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五行属性是什么字?梁五行属性是什么字体!

則「則」131

作則(作则),◆《禮記?哀公問》:“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鄭玄]注:“君之行雖過,民猶以為法。”本謂統治者的言行為百姓所效法。後指做榜樣。○[宋][曾鞏]《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制》:“以稱朕所以作則垂法,始今行後之意。”○[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作則垂憲,克紹克類。”○[明][無名氏]《玉環記?童兒暗毒》:“職居宰相,作則君民,何乃心地朦朧,黑白妍媸辯不真。”

祖則(祖则),◆祖宗的法則。○《文選?班固<典引>》:“陛下仰監[唐]典,中述祖則。”○[呂向]注:“高祖之則也。”

總則(总则),◆1.總歸;總是。○[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摺:“你將那田業屋產,待賣與別人,我怎肯着別人買去,我暗暗的着別人轉買了,總則是你這五百錠大銀子裏面。”○[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摺:“知他是今世是前生,總則我紅顏薄命。”○《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不辨貧窮富貴,急難中總則一般;那管城市山林,藏身處只求片地。”◆2.指規章條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條文。

主則(主则),◆猶主張,作主。○[明][無名氏]《女姑姑》楔子:“(官人白)夫人主則便了也。○[張瑞甫],你聽的麼?俺夫人認你做個姪兒,你意下如何?”

制則(制则),◆1.法度。○《南史?王儉傳》:“時朝儀草創,衣服制則,未有定準。”◆2.制定法度。○[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正則(正则),◆1.正其禮儀法則。○[漢][張衡]《東京賦》:“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2.正規;常規。○《西游補》第一回:“七齡[孔子],帳中鳴蟋蟀之音;二八[曾參],階下拜荔枝之獻。胡為乎不講此正則也?”[茅盾]《追求》八:“一個月前,我還想到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後的我,還有一般人所謂想好好活下去的正則的思想。”◆3.猶正宗。○[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九章一:“差不多要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我們才見到正則的南曲作家的出現。”參見“正宗”。

真則(真则),◆猶真諦。○[晉][陸機]《羽扇賦》:“混貴賤而一節,風無往而不清,憲靈樸於造化,審真則而妙觀。”

貞則(贞则),◆謂符合正道的准則。○[三國][魏][曹植]《贈丁儀王粲》詩:“歡怨非貞則,中和誠可經。”○[唐][柳宗元]《楊氏子承之哀辭》:“葆醇熙兮承貞則,懿文章兮好循直。”○[明][陳子龍]《送同年趙太史謫閩中》詩之二:“世人慕高位,君子貴貞則。”

章則(章则),◆章程規則。○[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第三篇第七章:“又以籌備要務莫急於擬定章則,票舉[周培藝]、[劉恩格]起草。”

則子(则子),◆棺蓋合縫用的榫頭。○[明][方以智]《通雅?器用》:“細要,今則子也。”○[清][黃生]《義府?衽》:“[徐文長]云:‘衽形如今之銀則子(俗呼法馬,作餅定樣),[漢]時呼為小要。’……其形中細,則子蓋肖其形,棺蓋合縫之具。”

則則(则则),◆象聲詞。○[宋][李之儀]《戲楊元發》:“[楚]令尹[子西]將死,家老請立[子玉]為之後;[子玉]直視則則,於是遂定。”此為嘆息聲。○[明][袁宏道]《良鄉三教寺記》:“遂扣扇,良久,履聲則則從內出。”○[清][袁枚]《祭妹文》:“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琅琅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為贊嘆聲。

則休,◆作罢;罢了。○唐吕岩《窑头坯歌》:“空駕説。愚人流蕩無則休,落趣循環幾時徹。”○宋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筍蕨都無且則休,菜無半葉也堪羞。滿城都賣雪花薺,昨日愁人未是愁。”

則消,◆只须。○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不須軍馬多,則消的數騎隨。”

則象(则象),◆效法。○[漢][班固]《<離騷>序》:“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漢][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於先王之為世也,則象天地,軌儀憲極。”○[宋][曾鞏]《謝賜<唐六典>表》:“財成[唐]典,本庶務於《尚書》,則象《周官》,綴舊聞於經禮。”◆补义条目■犹法则。○汉王符《潜夫论·衰制》:“無慢制而成天下者,三皇也;畫則象而化四表者,五帝也;明法禁而和海内者,三王也。”

則微(则微),◆猶言地位卑微。則,通“側”。○《公羊傳?定公八年》:“[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

則天(则天),◆1.謂以天為法,治理天下。語出《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漢][桓譚]《新論》:“[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晉][葛洪]《抱樸子?博喻》:“是以元凱分職,而則天之勳就。”○《周書?柳虯傳》:“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2.[唐][武后]謚[則天順聖皇后],世稱[武則天]。

則索(则索),◆只好;須得。○[元][關漢卿]《新水令》套曲:“等多時不見來,則索獨立在花陰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摺:“我和他乍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則索手抵著牙兒慢慢的想。”○《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吾兒出去,則索早歸。”○[明][梅鼎祚]《崑侖奴》第二摺:“你則索靜悄悄不的爭差,切莫要籠窗和動闥,是必小心兒行禮謙洽。”

則是,◆总是;只顾。○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俺那孩兒薛驢哥,不肯做這莊農的生活,每日則是刺鎗弄棒,習什麽武藝。”○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那裏有拍天風浪,我要過水雲鄉,則是跳出是非場。”

則時,◆即时。○《汉书·王莽传上》:“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後至者,欲撥其門,仆其墻,夷其屋,焚其器,應聲滌地,則時成創。”

則聲(则声),◆作聲。○[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徐淵子詞》:“道學從來不則聲,行也《東銘》,坐也《西銘》。”○[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摺:“你但則聲,我就殺了你。”○《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聽得,心寒膽戰,不敢則聲。”○《紅樓夢》第一一六回:“[寶玉]聽了,也不敢則聲。”

則情(则情),◆只管。○[明][無名氏]《智降秦叔寶》第一摺:“他手下許多將帥圍住我,我慌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則情望家跑。”

則氣(则气),◆謂發出氣息。○《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只見那人也不則聲,也不則氣。”

則故(则故),◆猶言只管,只顧。○[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摺:“我走着哩,見一個人,問他[陳州]那裏去。他說道線也似一條直路,你則故走。”

則度(则度),◆猶言法度。○《宋史?虞允文傳》:“[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

則刀(则刀),◆漢字偏旁之一的名稱。亦稱立刀。楷書形狀為“刂”,如“削”、“刮”等字右邊的部分。

則從,◆自从。○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自家李茂卿,則從買了揚州奴的住宅,付與他錢鈔,他那裏去做甚麽買賣。”

則除(则除),◆唯有,只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摺:“則除那裏,可以君子遊玩。”

則不(则不),◆不但,不止。○[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一摺:“[封家姨]也,則不俺思凡。”○[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二摺:“這錢則不那窮的每爭,便這富的每也爭。”○[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摺:“我解放了俺哥哥,則不俺哥哥一個人,我把這滿牢裏人都放了。”

則百(则百),◆語出《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毛]傳:“[大姒]十子,眾妾則宜百子也。”後因以“則百”稱頌多子。如[晉][劉聰]即名其所居為[螽斯則百堂]。見《晉書?劉聰載記》。

原則(原则),◆說話、行事所依據的准則。○[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而‘肅清舞臺上所有冗贅’的原則,也已得到更好的應用!”[韓少華]《勇士:歷史的新時期需要你》:“跟後一種同志,我並沒有個人恩怨,只有一些看法上,態度上的原則分歧罷了。”

元則(元则),◆原則,准則。○[章炳麟]《文學說例》:“抑名家所著,為演說之元則,彼固施諸筆籥,猶與演說有殊。”

有物有則(有物有则),◆謂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毛]傳:“物,事;法,則。”○[朱熹]集傳:“言天生眾民,有是物必有是則。”○[宋]陳鬱《話腴》:“木實之蠹者,必不沙爛……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則,若可窮矣。”

陰則,◆妇女的言行举止规范。○《唐代墓志汇编·唐故处士韩君墓志铭并序》:“夫人暴氏,坤儀特峻,陰則方遥。”○又《支氏小娘子墓》:“蓬宫令人,授天至和,退符陰則,動合陽波。”

