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卦辞: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翻译:大吉,善于使用大臣的智慧,不要忧虑,南下征伐吉利
初六,允升,大吉。
允字
《诗经·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副词“确实”
《毛诗·周颂·清庙之什》:"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助词,无实意
升字
《礼记?效特牲》: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殷人是先到天曹请神,周人是先到地府请神。宗庙之祭,未杀牲时,在室中举行告神之祭;杀牲之后,则在堂上设祭飨尸。在庭中杀牲时要举行告祭,献首于室时也要举行告祭。)
《逸周书?世俘解》: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
甲骨卜辞如下:
丙戌卜:其祝父甲升,叀(惠)舊e(冊)… 吉(合集30358)
其即宗父庚升,叀(惠)※(翌)日己酉。(合集30330)
祝才(在)父丁升。(合集32654)
翻译:(祭祀)相信先祖,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翻译:用外族人祭祀先王(人祭),无过错。
九三,升虚邑。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
翻译:登上(某邑)废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翻译:(周)王在岐山祭祀,吉利,无过错
六五,贞吉,升阶。
翻译:贞卜吉利,上升了一个台阶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冥字
《诗经?无将大车》:维尘冥冥。——灰蒙蒙,幽暗
息字
《诗经·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遑息?"——休息
翻译:(地下)祖宗(身份)也上升了,(我的祖先),可以不停息地替我贞卜。
综述:本卦卦辞有南征吉,武王伐纣不久后就去世,成王、康王史料也未涉及南征,所以学者们多数认为南征为伐楚,而历史记载伐楚之事,多发生在昭王
《新本竹书纪年疏证》: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王陟。——此处记载伐楚两次,最后一次昭王亲自伐楚,遇险情去世。
西周墙盘
铭文记载有:“弘鲁召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南征而不复”
启尊:启从王南征,跚山谷,在洀水上,启乍且丁旅宝彝钺箙。
启卣:王出狩南土,叟跚山谷,至于上侯渷川上,启从征堇不扰乍,且丁宝族彝,用匈鲁福,用夙夜事,钺箙。”
以上都是符合升卦卦辞,南征吉。但是昭公明明在返回汉水途中溺水而死。怎么会是吉利呢?爻辞应该属于周穆王祭祀昭王之事,溺水而死,极有可能没有找到尸体,冥升,就是让死去的人,在宗庙列祖列宗中排位,
周代实行天子七庙制度。但在七庙组成上,却依旧是纷纷扰扰,杂说纷呈。
一种看法认为,周代虽然是七庙,然而其中后稷为始祖庙,文王和武王则相当于后世有庙号的“×宗”,因此后稷、文王、武王庙万世不迁,其余四庙则为四亲庙,供奉天子的父、祖、曾祖、高祖四代祖先。当天子崩后,神主移入宗庙时,原高祖庙毁弃,倘若该高祖是文、武以前的人物,则神主迁入后稷庙,倘若是文武以后的人物,则按照昭穆序列,昭者迁入文王庙,穆者迁入武王庙。文武二庙即曰祧庙。这一观点为西汉时韦玄成提出,得到了后汉时经学大家郑玄的支持,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可概括为“一祖二宗四亲庙”模式。其本质是认为周代虽号称七庙,实则四庙,天子祭祀,只上溯四代。如无称“宗”者,则庙数为五,若有称“宗”者,则庙数为六或为七。
另一种看法认为,周代的的确确是七庙,其中始祖庙供后稷,其余六庙全为亲庙,供奉天子的六世祖一下直至父亲的六代祖先。五世祖、六世祖之庙曰祧庙。文、武王为宗,其庙不算在七庙之中,且“宗”数量无定。这一观点。由西汉刘歆提出,在魏晋之际得到了经学大师王肃的支持,可概括为“一祖六亲宗无数”模式。
以上争论,可以简单引申到《升》卦,周穆王把周昭王搞到宗庙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存在疑点:1.周穆公史料没有在岐山祭祀的记载,文、武王有;2:升虚(墟)邑,显然是征伐某个国家,在其废邑上祭祀(史料较多,不列举了),可能是武王伐纣;3,升阶,是暗喻,以前只有家庙,不能享受宗庙,文王时期都是祭祀商庙,自己的祖先没有商的重要,那么升阶是不是指获取商政权后,自己的宗庙可以替换商庙先祖了。4,不息,是经久不衰,如果是穆王或者昭王时期,完全没必要强调,肯定是初期得权以后,让自己的祖先保佑自己后代千秋万代。
那么如果按照我以上四点猜测,就属于卦辞(昭王南征)和爻辞(武王建立宗庙祭祀)不符,在前文我们也遇到过类似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