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解释,绪的意思是什么

绪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解释,绪的意思是什么

黄帝“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小识

高保衡、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有“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语。其中“余”字,并非第一人称代词,而是“餘”的简化字。早年读到这里,每每心生疑惑:“绪余”是个同义复合词,意为剩余。《楚辞·九章·涉江》“款秋冬之绪风”,后汉王逸注:“绪,余也。”《汉语大词典》解释“绪余”为“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也可颠倒为“余绪”,《素问·疏五过论》有“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语,唐代王冰串讲说:“余绪谓病发端之余绪也。”“余绪”还是“余绪”,看似未加解释,实际上已把“余绪”训作“发端”的对立义“末端”。《汉语大词典》“余绪”条目有一义项为“指次要的部分”,取义与此相仿,只是用了明代人的例句,书证显然滞后。黄帝把治理天下视为末端之事、次要的部分,在治身之余来治理天下?此话从何说起?后来读书稍微多了点,再联想到高、林等序此语,方才若有所悟。

绪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解释,绪的意思是什么

“绪余”一语出于《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意思是“道”的本原用以治身,剩余的用以治国,其渣滓用以治理天下。由此来看,帝王的功绩,是圣人修身后所做次要的事,而不是保全自身的养生之道。似此论说,屡见于先秦乃至前汉诸子著作。如《庄子·天地》:“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吕氏春秋·执一》:“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又《先己》:“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淮南子·泰族训》:“身者,国之本也。”《吕氏春秋》《淮南子》并属杂家,而以道家墨色最浓,与前述《庄子》之说皆以自身为先、天下为后,以自身为重、天下为轻,以自身为本、天下为末。

传说黄帝为远古时代有熊国主。《素问》多有“黄帝坐明堂”“黄帝在明堂”语,明堂系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序文据此而言黄帝“以理身绪余治天下”,上引诸论正是对此说的注脚。

其实在身与国的先后次序上,儒家也是以身为先、以国为后。孔子是一位垂示典范的人物,《论语》载录了他的学生以及执政者向他问政的事例,孔子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各有针对性的回答。比如《颜渊》篇记载春秋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请教政事,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子路》篇又深一层予以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民众也会遵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民众也不会听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么能端正别人的行为?这都是把治身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思路更是把治身与治国的关系安排得顺顺当当。《礼记·大学》:“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云云皆属自身的精神修养,而精神依附于肉体,不能截然分开,统属修身的范畴,于是便构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

西汉末融通儒道的大学问家杨雄,在所著《法言·先知》内也曾说道:“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认为人君的自身修养是德政的根本,执政者自身有良好的表现,就会有良好的政治。

首当“理身”,次则“治天下”,或可为“以理身绪余治天下”之释。

图源:网络

编辑:萝芙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