議則(议则),◆議事規則。○[孫中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彼憑議則及會章以率眾,引導之而不驅策之,至達目的而已。”

以身作則(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動作出榜樣。○[毛澤東]《論聯合政府》:“艱苦奮鬥,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巴金]《家》二五:“這其間不顧一切阻礙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他艱苦樸素,處處以身作則。”

儀則(仪则),◆法則。○《莊子?天地》:“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漢][班彪]《北征賦》:“達人從事,有儀則兮;行止曲申,與時息兮。”○[清][曾國藩]《鈔朱子<小學>書後》:“其自能言之後,凡灑掃應對,飲食衣服,無不示以儀則。”

遺則(遗则),◆指前代留傳下來的法則。○《楚辭?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王逸]注:“遺,餘也。則,法也。”○[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思[衛]鼎之垂文,想[晉]鍾之遺則。”○[唐][柳宗元]《祭穆質給事文》:“虔虔小子,夙奉遺則。”○[章炳麟]《文學說例》:“一二三四,百官所以紀數,則《管子》其遺則也。”

夷則(夷则),◆十二律之一。陰律六為呂,陽律六為律。夷則為陽律的第五律。律呂相配居第九。○《國語?周語下》:“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韋昭]注:“夷,平也;則,法也。言萬物既成,可法則也。”○《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則。”

衣則成人,水則成田(衣则成人,水则成田),◆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作用。○[宋][陳亮]《問答下九》:“[蕭何]、[婁敬]蓋亦知天下之勢而已,而未知聖人本末具舉之道,故使論者猶有疑焉。且諺有云:‘衣則成人,水則成田。’此豈有內外輕重之異哉?世儒之論所未及也。”

一則一,二則二(一则一,二则二),◆同“一是一,二是二”。◆[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摺:“則要你一則一,二則二。”○《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回:“[趙氏]當初……見過刑廳夾那[伍聖道]、[邵強仁]的利害,恐怕當真夾起來,就便一則一,二則二,說得真真切切的。”

一則(一则),◆1.猶言一方面。多用於並列敘述兩件事時。○《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漢][王充]《論衡?量知》:“一則不能見是非,一則畏罰不敢直言。”○[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四章:“保持較大一部分兵力於適當的機動地區,不要絕對地分散,一則便於應付可能的事變,一則使分散執行的任務有一個重心。”◆2.與“二則”、“三則”等連用,列舉原因或理由。○《朱子語類》卷十六:“《大學》誠意,看來有三樣:一則內全無好善惡惡之實,而專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誠之尤也。”○《西游記》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睏。”○[巴金]《霧》六:“一則因為這件事很重要,二則他害怕她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說話時不免現出激動的樣子。”◆3.表數量。一項,一條。如:新聞一則;啟事一則。

要則(要则),◆重要的准則。○[明][何景明]《贈胡君宗器序》:“故蒞官之要則,莫要廉以修其身也。”

訓則(训则),◆猶典則;典範。○《國語?周語中》:“將龢協典禮,以示民訓則。”○[唐][權德輿]《唐故通議大夫李公神道碑銘序》:“子四人,長曰[錡],材氣碩茂,潔廉貞肅,遵修訓則,復大其門。”○[元][袁桷]《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馬公神道碑銘》:“經緯聲音,服習訓則,奉盈彌謙,以退以默。”

學則(学则),◆1.學習的法則、規則。○《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弟,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心正直。遊居有常,必就有德。顏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帶必飾。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謂學則。”◆2.學校的規章。

形則(形则),◆猶言客氣、拘泥。○《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變文》:“唯願世尊莫形則,要甚從頭請說看。”

象則(象则),◆猶法則。○[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宋書?律曆志上》:“笛之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曲度。”

憲則(宪则),◆法則。○《國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漢][王符]《潛夫論?相列》:“此亦賢人之所察,紀往以知來,而著為憲則也。”○《舊唐書?刑法志》:“思所以正本澄源,式清流末,永垂憲則,貽範後昆。”

細則(细则),◆有關規章、制度的詳細規則。○[孫犁]《澹定集?鄉里舊聞(二)》:“後來聽說,他在縣公安局三股工作,我不知道公安局的分工細則,後來也一直沒有見過他。”

物至則反(物至则反),◆同“物極則反”。◆《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張守節]正義:“至,極也,極則反也。”○[漢][劉向]《新序?善謀》:“物至則反,冬夏是也;到高則危,累棋是也。”

物則(物则),◆事物的法則。○《國語?周語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韋昭]注:“物,事也。則,法也。”○[宋][葉適]《代薛明瑞上遺表》:“灼見物則,不失義理之中;審知治原,常以仁恕為本。”○[清][方以智]《物理小識?氣論》:“理以心知,知與理來,因物則而後交格以顯,豈能離氣之質耶!”

物極則反(物极则反),◆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鶡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唐][王泠然]《論薦書》:“夫物極則反,人盛必衰。”○《資治通鑒?唐則天后長安元年》:“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則傾。”亦作“物極將返”。○[清][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一》:“子亦知物極將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潰,有所鬱。鬱之也久,發之也必暴。”

五則(五则),◆1.指衡量事物的五個標准。○《漢書?律曆志上》:“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2.謂帝王應恪守的五項法則。○《國語?周語下》:“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韋昭]注:“則,法也。謂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也。”

聞過則喜(闻过则喜),◆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高興。謂虛心接受意見。語本《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宋][司馬光]《奏彈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來,日慎一日,聞過則喜,從諫如流。”○[宋][陸九淵]《與傅全美書》之二:“過在所當改,吾自改之,非為人而改也。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补证条目■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谓虚心接受意见。○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夏衍《论恭维》:“古人说过‘闻过则喜’的话,这就是要我们诚恳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要‘闻誉则忧’。”○冯英子《君子坦荡荡》:“不过我以为听批评的同志,更要有点‘君子坦荡荡’的胸怀,即使不能做到闻过则喜,也千万不要闻过则怒。”

文則(文则),◆文章的法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場,四遭掎摭,是以竊知乎文則。”

通則(通则),◆普遍適用的規章或法則。○[南朝][梁][沈約]《立左降詔》:“是故減秩居官,前代通則;貶職左遷,往朝繼軌。”○[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作者在‘引起’裏指出這一條可怕的通則:大怨大仇,勢不能報,今世皆配為夫妻。”

鐵則(铁则),◆不可更改的法則。○[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我謝謝他的體恤文人的好意,但表示我辦報辦刊物,向來以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錢為鐵則,所以請他代為婉謝。”○[郭沫若]《我對於國防文學的意見》:“商品化了的近代文藝同樣是逃不脫商品流通上的鐵則。”

田則(田则),◆舊時評訂農田等級的准則。○[明][范濂]《雲間據目抄》卷四:“最低薄者或二畝三畝方折一畝,有五畝七畝折一畝者,若[青浦]分自二縣者,田則科則,悉仍其舊。”

天則(天则),◆1.猶天道。自然的法則。○《易?乾》:“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唐][楊炯]《渾天賦》:“俯察人事,仰觀天則。”○[清][黃宗羲]《鄭蘭皋八十壽序》:“時有常變,勢有順逆,德有剛柔,類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則。”○[劉師培]《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近世哲學家以此法為天則。謂天下事物,均依自然定規之活動力,即變形變化之際,亦各有一定不易之定規。”◆2.天子的法令。

四則(四则),◆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的總稱。如:四則題;整數四則;分數四則。

說則(说则),◆猶道理。○《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鄧九公]道:‘姑娘,既這麼說,可得過上首去。怎麼說呢?這裏頭有個說則。’”

順則(顺则),◆順從法則。○《國語?周語中》:“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唐][元結]《治風詩?至理》:“理何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順則。”○[唐][賀知章]《唐禪社首樂章?太和》:“列祖應命,四宗順則。”

水至清則無魚(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魚就不能藏身。比喻對人對事過於苛察,就不能容眾。○《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晉書?郭璞傳》:“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

水則(水则),◆立於水中測量水位高低的標尺。○《宋史?河渠志五》:“[景祐]二年,[懷敏]知[雄州],又請立木為水則,以限盈縮。”

