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梢万点胭脂红
——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七)
王传学
海棠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在宋代已被广泛栽植,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要花卉之一。
北宋词人曹勋的《月上海棠慢咏题》,生动描绘了雨后月下海棠的优美形象:
东风暖,渐是春半,海棠丽烟径。似蜀锦晴展,翠红交映。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濛濛雨,黄鹂飞上,数声宜听。
风定。朱栏夜悄,蟾华如水,初照清影。喜浓芳满地,暗香难并。悄如彩云光中,留翔鸾、静临芳镜。携酒去,何妨花边露冷。
词一开始,词人便精心描绘海棠开花时的情景:“东风飏暖,渐是春半,海棠丽烟径。”前两句着重描写时节:东风吹送着股股暖流,万物生机勃发,渐渐地春事已经至半,到处都是草木丛生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海棠嫣然一笑,开出美丽的花朵。不过此处词人没有直写它开花、而是写它“丽烟径”。仲春时节芳草萋萋,就是小道两旁也是草木青青了。在这万绿丛中,盛开着那明丽的海棠花,显得那么娇艳,那么明媚,甚至使如烟的小径也显得秀丽起来了。所以“丽烟径”三字有画工之妙,它展现的是绿色质地与红色花朵相互映衬那样的画境。
词人接下来写道:“似蜀锦晴展,翠红交映。”“蜀锦”古代四川丝织物的一种,与越罗齐名。越罗蜀锦天下之奇纹。尤其红绿丝线相配而织成的锦更美丽非凡。词人此处的意思是:海棠花与那如烟的草木互相映衬,就如同那绚丽的蜀锦在晴天白日下展开一样,分外秀美。
紧接着,词人又写道:“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西溪”,蜀地闽江西源的富屯溪和将溪在顺昌县合流后称为西溪。“浣花”即“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今四川成都西郊,为锦江支流。这两处唐宋之时一直是海棠最盛之地,唐宋诗人多有歌咏蜀中海棠的诗作。因此,词人曹勋看到自己眼前那在柔嫩的花枝上开出有如“万点胭脂”的海棠花,仿佛觉得是蜀地西溪和浣花溪地区的海棠盛开的美景,移到自己的身边一样,实在是美不胜收。
词人在展现海棠花的美丽图景的同时,又接着在这如画一般的境界中加进了动感,你看:“濛濛雨,黄鹂飞上,数声宜听。”海棠花承受着濛濛的细雨,这本来是很美的了,唐代诗人郑谷在《海棠》一诗中就说过:“浓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未开时。”因为经过雨水一洗,去掉尘垢,海棠花色泽更加鲜艳,更显得清新秀美。而此时又有黄鹂在它上面飞过,并带来数声婉转悦耳的鸣叫,这便使这图画一般的境界增添了动感,更加令人神往了。
词的下片,着重描写月夜中海棠的优美形象。开头四句“风定。朱栏夜悄。蟾华如水,初照清影”,“蟾华”即月光。夜晚,风停了,海棠花所处的朱栏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如水的月光洒下来,周围此时是一片银白。海棠花那美丽的倩影在月光中格外好看。“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北宋词人张先《天仙子》词中花与月组成的妙境,此处曹勋虽然没有直写“云破月来”,但白天的濛濛细雨过后,晚上天晴月朗,那美丽的海棠花在月光之下即使没有弄影的动态,单是那柔美的静态,那在月夜朦朦胧胧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朦胧之美就有无穷的意趣。
接下来两句“喜浓芳满地,暗香难并”,这是在描绘海棠之香。“浓芳”此处指落花,“难并”即难以比并。海棠花一般不怎么香,它的优点是色美,有人觉得这很遗憾,不过有些地方的海棠也带有浓香。《广群芳谱》载:“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独异他处。”宋代带香海棠更多了。词人此处所见的海棠可能就属此类品种。词人在开头已写明时节是“春半”,何况白天又有风雨,因此晚间说“浓芳满地”,即满地尽是落花是自然的,合乎实际的。词人说是“浓芳”也可见落花之多。不过词人见满地落花并没有引出伤感之情,反倒说“喜”,何可言喜呢?下一句是最好的说明,因为“暗香难并。”满地落花,不断地散发出缕缕幽香。那清幽的香气太美了,简直没有什么芳香可与之相比。因此,一个“喜”字便写出了词人当时的快乐心境。
描写了海棠的香气之后,词人又转而描绘月下海棠的美丽姿态:“悄如彩云光中,留翔鸾,静临芳镜。”“鸾”传说是凤凰之类的鸟。词人此处使用比喻手法,说那月光下的海棠花静悄悄的,就像在彩云那绚丽的光线中留而不动,而又身披五彩的鸾鸟,悄悄地来到这明镜般的月夜中的。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的是词人自己酒边花下,及时行乐的意趣:“携酒去,何妨花边露冷。”面对如此好花,又当如此月色,良辰美景,不可多得,因此词人不禁逸兴大发,要沉醉花间了,至于那清冷的露水沾湿衣服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首词在写景状物上是可取的。例如开头部分描写海棠花开时的形态用“丽烟径”三个字,便精妙而又传神,仿佛是一幅景物画。翠红交映,色彩鲜明。再如写海棠之色所用的“万点胭脂”四个字实在是穷形尽相,生动逼真地画出海棠花的本色。另外,在描摹物态时还注意到了动态的描绘,使词的意境更美更活,也是很可取的。
南宋词人刘辰翁的《谒金门》,用拟人手法写海棠花有如千娇百媚的美人:
风乍起,约巽吾同赋海棠。娇点点,困倚春光欲软。滴尽守宫难可染,浓欺红烛艳。
寂寂露珠啼脸,翠袖不禁风。芳在相逢惊笑靥, 日长初睡转。
刘辰翁写过多首咏海棠的词作。这首《谒金门》是写得较好的一首。它虽无深远的寄意。但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棠花描绘得娇娆可爱,也不无佳处。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一丛海棠正迎风开放。首二句便写春日之海棠花。“点点”,言其多而小。着一“娇”字,不仅写出花枝之俏丽,而且表达了词人的爱怜之情。但她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困乏、柔软了。“困倚春光”四字,形象地写出海棠因困乏而娇软,因娇软而不得不倚春光的情状。
接下二句写海棠花之红艳。她红得透彻,即使滴尽守宫的血也难以染成,其浓艳超过了红烛。“守宫”,虫名,晰蜴的一种。又名壁虎、蝘娫等。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扑食虫蛾,故称。此句极言海棠花的红色乃自然天成,非人工所致。
如果说上片是写艳阳下海棠之娇美、柔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描绘清晨醒来后的泪脸和笑靥。
过片中的“寂寂”,写清晨之沉寂、冷落;“露珠啼脸”,状海棠之露浓。既然如此,她娇小的身子骨儿怎能禁得起风寒呢!最后二句以惊喜的口吻收拍,给人以欢快之感:当词人在花径再睹芳容时,她笑靥环生,一改其啼痕满面的旧容。对此词人不觉感到惊讶。原来,先前海棠未醒,直到“日长”才“睡转”。
词人用拟人手法写海棠花有如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她始而睡眼惺忪,啼泪潸然,翠袖随风飘举,身子微微抖动。继而,红日升起,天气渐暖,她嫣然一笑,楚楚动人。
这首词主要是描绘海棠花娇美的姿容,并无寄托。但由于词人善于抓住海棠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其多彩多姿的形象,所以自有其审美价值。
南宋词人李流谦的《于飞乐·为海棠作》,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海棠之美:
薄日烘晴,轻烟笼晓,春风绣出林塘。笑溪桃、并坞杏,忒煞寻常。东君处,没他後、成甚风光。
翠深深、谁教入骨,夜来过雨淋浪。这些儿颜色,已恼乱人肠。如何更道,可惜处、只是无香。
这是专咏海棠花之美的一首词作。
开头三句是写海棠生长的环境。“薄日烘晴,轻烟笼晓”,写出春日的清晨,淡淡的薄雾笼罩地表;东方浅浅的天幕上旭日初升,恬淡柔和的光线溶进山川田野。“绣出林塘”一句写出时间的流变。“绣”字用得很巧。既写出了晨雾缓缓散开,由空濛渐趋清晰的过程,也描绘出绿树碧水从薄雾中显现出来的优美景致;仿佛是大自然的妙手在轻纱上绣出的一幅意境淡雅而幽远的山水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棠花的丰姿展露开来。
然而,诗人并不正面描写海棠花的娇美,却先将她与桃杏相比。桃花与杏花是人们常常作为春天象征的花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桃红又见一年春”等诗句都是把她们作为春天的代表者。然而在诗人看来,与海棠花相比,桃杏都大为逊色。“笑溪桃并坞杏,忒煞寻常”。“笑”是讥笑。“忒煞”为太、过于之意。此句意谓溪边桃、坞旁杏的花姿与海棠花相比太普通,实在微不足道。这是采用抑桃杏、以扬海棠之法。接着,又做了一个假设:“东君处,没他後、成甚风光。”“东君”为司春之神。“後”为间歇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呵”。此句意思是:如果春天里没有她(海棠)的话,还有什么春天景色可言?海棠应是当仁不让的春天代表者。唐人吴融的《海棠》诗中有“占春颜色最风流”之句,正与此词意相通。
下片先写海棠的枝叶之美。“翠深深、谁教入骨,夜来过雨淋浪。”“淋浪”是水珠连续滴落不止之状。夜雨洗过的海棠清新光洁、枝翠叶碧,生机勃勃;珠滴不时从枝叶上滚落下来,晶莹闪亮。如此娇艳之态,何其令人动心! “谁”在此为“何、何其”之意,“入骨”即入心。这是以叶之娇艳烘托花之鲜美。
“这些儿颜色”是指海棠花色之多,有红、黄、粉、白诸色。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海棠的色彩,只用“这些儿”代指,既节省了笔墨,也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些色彩不仅多样,而且艳丽无比,足以达到“恼乱人肠”的程度。“恼乱”即撩乱,“人肠”即人心。她能使观赏者被撩拨得心旌神摇,意乱神迷。
但是,有人却不无遗憾的认为,海棠花虽美,却缺少香味。对此,诗人则大不以为然,为之辩护道:仅凭海棠的优美花姿就足以压倒群芳,何必再去谈其香与不香呢?表现诗人对海棠偏爱之甚。
这首词在写作上很有特点。从始至终未从正面描写海棠花其姿、其色,都是以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手法表现其美的。首先,将海棠与桃杏作对比,抑桃杏以扬海棠;其次,通过假设,言无海棠便不成其为春天,表明其占尽春色的显要地位;再次,以枝叶为衬托,以叶之娇烘出花之美;继之,写观花人如痴如醉的反应,表现海棠魅力之强。最后,反驳异论,确立海棠独占风流的地位。司空图在《诗品》中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词的写作,可谓深通其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