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五色”、“五音”、“五味”以及“口爽”有什么不好?
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谁不向往绚丽多彩的美景?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谁不迷恋美乐的世界?山珍海味,珍馐佳肴,谁不垂涎诱人的宴席?然而,老子却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是什么道理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人嗜于五味,则口亡,言失于道也。”“五色”说成是“好色”,“五音”说成是“好听”不恰当;“口爽”是败胃口,对的。
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聋、盲、爽、狂也。”“口爽”是败胃口,但他对“五色”、“五音”、“五味”解释不明确。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解释:“固然,五颜六色的极度缤纷不会立即让人目盲,但是,这种状态的持续一定会让人们的视觉敏感渐渐麻木、疲顿。时间一长,不再对色彩有什么敏感,成了在美学意义上的‘睁眼瞎’。这种‘睁眼瞎’,就是老子所说的‘目盲’。同样的道理,大轰大嗡的群体噪音和锣鼓喧闹,也会让人们丧失精妙的音乐欣赏能力,成了‘另类聋子’……‘五味令人口爽’,会使现代读者迷惑,因为在一般口语中的‘爽’是指畅快。但在这里,爽的含义是丧失和败坏。‘口爽’的含义是味觉败坏”(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39-40页。)。说得很清楚了。其他学者也是这样解释的,基本上理解一致。
为什么“五色令人目盲”呢?我们知道有个常用成语“五颜六色”。五颜也是五色,即为青、赤、黄、白、黑,也就是黑白加三原色。六色就在五色上再加一色,为黑里透红的玄。老子就喜欢这个“玄”字,所以“玄”在《道德经》中出现了12次。五颜六色,两者合起来就是泛指各种颜色,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结果是色彩缤纷,光彩夺目而眼花缭乱。“夺目”不就“令人目盲”了吗?花花世界不但扰动你的心,还会迷住你的眼。
我们讲一个人不会唱歌或者唱歌不好听,就说他“五音不全”。“五音不全”不好,五音全了为什么又会“令人耳聋”呢?古代五音是:宫、商、角、徵(zhǐ)、羽,比简谱1、2、3、4、5、6、7代表音阶少了两个。“五音令人耳聋”的“五音”不是指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是指震耳欲聋的音响。音响太大就成了噪音,去过歌舞厅的就深有体会了。“五音”除了音量大而扰民外,杂乱无章的声音也是很烦人的。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音乐,而且音乐的地位一直没变。我们知道有“四书五经”,其实在古代是“四书六经”,还有一《经》是《乐经》,现在失传了,可见音乐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正常的“五音”,能和谐地组合成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其中,不会“令人耳聋”。所以,老子在这里讲的“五音”是不和谐的杂乱的大音量的噪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震耳欲聋吗?
古代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现代五味一般是指:甜、酸、苦、辣、咸五种,泛指各种味道。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千万不要误会,“口爽”不是吃了“五味”嘴巴爽快而是相反,也就是说“口爽”不是“爽口”。爽,主要是清爽,痛快,干脆,舒服等褒义,也有差失,违背,败坏等贬义,在这里是败坏的意思。五味杂陈就是甜、酸、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体会不出是哪种味道,形容人的心情不好受。五味也指美味佳肴丰富的食品。不过,山珍海味偶尔尝尝可以,若天天吃反而会败坏你的胃口。日常生活最好荤素搭配,少食多味。
朱元璋在当皇帝前,落难的故事很多,甚至到了讨饭的地步。传说有一天,几天没吃饭的朱元璋饿晕在路上。路过的大娘见他可怜,把他带回了家,用家里最后一块豆腐,一些烂菠菜,以及少量剩饭一起煮给他吃。朱元璋几口就吃完了,问大娘这是什么菜,竟然如此美味。大娘笑着说:“这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很感激,承诺将来发达了一定会报答她。大娘见他这般落魄,并没有当真。
后来,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身为天下最尊贵的人,他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味口却越来越差,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他想起当年大娘做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那可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至今念念不忘。故命御厨做,并交代了主要食材,可御厨们始终做不出当年那个味道。朱元璋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曾救过自己一命的大娘。很快,大娘就被请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恳请大娘再做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大娘应允。可是,朱元璋再也体味不到当年的味道了。为什么?因为,当皇帝后吃多了山珍海味反而败坏了胃口,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了。少吃多有味,肚饥吃饭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