守則(守则),◆共同遵守的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範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是則是(是则是),◆亦作“是即是”。◆雖則是;雖然是。○[宋][辛棄疾]《洞仙歌?開南溪初成賦》詞:“是則是、一般弄扁舟,爭知道他家,有箇[西子]。”○[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是則是英雄臨陣披重鎧,倚仗着他家有手策,欲反[唐]朝世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是即是下梢相見,咱大小身心,時下打疊不過。”○《水滸傳》第五一回:“是則是你們兄弟好情意,只是忒毒些箇。”◆补证条目■亦作“是即是”。虽则是;虽然是。○宋晁端礼《安公子》词:“是即是、從來好事多磨難。就中我、與你纔相見,便世間煩惱,受了千千萬萬。”

是則(是则),◆雖則;雖然。○[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二七齣:“是則無妻我身自不由己,須有爹媽在家鄉尤未知。”○《宋元戲文輯佚?王祥臥冰》:“是則冒寒途路遙,順父母顏情,怎敢辭勞。”◆补证条目■虽则;虽然。○宋葛长庚《酹江月·西湖》词:“是則湖山常不老,前輩風流去盡。”

事款則圓(事款则圆),◆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亦作“事寬即圓”。○《隋唐演義》第四四回:“只怕事大難回,所以躊躇延捱……事寬即圓,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世則(世则),◆當世的法則。○[宋][蘇軾]《父池贈太師追封溫國公》:“德為世範,言為世則。”

士則(士则),◆士大夫的楷模、榜樣。○《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範,行為士則’,[艾]遂自名[範],字[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實則(实则),◆實際上,其實。○[丰子愷]《緣緣堂隨筆?漸》:“歌劇中,舞臺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沙汀]《困獸記》三:“他佯裝着笑了,實則正在留心大家的反應。”

聖則(圣则),◆1.聖人所定的法則。○[漢][揚雄]《少府箴》:“共僚率舊,聖則聿遵。”○[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尚想叡圖,永惟聖則。”◆2.指各種宗教所訂的規則和戒律。○[南朝][梁][沈約]《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於是思別立住處,可得外嚴聖則,內窮宴默者。”

盛則(盛则),◆美好的法則。○《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此誠弘茲遠風,敦闡盛則。”○[南朝][梁][沈約]《郊居賦》:“仰休老之盛則,請微軀于夕陽。”○[南朝][梁][任昉]《求薦士詔》:“夫進賢茂賞,蔽善明罰。前王盛則,咸必由之。”

上則(上则),◆猶上策。○[漢][揚雄]《劇秦美新》:“荷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則已,庶可試哉!”

容則(容则),◆猶容典,禮容之典則。○《北齊書?元景安傳》:“于時[江]南款附,南貢相尋,[景安]妙閑馳騁,雅有容則,每[梁]使至,恒令與[斛律光]、[皮景和]等對客騎射,見者稱善。”◆补证条目■犹容典。礼容的典则。○《魏书·元彧传》:“彧美風韻,善進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則。”

日中則移(日中则移),◆同“日中則昃”。◆《戰國策?秦策三》:“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臣聞峻高者隤,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不並盛,五行不俱馳。陰陽更倡,氣有盛衰。”

然則(然则),◆連詞。連接句子,表示連貫關係。猶言“如此,那麼”或“那麼”。○《詩?周南?關雎序》:“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唐][韓愈]《上兵部李四郎書》:“[齊桓]舉以相國,[叔向]攜手以上。然則非言之難為,聽而識之者難遇也。”○[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草本》:“花一敗而樹隨之,根亡故也。然則人之榮枯顯晦,成敗利鈍,皆不足據。”

取則(取则),◆取作准則、規範或榜樣。○《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挂服捐駒,前良取則。”○[李善]注引[趙岐]《三輔決錄》:“[長安][劉氏],唯有[孟公],談者取則。”○《隋書?經籍志四》:“﹝[摯虞]﹞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明][宋濂]《恭題御製論語解二章後》:“慮一二儒臣未達注釋之凡,乃手釋二章以賜[克表],俾取則而為之。”

窮則思變(穷则思变),◆《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謂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變化。後因以“窮則思變”表示人處於艱難環境,就會設法改變現狀。○[唐][陸贄]《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狀》之三:“凡人之情,窮則思變。”○[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除了別的特點之外,[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

親則不謝,謝則不親,◆俗语。谓关系亲密的人用不着讲客套。○唐张鷟《游仙窟》:“五嫂曰:‘親則不謝,謝則不親,幸願張郎,莫爲形迹。’”

乾則(干则),◆猶天道。○《文選?班固<典引>》:“上稽乾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絕者莫崇乎[陶唐]。”○[李善]注:“言[陶唐]上能考天之則,下能承龍之法也。”○[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赫矣天光,爰耀其輝。篤生聖皇,二[漢]之微。稽度乾則,誕有靈姿。”

前危後則(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資治通鑒?晉孝武太元三年》:“[秦王][堅]與群臣飲酒,以祕書監[朱肜]為正,人以極醉為限。秘書侍郎[趙整]作《酒德之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堅]大悅,命[整]書之以為酒戒,自是宴群臣,禮飲而已。”○[胡三省]注:“前危後則,謂前人之危,後人之法則也。”

平則(平则),◆使法則公平。謂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質美惡制定徵收稅賦的標准。○《周禮?夏官?大司馬》:“均守平則,以安邦國。”○[鄭玄]注:“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則,法也。”○[孫詒讓]正義:“[劉臺拱]云:‘平則,所謂以地美惡為輕重之法。’案[劉]說是也。此則與《大宗伯》‘五命賜則’義同,即《大司徒》土均之法也。”

內則(内则),◆1.《禮記》篇名。內容為婦女在家庭內必須遵守的規範和准則。○《禮記?內則》題注[孔穎達]疏:“[鄭玄]目錄云:‘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於《別錄》屬子法。’以閨門之內,軌儀可則,故曰內則。”◆2.借指婦職、婦道。○《後漢書?皇后紀序》:“所以能述宣陰化,修成內則,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唐][皮日休]《九夏歌?王夏》之四:“出有嘉謀,入有內則。”○[明][李東陽]《封恭人黃氏墓志銘》:“嘉其世受文行,又美其內則之懿。”

民則(民则),◆1.人們行為的准則。○《書?君牙》:“弘敷五典,式和民則。”○《國語?晉語五》:“今[宋]人弒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則也。”○《藝文類聚》卷三八引[漢][崔瑗]《南陽文學頌》:“我國既淳,我俗既敦;神樂民則,嘉生乃繁。”◆2.治民的方法。○《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韋昭]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律則(律则),◆猶律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賊情匯纂?偽律》:“又偽[燕王][秦日綱]所出告示,亦載應斬罪多款,謂之律則。”

令則(令则),◆指美好而合於禮法規範的品德。○[唐][劉禹錫]《代慰義陽公主薨表》:“伏以公主妍姿令則,冠絕天人。稟教皇宮,已挺柔嘉之德;降嬪卿族,益彰貞粹之儀。”

麗則(丽则),◆[漢][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後以“麗則”指美麗典雅。○《後漢書?文苑傳贊》:“言觀麗則,永監淫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劉師培]《文說?和聲》:“觀《甘泉》、《籍田》之篇,齋肅麗則;《長門》、《洛神》之作,哀怨清冷。”

禮則(礼则),◆猶禮法、禮制。禮節法則。○《左傳?文公六年》:“道之以禮則,使毋失其土宜。”○[林堯叟]注:“開道天下以禮節法則。”○[漢][蔡邕]《故太尉橋公廟碑》:“三孤故臣門人相與述公之行,咨度禮則。”○《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奉承[陰后],傍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

理則(理则),◆1.即邏輯。○[孫中山]《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孫中山]《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陶淵明]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2.原理法則。○[郭沫若]《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莊子]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

課則(课则),◆考核的准則。○[梁啟超]《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以[孔子]之學為本原,以西文日文為通學,以中學小學章程為課則,延[中]土通才及[日本]大學校教授為教習。”

可則(可则),◆1.可作准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進退可度,周旋可則。”◆2.可;就。○[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摺:“則這個[王阿三]可則便是你。”○[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摺:“這等我可則依着姑姑便了。”

科則(科则),◆1.政府按田地類別、等級而定的田賦標准。○《明史?食貨志二》:“凡重者輕之,輕者重之,欲使科則適均,而畝科一石之稅未嘗減云。”◆2.指按田賦標准收稅。○[陳虯]《救時要議》:“地方官督勸居民赴佃,量給遣費,到佃後官給籽種三年,始行科則,當無有不樂從者。”

