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者”作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的(人、事、情况、事情、东西、地方)”等
作语气助词,和“也”连用,是判断句的标志;用在叙述句末尾,表肯定语气;用在疑问句句尾,常和句中的疑问代词呼应,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的”,或不译;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停顿,可译为“……的时候”“……时节”或“……的话”等,或不译;用在名词或“数词+名词”的后面,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可不译;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还与“之”搭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一)代 词
1·)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式的名词性“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的人”“……的情况”“……的事情”等。例如: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闻,动词的使动用法,让……听到)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觉察到已经犯过的错误不可挽救,但知道未来发生的事可以补救。
(5)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坚守契约的人。(者也:不表判断。缪公: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通“穆”。坚明约束:坚守契约。坚明,坚决明确地。约束,遵守约定)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的人,说我心里忧伤;不了解我的,问我希求什么。(何求,即“求何”,宾语前置)
2·)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后,构成“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者”式的名词性“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的方面”“……的地方”“……的样子”等。例如:
(1)择其善者而从(跟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前一个“之”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后一个“之”代“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很)番(多)。(《爱莲说》)——水中、地上的的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之:结构助词,的.)
(3)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感慨到极点,因而产生十分悲伤的心情。
(4)中轩敞者为舱。(《刻舟记》)――中间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为,表判断)
(5)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说这话时,脸色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6)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太宗十思书》)――那么聪明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
3·)用在主谓短语之后,构成“主谓短语+者”式的名词性“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的人”等。例如:
(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氺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亿,十万。有,通“又”。衣,名词作动词,穿)
(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促织》)――县里有个叫成名的,正在读书,准备应考秀才。(固定格式“有……者”:有个……的人)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诸位武将文臣,再有人敢说应当迎降曹操的,就同这张几案一样(被砍)。
4·)用在数词之后,构成“数词+者”式的名词性“者”字结构,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几样东西或几个方面,可译为“……种(人)”“……样(东西)”“……的人”“……件事情”“……个(方面)”。例如:
(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或许不同于(上面说的)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为,名词,指心理活动的表现)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得兼:“兼得”,同时获得。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
(3)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也,表判断)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的衣服。(衣,名词活用为动词)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几个方面都是用兵的忌讳啊。(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5·)用在“所”的后面,构成“所(以)+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式的名词性“者”字结构。“者”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地方”“……的”“……的原因”等。例如:
(1)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公输》)――宋国,是所说的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国家。
(2)臣之所好(hào)者,道也。(《庖丁解牛》)――我所喜欢的,是(探寻)事物的规律。(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表判断)
(3)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古代的圣贤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做的好事罢了。
(二)助 词
1·)用在判断句主语(名词)后面,起停顿作用,并起判断作用。例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
(2)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冥,同“溟”,海)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4)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人。
以上四句的“……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2·)用在因果复句前一分句后,引出原因、解释等,不译。例如: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出入,偏义复词,意在“入”)
以上三句的“……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3)与“也”连用,用在判断句句尾,可不译。例如: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莲是花中的君子。(“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书》)――这也(如同)是砍去根来求得树木繁茂,堵住泉源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4·)与“也”连用,用在叙述句句尾,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命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2)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被告诉,去求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3)抟(tuán)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凭借)六月息者也。(《逍遥游》)——(它)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前一个“者”,代词,……的样子。抟:盘旋飞翔。息:气息,这里指风)
(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皆有不忍之心》)——认为自己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君主的人。
以上四句的“者也”,不表判断。
5·)用在疑问句句尾,常和句中的疑问代词呼应,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的”,或不译。例如:
(1)客何为(干)者?(《鸿门宴》)――来人是干什么的?(“何为”,即“为何”,宾语前置)
(2)谁为(wèi)大(dài)王为(wéi)此计者?(《鸿门宴》)——谁替大王献出这条计策的?(表反问语气)
(3)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 谁可以出使呢?”
(4)何者?严(尊重)大国之威以修(整饰)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我国的)敬意啊。(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修敬:整饰礼义以表示尊敬。)
例(2、3)中的“谁……者”是文言文里表疑问的常用句式。
6·)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停顿,可译为“……的时候”“……时节”或“……的话”等,或不译。例如:
(1)卿今者才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非:表否定判断。才略:才干和谋略。阿蒙:吕蒙的小名)
(2)昔者,吾舅死于虎。(《礼记·檀弓下》)――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
(3)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报任安书》)――过去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待人处事。
(4)暮春者,春服既成。(<<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也!(《鸿门宴》)——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用在名词或“数词+名词”的后面,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可不译。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且:副词,将近。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而,表修饰)
(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想要攻打它,我们两个都不愿意。
(4)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7·)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还与“之”搭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骏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马之千里者,即“千里者之马”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hè)之。(《赤壁赋》)――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有吹洞箫”是中心词“客”的后置定语,之:代作者唱的那首歌)
(3)求人可使报(答复)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词“人”的后置定语)
(4)人马烧溺(nì)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烧溺死”是中心词“人马”的后置定语)
学后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和意义。
(1)是可谓善学者矣。( )
(2)其不善者而改之( )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之季父也。( )
(7)亚父者,范增也( )
(8)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10)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
二、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经重新组合)
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06年山东卷)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06年江西卷)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07年安徽卷)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07年重庆卷)
三、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唐·孙樵《书褒城驿壁》)(2005年浙江卷)
2、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2007年天津卷)
学后检测参考答案
一、(1)动词“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2)代词,……的方面(3)动词短语“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4)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表停顿(5)动词“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6)助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表语气停顿,无义,不译;(7)助词,用在名词后表停顿,并起判断作用
(8)形容词“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9)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结构助词“的”;(10)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二、C(C.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无意义;其余三项均为代词。高考答案:A.与前面动词连用,组成“的字短语”,可译为“……的”;B.相当于“……的人”;D.辅助性代词,相当于“……的人”)
三、1、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远者”“近者”为形容词“者”字结构,者,代词,代时间。再,两次。意义同《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的“再”)
2、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有读史记者”为动词短语“者”字结构,者,代词,……的人。史记,这里指史书。河,黄河。文言文里的“江河”分别指“长江黄河”,和现代汉语的“江河”意义不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