】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洞玄教主】灵宝君上清天尊;【洞神教主】神宝君太清天尊。
9、雌雄陈宝,借喻镇墓兽成双成对
“宝”亦为《史记》所载之“陈宝”,示阴阳两物或叫 雄雌两物。前述镇墓兽成双成对,一雌一雄。雄者在冢内镇墓驱魔,厌胜众兵;雌于宗庙陈列,用于教化。
《史记.士禅书》云:“以一牢祠,命曰陈宝。”《索隐》案:《列异传》云“陈舱人得异物以献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为媦,在地下食死人脑。’媦乃言:‘彼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雉(雌)者霸。’乃逐童子,化为雉。秦穆公大猎,果获其雌,立为祠。祭,有光,雷电之声。雄止南阳,有赤光长十余丈,来入陈舱祠中。”
End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