九則(九则),◆1.九功的法則。○《逸周書?大匡》:“昭明九則,九醜自齊。”○《國語?周語下》:“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韋昭]注:“言萬物既成,可法則也。故可以詠九功之則,成民之志,使無疑貳也。”參見“九功”。2.九等。○《楚辭?天問》:“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王逸]注:“謂九州之地,凡有九品。”○《漢書?敘傳下》:“坤作墬勢,高下九則。”○[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簡則(简则),◆簡單的規則。如:先訂簡則,再訂細則。

極則(极则),◆猶言最高准則。○《景德傳燈錄?智洪大師》:“﹝僧﹞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明][王守仁]《大學問》:“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們,有所謂‘西昆體’諸家者,以追蹤於[李商隱]、[唐彥謙]諸詩人之後為極則。”

何則(何则),◆為什麼。多用於自問自答。○《左傳?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唐書?沈既濟傳》:“所以黎人重困,杼軸空虛。何則?四方形勢,兵未可去,資費雖廣,不獲已為之。”○[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故公之能處其死,不足以觀公之大。何則?及至於勢窮,義有不得不死,雖中人可勉焉,況公之自信也歟?”[縣解]《駁法律新聞之論清廷立憲》:“然而使世之志士論客安其心之一事,則其關係非尟小也。何則?彼革命家懼憲政之成立,深如[北京]停車場之炸彈,不嘗云出於彼輩之手耶?”

過則(过则),◆逾越規矩。○《禮記?哀公問》:“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元][虞集]《御史中丞楊公神道碑》:“群臣侍坐者,或言笑過則,上見公正色,為之改容。”

觀則(观则),◆觀摩效法。○[宋][曾鞏]《程嗣恭祖無頗程博文開封府推官制》:“然導民之方,尚有可識。使風俗有以粹美,而四方有以觀則。”

古則(古则),◆古代的典章法度。○[漢][王粲]《七釋》:“聖人在位,時邁其德。先天弗違,稽若古則。”○《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今皇家中造,事遵前文,宜憲章先代,證文古則。”○[唐][王履貞]《辟雍賦》:“惟司成是典,惟古則是效。”

附則(附则),◆附在法規或條約後面的補充性條文,一般是關於生效日期、修改程序等的規定。

風則(风则),◆指符合規範的言行舉止。○《南齊書?褚淵傳》:“[淵]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咸有風則。”○《周書?宇文神舉傳》:“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於今而稱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儀形有禮,風則有紀。”○[明][李贄]《初潭集?交難》:“[劉繪]與[張融]、[周頤]雅有風則。”

分則(分则),◆細則。對總則而言。

反則(反则),◆反歸其法則。○《易?同人》:“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孔穎達]疏:“以不克困苦而反歸其法則,故得吉也。”

法則(法则),◆1.制度;法度。○《周禮?天官?大宰》:“二曰法則,以馭其官。”○[鄭玄]注:“法則,其官之制度。”○《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則,兼聽而時稽之。”○[唐][杜甫]《詠懷》之二:“邦危壞法則,聖遠益愁慕。”◆2.准則;規則。○《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宋][蘇舜欽]《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則,為世所知。”○[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為法則。”○[巴金]《夢與醉?生》:“這個法則是‘互助’,是‘團結’。人類靠了這個才能夠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毀,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3.規律。○《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將死去,但為人民獻身,雖死猶生。”◆4.榜樣,表率。○《尉繚子?治本》:“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唐][元結]《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說,為當世法則。”◆5.效法。○《史記?周本紀》:“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宋][蘇舜欽]《答杜公書》:“復值朝廷多事之時,必將開發素薀,以尊主康民,使天下想望風采,謳歌德業,而後世法則其所為,以拯弊亂。”○[清][龔自珍]《明良論二》:“大臣無恥,凡百士大夫法則之,以及士庶人法則之,則是有三數辱社稷者。”◆6.法術。○《西游記》第十四回:“蓋因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龍馬的,有些法則,故此凡馬見他害怕。”○《何典》第十回:“[羅剎女]愈加快活,便教會他使軟尖刀并許多拿人法則。”

二則二,一則一,◆谓说话办事实事求是,毫不含糊。○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由你死共死活共活,我二則二一則一。我休了嬌妻,摔殺幼子,你便是我親兄弟,跳出俺那七代先靈將我來勸不得。”

多則(多则),◆多半,大概;恐怕。常與“是”連用。○《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這裏多則是賣茅柴酒。我們就這裏買些酒,吃了助威,一道躲那兩個婆子。”○[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一摺:“那些箇慈悲為本,多則是板障為門。”○[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摺:“偏是他[李美人]拾得在荒蕪。多則是天生分福,又遇着姻緣對付,成就了麟趾、關雎。”

定則(定则),◆法規;准則。○《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士有恆貴,官有定則。”○[唐][許瑤]《題懷素上人草書》詩:“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纚半無墨。”○[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絃索九宮或用滾絃,或用花和大和釤絃,皆有定則。”○[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十九:“我的生活是沒有什麼樂趣的,至少在意義上所存在的只是既然活着就活下去吧這一條定則而已。”

丁則(丁则),◆有關人丁服徭役的規定。○[明][沈榜]《宛署雜記?力役》:“各照丁則銀數,取足所定工食,而止編給由票,自行收討。”

典則(典则),◆1.典章法則;准則。○《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典,謂經籍;則,法。”○《南齊書?東昏侯紀贊》:“乃隳典則,乃棄彝倫,玩習兵火,終用焚身。”○[唐][杜甫]《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詩:“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豪貴耽文儒。”○[清][納蘭性德]《自鳴鐘賦》:“洵足媲銅儀玉簫,垂為典則而難改。”◆2.特指詩文等的法則、章法。○《隋書?經籍志一》:“[儉]又別撰《七志》……文義淺近,未為典則。”○《隸續?米巫祭酒張普題字》[宋][洪適]釋:“此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典則,乃群小所書。”○[陳衍]《元詩紀事?趙孟頫》:“《清容居士集》:[松雪翁]詩法高踵[魏][晉],為律詩則專守[唐]法,故雖造次訓答,必守典則。”○[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

帝則(帝则),◆天帝或天子所定的法則。○《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後漢書?丁鴻傳贊》:“穆穆帝則,擁經以從。”○[南朝][齊][謝朓]《侍宴華光殿為皇太子作》詩:“論思帝則,獻納宸樞。”○[明][夏完淳]《自浦城入越》詩:“接肩對嬉笑,閒閒順帝則。”

等則(等则),◆猶等級。○《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凡到寺中遊玩的,便有個僧人來相迎……雖則來者必留,其中原分等則,若遇官宦富豪,另有一般延款,這也不必細說。”

單則,◆单单;只是。○元无名氏《硃砂担》第三折:“你父親又被我推在井裏,也死了。我這一來單則爲你,你與我做了渾家罷。”○元王晔《桃花女》楔子:“任二公養得一女,唤做桃花,單則我家有個孩兒,唤做石留住。”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成則爲王,敗則爲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舊謂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反映了以成敗論人的觀點。○[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亦作“成則為王,敗則為虜-成則為王,敗則為虜”、“成則為王,敗則為賊-成則為王,敗則為賊”。○[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摺:“我成則為王,敗則為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虜,俘虜。○[魯迅]《南腔北調集?談金聖嘆》:“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賊’的成語,賊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賊也,要說得簡單一點,那就是‘坐寇’。”亦省作“成王敗寇”。○[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詩:“成王敗寇漫相呼,直筆何人縱[董狐]。”◆补证条目■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禅真逸史》第二七回:“俗語曰:成則爲王,敗則爲寇。當今天下四分五裂,英雄競起,我等器械未備,軍卒未練,糧草未足,焉能成事?”○《续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嘗聞人云:成則爲王,敗則爲寇。我等三人王業不成,反落一箇强寇之名,皆是命中注定,死而無怨也。”■亦作“成則爲王,敗則爲賊-成則爲王,敗則爲賊”。○《平妖传》第三一回:“單鎗獨馬領三軍,成則爲王,敗則爲賊。”■亦省作“成王敗寇”。○《吴三桂演义》第一回:“因爲看得君位太過尊榮,就引出那些枭雄,道甚麽成王敗寇,日日興兵,既得稱王,又欲稱帝。”

成則為王,敗則為虜(成则为王,败则为虏),◆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成則為王,敗則為賊(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朝則(朝则),◆朝廷的典章法度。○[南朝][梁]徐勉《報伏挺書》:“吾智乏佐時,才慚濟世,稟承朝則,不敢荒寧。”○[隋][江總]《為太保蕭公謝儀同表》:“薄代專征,早遊邊外;執玉奉酎,文虧朝則。”

常則是(常则是),◆經常是,總是。○[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摺:“常則是醉醺醺,高談闊論。”○[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摺:“常則是公心教訓誠心勸,教的他為人謹慎於人善。”○[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摺:“常則是威風抖擻,斷不把銳氣消磨。”

常則(常则),◆1.一定的規律。○[漢][賈誼]《鵩鳥賦》:“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2.猶言正,正是。○[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摺:“常則待雞鳴宮禁啟,簇捧着龍繞聖顏開。”○[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摺:“常則要守法奉公理庶民,屏邪除佞進忠良。”

長則是(长则是),◆猶老是,總是,一直是。○[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摺:“長則是,習疏狂,耽懶散,佯粧鈍。”○[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摺:“長則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悶沉沉展不徹眉尖皺。”○[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摺:“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差則(差则),◆不同的規定。○《隸釋?漢舜子巷義井碑》[洪適]釋:“又[靈帝][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則。”

才則(才则),◆剛才。○《前漢書平話續集》卷中:“[戚夫人]曰:‘才則太后至此,言妾等我王萬歲之後,要將俺子母每徒(屠)之。’”

不則聲(不则声),◆不做聲。○[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徐淵子詞》:“[淵子]賦《一翦梅》云:‘道學從來不則聲,行也東銘,坐也西銘。’”○《水滸傳》第二四回:“[武松]只不則聲。”○《照世杯》卷二:“[繆奶奶]只是笑,再不則聲。”

不則(不则),◆I同“否則”。1.猶言則,就。不,助詞,無義。《逸周書?祭公》:“我不則寅哉,寅哉!”[孔晁]注:“寅,敬也。不則,猶言則也。”◆2.不循法度。《漢書?賈誼傳》:“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顏師古]注:“則,法也。”◆3.不只;不止。[宋][楊萬里]《己未春日山居雜興》詩之八:“即今遍地欒枝錦,不則梢頭幾點紅。”○[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摺:“他不則說出來,必然做出來。”◆4.見“不咱”。`12`◆II同“否則”。《資治通鑒?後唐潞王清太元年》:“時[潞王]使者多為鄰道所執,不則依阿操兩端,惟[隴州]防禦使[相里金]傾心附之。”[胡三省]注:“不讀曰否。”○[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說話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脫;行文不板實,一篇之內但有一二段空靈,此即可以填詞之人也。不則另尋別計,不當以有用精神,費之無益之地。”◆补证条目■同“否则”。○汉王符《潜夫论·断讼》:“不則髡其夫妻,徙千里外劇縣,乃可以毒其心而絶其後。”◆订讹条目■按,原释“不只;不止”,不确,当为“不是”意。“则”用在副词后有“是”义。参见“也则”、“但则”。

表則(表则),◆表率;准則。○[唐][司空圖]《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況元昆頃鎮[河][潼],遠推表則,仲弟鎮臨北地,惠愛斯人。”○[宋][曾鞏]《越州賀提刑夏倚狀》:“伏以提刑屯田,抱材精敏,涵德粹溫。文章為國之光華,治行迺時之表則。”

變則(变则),◆非規則的,在規則範圍以外的。○[郭沫若]《斷斷集?社會發展階段之再認識》:“在公社財產之外已經有私人的動產和稍後的不動產發展出來,但是,是作為變則的、低次於公社財產的形態。”

便則道(便则道),◆即使是;縱然是。○[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摺:“便則道腸裏出來腸裏熱,怎生把俺來全不借。”

本則(本则),◆猶言基本原則。○[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舉國之人,而持一偽字以相往來,則亦成一虛偽泡幻之國而已。本則先撥,雖無外侮之來,亦豈能立於天地間耶?”

百則(百则),◆各種法則。○《國語?周語下》:“象物天地,比類百則。”

八則(八则),◆[周]代治理都鄙的八項法規。○《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法則,以馭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隸釋?漢范式碑》:“﹝[范式]﹞遷[廬江]太守。擬泰和以陶化,昭八則以隆治。”○[南朝][梁元帝]《玄覽賦》:“陳六聯於八則,弘九職於三令。”

則「測」086

質測(质测),◆指對於事物的實際觀測或測量。○[清][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螽蠕,類其性情,徵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不及專家之學,以渾天質測及潮汐南北異候驗之之為實也。”○[王敔]按:“質測之說出近日,曆家謂據法象以質實測之。”

豫測(豫测),◆1.謂事先推測。○[魯迅]《集外集拾遺?老調子已經唱完》:“將來的情形如何,我們實在不能豫測。”◆2.事先的推測。○[魯迅]《南腔北調集?論“第三種人”》:“不過我以為這種豫測,實在和想到地球也許有破裂之一日,而先行自殺一樣,大可以不必的。”◆补证条目■谓事先推测。○《魏书·尉元传》:“元豫測永必將奔亡,身率衆軍,邀其走路,南北奮擊,大破於吕梁之東。”○《旧唐书·吕才传》:○“然《孝經》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顧復事畢,長爲感慕之所。窀穸禮終,永作魂神之宅。朝市遷變,不得豫測於將來。泉石交侵,不可先知於地下。”

預測(预测),◆1.預先推測或測定。○[陳田]《明詩紀事丙籤?林潮》:“一家五尚書,三祭酒,三世諡文,非獨[明]代僅見,古亦罕有其倫也……縱極力頌揚,安能預測子姓如此之盛耶?”[茅盾]《子夜》五:“他對於此番的工潮不能預測,甚至即在昨天還沒有正確地估量到工人力量的雄大。”◆2.指事前的推測或測定。○[魯迅]《書信集?致夏傳經》:“經歷一多,便能從前因而知後果,我的預測時時有驗。”○[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九:“[樂華],我沒有旁的話向你說,我只願你不辜負我的預測。”○[馮雪峰]《狐狸的惡夢》:“雖然沒有任何的根據可以斷定他的預測的准確,可總不停地心跳。”

以指測河(以指测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不到目的。○《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儀測(仪测),◆測度。○《宋史?樂志十四》:“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不可儀測,矧可強名。”

遙測(遥测),◆運用現代化的電子、光學儀器對遠距離事物進行測量的技術。◆补证条目■运用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对远距离事物进行测量的技术。○《文汇报》2007.1.24:“在此之前,人类仍将继续对火星进行遥测。”○韩王荣《数字地球·复杂的技术》:“遥感信息模型中计算出的数据,需要用遥测数据加以验证,遥感信息模型中的地理参数同样需要对遥测数据运用概率统计最终确定。”

懸測(悬测),◆預測;揣想。○《隋書?李德林傳》:“懸測萬里,指期來事,常如目見,固乃神知。”○[聶紺弩]《天文家是“不為什麼”的麼?》:“作品之類,很少拜讀,無從懸測。”

推測(推测),◆依據已知的測度未知的。○《宋書?律曆志下》:“三精數微,五緯會始,自非深推測,窮識晷變,豈能刊古革今,轉正圭宿。”○[宋][蘇轍]《春後望雪》詩:“老農強推測,妄謂春當改。”○[明][王廷相]《慎言?五行》:“吉凶禍福之至,亦有不直於理者,聖人所不知也。故推測之術,聖人不貴。”○[聞一多]《戰後文藝的道路》:“根據已然推測必然,是科學的客觀預見。”

統測,◆统一测验;统一测试。○《文汇报》1988.2.5:“除此之外,就是各项市县区镇乡的统考、统测成绩及其所占名次。”

天有不測風雲(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災禍難以預料。○[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小廝恰纔無病,怎生下在牢裏便有病?”[魯迅]《彷徨?祝福》:“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雲’,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青青,就會斷送在傷寒上?”◆补证条目■比喻灾祸难以预料。○《水浒传》第一〇一回:“王慶叫聲道‘阿也苦也’。不踢時萬事皆休,一踢時迍邅立至。正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天年不測(天年不测),◆謂意外的死亡。○《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嗣承祧,兩無異說,如有天年不測,各聽天命。”

體測(体测),◆體察忖度。○[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訟》:“專心詳訊,體測下情。”

討測(讨测),◆探討。○《宋書?王微傳》:“討測文典,斟酌傳記,寒暑未交,便卓然可述。”

探測(探测),◆1.探求測度。○《北齊書?元文遙傳》:“[文遙]力事三主,明達世務……然探測上旨,時有委巷之言,故不為知音所重。”○[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三:“父親用善意的探測的眼光望着[慧修]。”◆2.測量。○[明][高啟]《劍池》詩:“中間得深泉,探測費修綆。”○[鄭觀應]《盛世危言?墾荒》:“謂宜通飭邊疆督撫,將沿邊荒地派員探測。”○[李季]《旗》詩:“在每一片被探測過的土地上,插上他們這面驕傲的紅旗。”

慎測(慎测),◆慎重推究。○[清][劉大櫆]《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每訊鞠,公必坐屏幃後隱聽,其有所平反則喜,稍可疑,則諭令再三慎測,必得情乃罷。”

神鬼莫測(神鬼莫测),◆形容詭秘難知。○[茅盾]《子夜》十:“投機事業就和出兵打仗一樣,要抓得准,幹得快!何況又有一個神鬼莫測的[老趙]是對手方。”○[沙汀]《淘金記》二十:“每天吸食的時候,他們得安置幾重崗位來嚴密戒備。只要一有響動,就立刻收旗捲傘,熬住發癮的痛苦,把傢具藏向夾墻裏、廁所裏,以及種種神鬼莫測的處所。”

深不可測,◆深得无法测量。亦比喻不易捉摸估量。○《楚辞·大招》:“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只。”○《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唐张读《宣室志》卷五:“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忆明珠《颂挣扎—给自己》:“在敌对的营垒之间,横断着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呼啸着一阵阵血雨腥风。”

上測(上测),◆站測,施行測刑。測,刑具名。○《陳書?陳方泰傳》:“上大怒,下[方泰]獄。○[方泰]初但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上曰:‘不承則上測。’[方泰]乃投列承引。”○《隋書?刑法志》:“其有贓驗顯然而不款,則上測立。立測者,以土為垛,高一尺,上圓,劣容囚兩足立,鞭二十,笞三十訖,著兩械及杻,上垛。一上測七刻,日再上。”

人心難測(人心难测),◆謂人的內心難以探測。○《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看官你道賺去[商]家物事的,卻是那個?真個是人心難測,海水難量。原來就是[賈廉訪]。”

窮測(穷测),◆洞察。○[晉][孫綽]《喻道論》:“若聖王御世,百司明達,則向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

目測(目测),◆憑眼睛測量。如:鄉裏組織了五個有經驗的老農實地進行了目測勘察,確定要把有地下水源的一百二十畝旱地變成水田。

莫測高深(莫测高深),◆沒法揣測究竟高深到什麼程度。語本《易?蒙》“利貞”[唐][孔穎達]疏:“言人雖懷聖德,若隱默不言,人則莫測其淺深,不知其大小。”○[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二)》:“像不在十二生肖之內,似乎不近情理罷,但這是我替他設想的法子罷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沙汀]《淘金記》二三:“[幺長子]莫測高深地微微一笑。”

民意測驗(民意测验),◆瞭解民眾對某一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方法,即為指出社會輿論動向而作的調查統計和說明。○《解放日報》1988.9.25:“民意測驗結果表明,[中][日]人民都希望友好相處。”

考測(考测),◆查考測驗。○《隋書?天文志上》:“古法簡略,旨趣難究,術家考測,互有異同。”

究測(究测),◆推究觀測。○[晉][葛洪]《抱樸子?自敘》:“[洪]祖父學無不涉,究測精微,文藝之高,一時莫倫。”

鑑測,◆亦作“鑒測”。鉴定测试。○《太原晚报》2007.1.4:“现场鉴测,约有60%属天然翡翠,40%则或为质地较差的原材料经强碱或强酸漂白后,又经染色和充填树胶而成。”

檢測(检测),◆查核。○《宋書?五行志二》:“京邑民忽訛言[寧州]人大食人家小兒……[王澄]大懼,檢測之,事了無形,民家亦未嘗有失小兒者,然後知其訛言也。”◆补义条目■检验测定;检查测试。○《人民日报》1986.10.3:“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从强化产品的检测手段入手,取得可喜成效。”○《文汇报》2008.6.26:“这种纯白色土还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含钙。”

鬼神莫測(鬼神莫测),◆鬼神也預料不到。形容極其神奇奧妙。○[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摺:“真個軍師妙算,鬼神莫測。”○《英烈傳》第五五回:“恰又變化無端,便是鬼神莫測。”○[明][無名氏]《鳴鳳記?世藩奸計》:“妙哉妙哉,此計不惟朝廷不知,抑且鬼神莫測。”亦作“鬼神不測”。○《三國演義》第四九回:“[瑜]([周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雖有擒龍搏虎之勇,鬼神不測之謀,安能濟事?”

鬼神不測(鬼神不测),◆見“鬼神莫測”。

觀測(观测),◆觀察測量。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而他們查看各種地質構造線,觀測所及,嚴肅認真,絕無絲毫馬虎苟且之處。”

高深莫測(高深莫测),◆1.高深的程度無法測度。○[高似孫]《緯略?沃焦山》引《物類相感志》:“[沃焦山],東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測。”○[葉聖陶]《鄉里善人》:“[王曉初]說着[魯老先生],發音重實有力,表示他對於那位高深莫測的學問家的欽敬。”◆2.謂無法知其奧秘。○[沙汀]《選災》:“篾匠高深莫測地悄聲笑了。”

腹測(腹测),◆猶臆測。○[魯迅]《書信集?致周茨石》:“用這些材料做小說自然也可以的,但不要誇張和腹測,而只將所見所聞的老老實實的寫出來就好。”

寸指測淵(寸指测渊),◆以一寸之指而測深淵。喻淺學不能探明深理。語本《孔叢子?答問》:“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蒙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聖,殆非所望也。”

抽測,◆抽样测量或检测。○《人民日报》1988.1.7:“〔厂领导〕布置连夜加班,赶在测检前一天精心装配好6台冷藏柜,挑选5台供抽测。”○《解放日报》1988.5.18:“全市220多万亩‘三麦’穗型大,籽粒饱满,据抽测亩产预计可增近一成。”

查測,◆检查测定。○《人民日报》1985.9.26:“查测所含养分,并根据查测结果填写供肥卡片,开列用肥种类和多种肥料的配比,农民依配方购买和施用。”○《信息时报》2007.6.23:“住户们谁能证明房子安全受到威胁?而执法部门不到实地查测,又如何知道房子安全不受威胁?”

測字(测字),◆舊時離合漢字偏旁筆畫,加以解釋,以預卜吉凶的迷信活動。又稱拆字。○[明][劉元卿]《應諧錄》:“[宋]季有[謝石]者,善測字。○[高宗]微行過之,書一‘問’字,令測。○[石]思曰:‘左看似君,右看似君,殆非凡人耶?’疑信間,請再書一字。○[高宗]以杖即地畫‘一’字。○[石]曰:‘土上加一,王也,是吾君王乎?’遂拜伏。”○《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到了此處,盤費用盡了,只得租個小庵門面屋,賣卜測字。”○[老舍]《趕集?黑白李》:“他的小玩藝也一天比一天增多:占課、打卦、測字、研究宗教。”

測製,◆测量绘制。○《人民日报》2000.3.30:“感谢测绘官兵他们测制城市规划图。”○《文汇报》2005.6.30:“我国航海图测制的兴盛时期是明代,现存最早的古航海图就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图》。”

測影(测影),◆亦作“測景”。◆測量日影,以推算歲時節候。○《宋書?律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影。”○《舊唐書?天文志上》:“[開元]十二年,詔太史[交州]測景。”○[明][沈德符]《野獲編?曆法?日圭同异》:“再閱[朱裕]疏,內云觀象臺晷表,與[南京]矛盾,是即[正統]間[彭德清]測景不同之說也。未審其說確否。”

測意(测意),◆測度。○《荀子?賦》:“君子設辭,請測意之。”○[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曰:“意者度也,言請測度之也。”

測驗(测验),◆1.測量檢驗。○[前蜀][杜光庭]《賀太陽合虧不虧表》:“今月一日丁未巳時四刻太陽合虧于軫宿十一度,至未時四刻復圓。今測驗不虧者,日華騰景,君德齊尊,超術歷而不虧,彰睿明之通感。”○[宋][歐陽修]《答宋咸書》:“天日之高,以其下臨于人者不遠,而自古至今,積千萬人之智測驗之,得其如此。”○[郁達夫]《蜃樓》六:“體熱測驗之後,[逸群]將過去的症狀和這番的打算來[杭州]靜養,以及在不意之中受了風寒的情形詳細說了一遍。”◆2.以一定標准考查人的能力或成績。○[老舍]《離婚》第七:“在入小學第一年的時候,[張大哥]便托校長的親戚去給報名,因為這麼辦官樣一些,即使小學的入學測驗不過是那麼一回事。”

測悟(测悟),◆通過推測而領悟。○[老舍]《四世同堂》二七:“慢慢的,他測悟出來:[日本]人,當放了老人的時候,一定強迫他起下誓,不准把獄中的情形告訴給第二個人。”

測聽,◆测定听力。○《人民日报》1995.3.30:“我们将继续从师资培训、设备投入、定期为聋儿测听等方面支持她!”○《光明日报》2007.7.15:“在‘关注听力,情满北京’系列公益活动中,声望公司将陆续在北京进行义务测听普查,并向特困弱听人士提供捐助。”◆用听的办法判断。○《人民日报》1998.4.4:“她规范服务,每月测听成绩名列榜首,差错率为零,被评为电话局一级话务员。”○《文汇报》2004.6.16:“医生在寻找颈动脉是否有变窄迹象时,他会用听诊器测听你头内各部分的声音。”

測天(测天),◆1.觀測天文。○[漢][劉向]《說苑?權謀》:“眾人之智,可以測天,兼聽獨斷,惟在一人。”○《宋史?天文志一》:“[漢][馬融]有云:‘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有璣衡一事。’”[明][馮時可]《雨航雜錄》卷上:“[漢]儒之於經,臺史之測天也,不能盡天,而觀象者莫能廢。”◆2.現為航海和航空用語,指船舶或飛機駕駛員在航行中觀測天體,以求出船舶或飛機的地理坐標的方法。如海船上一般用六分儀觀測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高度,定出當時船位的經緯度。

測探(测探),◆猶探聽。○[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三六章:“[吉子玉]此來,雖是閑訪,說不定會有測探之意,請不要對他露出一句口風,招惹是非。”

測算(测算),◆推測計算。○《人民日報》1981.1.9:“據測算,我國1980年的社會商品購買力大約比1979年增加了200億元。”○《文匯報》1983.2.5:“有的店領導組織力量進行測算擬訂承包指標。”

測廋(测廋),◆猜測謎語。廋,廋辭。○[清][袁枚]《隨園隨筆?揚子》:“《法言》十三篇,如評[子胥]曰卒眼之,評六國曰方肉、方木;問[餘][耳]曰光初;稱[文帝]曰宮不女。全是割裂文義,測廋猜謎,讀之欲嘔。”○[清][秦篤輝]《平書?人事上》:“[楊脩]以好為幼婦,見忌于[曹瞞];[劉顯]以貞與上人,遭斥于[梁武]。皆測廋之累也。”

測試(测试),◆測量試驗。○[朱敏]《懷念敬愛的父親》:“父親堅決抵制了他,派警衛班長測試了河的深淺,准備千方百計渡過河去與等候在[包座]的[毛主席]會合。”

測識(测识),◆推測知悉。○[宋][李綱]《論進兵札子》:“陛下十數年來,委任諸將……駕御之術,固非愚臣之所能測識。”○[明][李東陽]《再答鏡川先生書》:“今荒失之餘,加以病嗽,不能勤苦,豈復有所測識。”○《天雨花》第四回:“若說我平時精細,何得昨夜之計,便不能測識。”

測旗(测旗),◆測量上用為目標的小紅旗。○[王汶石]《響吧,駝鈴》詩:“去沙海扎營,晝夜兼程,一隻駱駝,一輛載重汽車,馱着測旗,羅盤,標杆。”○[海雁]《在五月的崖頭上》詩:“測旗像花一樣布滿荒野。”

測量學(测量学),◆研究和測定地球表面各個部分的位置、面積、形狀、距離等的科學。測量的結果應用在繪製地圖、工程建築和其他科學技術上。

測量標志(测量标志),◆在地面上標定測量控制點(三角點、導線點和水准點等)位置的標石、覘標和其他標記的總稱。

測量(测量),◆1.推測度量。○[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叔度]汪汪如萬頃之波,澄之而不清,橈之而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國運方夷險,天心詎測量。”○[宋][葉適]《葉嶺書房記》:“書之博大廣遠不可測量如此。”○[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忠厚老誠的[秀蘭],用眼睛測量着[改霞]的心底。”◆2.用儀器或量具測定空間、時間、溫度、速度、功能、地面的形狀高低和零件的尺寸、角度等。○[清][孫詒讓]《周禮政要?通藝》:“竊謂:宜令各小學堂先以淺近適用算術,如開方、弧矢及代數、比例諸術,普教諸學生,以為測量製造之基礎。”○[浩然]《艷陽天》第一○五章:“壘壩那會兒,是非常匆忙的,既沒用儀器測量,也沒有什麼設計,就是把老石匠[喜老頭]攙到那兒一指點,大夥兒就幹起來了。”

測賴(测赖),◆見“測癩”。

測究(测究),◆猜想推究。○[戰國][楚][宋玉]《神女賦》序:“盛矣麗矣,難測究矣。”

測景臺(测景台),◆古時為測量日影所建的臺。○《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一》:“測量臺在縣城內西北隅,高一丈。”

測景(测景),◆見“測影”。

測檢,◆检验测定。○《解放日报》1985.12.7:“上海摄影图片社专门抽出三名职工担任测检质量员,严格把关。”○《光明日报》2005.12.1:“对停水后组织水供应、对采用地下水进行测检、对停水期间生活秩序等问题,哈市出台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并颁布全市。”

測計(测计),◆測量計算。○[馮雪峰]《猴子的航海》:“不是麼,前面是渺渺茫茫的不可測計的一片。”

測候(测候),◆觀測天文與氣象。○《宋書?律曆志下》:“《乾象》之弦望定數,《景初》之交度周日,匪謂測候不精,遂乃乘除翻謬,斯又曆家之甚失也。”○《隋書?天文志上》:“古歷,五星並順行。○[秦]歷始有金、火之逆……[漢]初測候,乃知五星皆有逆行。”○《清史稿?天文志一》:“[高宗]又以舊記星紀,間有疏漏,御製璣衡撫辰儀,重加測候。”

測黑(测黑),◆深黑色。○《官場現形記》第三回:“[黃道臺]坐在綠呢大轎裏,鼻子上架着一副又大又圓測黑的墨晶眼鏡,嘴裏含着一枝旱煙袋。”

測管(测管),◆管中窺測。謂所見不廣。○[唐][黃滔]《侯博士圭啟》:“常測管以推誠,每持蠡而注念。”

測罰(测罚),◆測刑。○《隋書?刑法志》:“凡繫獄者,不即答款,應加測罰,不得以人士為隔。”

測恩(测恩),◆深恩。○《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測恩躋踰逸,沿牒懵浮賤。”○[李善]注引《爾雅》:“測,深也。”

測度(测度),◆猜測,料想。○[南朝][宋][謝靈運]《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詩:“險逕無測度,天路非術阡。”○[宋][王禹偁]《答張扶書》:“天地畢矣,何難測度哉!”[冰心]《寄小讀者》六:“大人的思想,竟是極高深奧妙的,不是我們所能測度的。”◆补证条目■猜测;料想。○汉《老子铭》:“於時陳相邊韶,典國之禮,材薄恩淺,不能測度至人,辯是與非,案據書籍,以爲老子生於周之末世。”

測定(测定),◆1.經測量後確定。如:大樓的地基已經測定,即將動工興建。◆2.指測量的結果。○[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十:“這次各種測定,都證明了工人的潛在能力是無法估計的。”

測地(测地),◆1.測定土地的廣狹、高低。○[宋][晁補之]《再上蘇公書》:“夫九九之術,非可以推天而測地。”○[清][孫詒讓]《周禮政要?圖表》:“泰西圖學最精,非徒通人達士,測地步天,精究圖象,而童子婦女,入初等小學堂,即教以繪事,故兵農工商,無不能作圖。”◆2.現作軍事名詞。指炮兵為確定火炮陣地,偵察儀器等的坐標和賦予基准射向而進行的測量作業。是統一射擊指揮和確定火炮射擊諸元的基礎。

測辰(测辰),◆測定時間。○《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揆景測辰,徼宮戒井。”○[李善]注:“揆景、測辰,謂晝夜漏也。”○[呂向]注:“揆,度;景,晷;辰,時也。”○[唐][符子璋]《漏賦》:“測辰屢錯于杓建,揆景頗謬于寒暑。”

測查,◆测量查勘;测试检查。○《光明日报》1987.4.22:“实例测查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一个良好方法。”○《人民日报》2004.6.9:“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注重测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考察考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需要考生准备或‘临阵磨枪’。”

測測(测测),◆1.深貌。○《詩?周頌?良耜》“畟畟良耜”[毛]傳:“畟畟猶測測也。”○[馬瑞辰]通釋:“此詩畟畟訓測測,以聲近為義……[胡承珙]曰:《爾雅》:深,測也;《說文》:測,深所至也。畟畟、測測,皆狀農人深耕之貌。”◆2.寒冷貌。○[唐][韋應物]《再游西山》詩:“測測石泉冷,曖曖煙谷虛。”○[清][黃景仁]《醉花陰?春睏》詞:“滿院姊歸花外哢,測測寒飆送。”◆3.疾進貌。○[唐][鮑溶]《湘妃列女操》詩:“三[湘]測測流急綠,秋夜露寒蜀帝飛。”

測步(测步),◆測量。○[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測步之器,[中]西同實而異名;巧捷之用,西人攘[中]以成法。”

測報(测报),◆把測量後確定的數據、情況報告給有關單位。如:多年來,[華山]氣象站的測報質量一直穩定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以上。

草測(草测),◆工程開始之前,對地形、地質等進行的初步測量。精確度要求不很高。

猜測(猜测),◆推測;憑想象估計。○[清]程趾祥《此中人語?朱紫貴》:“見有一人手藏一物,令其猜測。”○[茅盾]《野薔薇?一個女性》:“她又知道怎樣在人們的眉眼中猜測他們的內心的動機。”○[趙樹理]《三里灣?奇遇》:“[登高]老婆摸不着頭腦亂猜測,[靈芝]故裝不知和她瞎對答。”

不測之罪(不测之罪),◆指大罪,死罪。○[戰國][樂毅]《報燕惠王書》:“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好逑傳》第十三回:“莫非朝議以我前罪尚輕,又加以不測之罪麼?”

不測之智,◆见“不測之謀”。

不測之淵(不测之渊),◆1.深淵。○《戰國策?魏策三》:“今有人謂臣曰,入不測之淵而必出,不出,請以一鼠首為女殉者,臣必不為也。”◆2.以喻危險之地。○《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不測之憂(不测之忧),◆意外的禍患。○[宋][蘇軾]《田表聖奏議敘》:“自[太平興國]以來,至於[咸平],可謂天下大治,千載一時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郎君若自恃其勇,好殺不已,將來必犯天道之忌,難免不測之憂矣。”

不測之謀,◆亦作“不測之智”。谓不可估计的谋略。形容高深的智谋。○《鬼谷子·本经阴符》:“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汉《校官碑》:“抱不測之謀,秉高世之介,屈私趨公,即仕佐上。”

不測(不测),◆1.難以意料;不可知。○《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王弼]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南朝][陳]徐陵《與章司空昭達書》:“存亡不測,懸懷飲淚。”○[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志》:“猶高山深林鉅谷,龍虎變化不測。”○[清][馮桂芬]《關帝覺世真經闡化編印》:“大抵聖人之施教有常,而神與佛之施教不測。”○[魯迅]《南腔北調集?搗鬼心傳》:“不測的威棱使人萎傷,不測的妙法使人希望。”◆2.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禍患。○《新唐書?奸臣傳下?玄暉》:“帝自出關,畏不測,常默坐流涕。”○《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惡僧事雖不諧,久後終有不測,難以防制。”○[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發愁自己的丈夫出外會發生不測。”◆3.危殆;危險。○《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初,作坊使[賈延徽]有寵於帝,與[魏仁浦]為鄰,欲併[仁浦]所居以自廣,屢譖[仁浦]於帝,幾至不測。”○[胡三省]注:“言幾至於死也。”○[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英宗]大怒,[君謨]幾陷不測。○[魏公]力為營救。”○[清]程麟《此中人語?廣寒宮掃花女》:“非余來,君將不測矣。”◆4.不可計數;不可測量。○《禮記?中庸》:“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鄭玄]注:“言至誠無貳,乃能生萬物多無數也。”○[漢][賈誼]《過秦論》:“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清][陳恭尹]《登祝融峰》詩:“[祝融]高不測,雲雨及其半。”◆5.喻指深淵或江海。○[南朝][梁][何遜]《敬酬王明府》詩:“賤軀臨不測,玉體畏垂堂。”○《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京師恃東南海運,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利也。”

變生不測(变生不测),◆意外地發生變故。○《明史?汪應軫傳》:“苟不即收成命,恐變生不測。”○《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只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極登峰的,也會變生不測,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

變幻莫測(变幻莫测),◆變化無常,無法捉摸。○[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九?偽仙詩》:“[池州][青羊宮]石刻一律,[嘉靖]間都御史[劉大謨]所刻。其跋云:‘是刻如雷電鬼神,變幻莫測,卻又不失六書矩度。’”[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七章:“天空中的雲塊,正在堆集着,分裂着,舒展着,飄散着,變幻莫測。”亦作“變幻不測”。○《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因是終日會睡,變幻不測如龍,所以人叫他[嬾龍]。”◆补证条目■变化无常,无法捉摸。○《封神演义》第四四回:“王天君道:‘吾紅水陣内奪壬癸之精,藏天乙之妙,變幻莫測。’”亦作“變幻不測”。○沈从文《新景与旧谊·过节和观灯》:“远望常在云雾中的井冈山顶峰,青碧明灭,变幻不測,近接群峰,如相互揖让。”

變幻不測(变幻不测),◆見“變幻莫測”。

變化莫測(变化莫测),◆見“變化不測”。

變化不測(变化不测),◆變化無常,無法捉摸。○[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志》:“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鉅谷,龍虎變化不測。”○[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律詩對偶,固須銖兩悉稱,然必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見變化不測。”亦作“變化莫測”。○[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其為文數百千言,援筆立就,雄渾高古,變化莫測。”

辨測(辨测),◆判斷推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神道茫昧,理難辨測。”

湢測(湢测),◆水洶涌相迫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滭浡滵汩,湢測泌瀄。”○[司馬貞]索隱引[司馬彪]曰:“湢測,相迫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作“偪側”。

則「崱」004

2021-11-05 12:28·语料汇总

崱屴,◆1.高大峻險貌。○[清][朱彝尊]《望摘星陀》詩:“蜿蜒眾山伏,崱屴一峰挺。”○[陳去病]《自居庸關南騎行入口漫成》詩:“從容一騎蹴平沙,崱屴群山夾道遮。”◆2.挺拔貌。○[明][劉基]《題趙文敏公畫松》詩:“交加各軒翥,崱屴相倚立。”○[清][吳廷楨]《試兒行為天標令子賦》:“豪鷹崱屴毛骨異,敢以凡鳥題門樞。”

崱崱,◆形容卓越特立。○[唐][杜牧]《唐故岐陽公主墓志銘》:“尚書治外,主治內,尚書所至必稱,崱崱為名公偉人,主實有內助焉。”○[唐][司空圖]《唐故太子太師致仕盧公神道碑》:“[宣][懿]之際,士類方競,其間與公別著親友之分者,崱崱當世,止有數賢,皆退可革天下之澆風,進而荷天下之大任。”

巉崱,◆1.高峻。○[潘飛聲]《登百石臺》詩:“朝曦況沍寒,漸上畏巉崱。”◆2.形容風骨特出不凡。○[前蜀][貫休]《寄韓團練》詩:“君子天廟器,頭骨何巉崱。”

崱嶷,◆交錯不齊貌;縱橫貌。○[唐][劉禹錫]《救沈志》:“湍道駃悍,不風而怒,崱嶷前邁,浸淫旁掩,柔者靡之,固者脫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