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问您谁是将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贡献最大的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只记得一位玄奘法师。因为关于他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在历史上,其实有5位伟大的佛教传播人,为佛教的中国化打下了基础,我们习惯将他们称为传译僧人,他们将用梵语书写的佛教经文转译为汉语,向中土传播。他们有的从中原出发去西域,有地从西域来到中原。要知道梵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尤其是语法非常的复杂,现在梵语虽然还是印度22个官方语言的一种,但是 现在实际的常用人数,只有不到1万五千人了。

在这些相互来往的传译僧人中,除了中原的玄奘之外,还有不空法师、法显法师、咱们新疆的实叉难陀法师,以及印度的真谛法师。
除了上边的四位之外,还有一位僧人,他比西行的玄奘早了200多年来到汉地。他带来的佛经典籍以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不但高于其他人,甚至还要高于玄奘法师,虽然他有一半的印度血统,又出生在新疆。但他却用熟练、精妙的汉语将印度佛经里的高深晦涩的思想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咱们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出自他的翻译。
在当时,作为一个外国人,却可以靠自己的影响力,在汉地开办了专门翻译佛经的道场。深深地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之后中国的文化脉络。
并且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更加的传奇,他生于乱世,为了得到他,国家间不惜开战。他还屡次破戒参与到国家事务中。还为了传经,竟然在出家之后两次破戒结婚。并留有后人。
我想应该没有哪个佛教大师有他这样传奇的经历了吧。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鸠摩罗什”。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够波折,它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又是足够的大。所以即便他是一个“不干正经事”的大师,却仍然得到了信徒们和历史的宽容。所以咱们还真有必要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个外国人。那老规矩,咱们还是从根儿上聊。

公元4世纪,一位天资聪慧的僧人从印度远道来到龟兹国,也就是今天的咱们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龟兹国当时是西域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不仅拥有震慑周边的军事力量,国王也是个非常笃信佛教的人。根据晋书记载龟兹“城中有佛塔寺庙千所,王宫壮丽,焕若神居”,意思就是说就连龟兹国王的皇宫都装修得跟寺庙一样。可见其崇佛的地步。
而从印度来的这位僧人,名叫鸠摩罗炎,他本是天竺国宰相之子。虽然出身于达官显贵,但实际上他凭借着自身在佛学上的天赋和造诣,已经在西域有了很高的名气。这次不远千里来到龟兹国,就是来走访学习和交流的。而龟兹国王对这位西域高僧也是崇拜有加。来了就给册封为国师。还将自己的妹妹耆婆介绍给了鸠摩罗炎。
其实当时鸠摩罗炎已经是个出家人了,是不能有世俗姻缘的。但是龟兹国王执意撮合二人。虽然鸠摩罗炎再三推脱,但是没办法,你在天竺是宰相之子,到了龟兹就是个外人,龟兹国王想怎么做岂能是你这个外国人能左右的吗。所以,就这样,鸠摩罗炎这个原来的高僧还俗后便和耆婆结了婚。
婚后二人还算幸福,而就在耆婆怀孕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耆婆是龟兹人,但是却突然可以听懂和表达天竺的语言。不仅对佛教突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对佛教有了开悟的感觉,并同一些佛教人士一起,请斋、设供、听法。
后来有一位名为达摩瞿沙的罗汉看出了问题所在。他说你这种现象特别的像当初舍利弗出生时的状态,你这有可能是舍利弗转世啊。达摩瞿沙口中的这位舍利弗可不简单,这里我简单地杂说几句这位舍利弗。
这位舍利弗就是《心经》经文中所说的那个舍利子,比如文中有这么一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弗就是这段话中的那个舍利子,并不是僧人圆寂后的残留的那个舍利子。圆寂后的那个舍利子其实是咱们音译过来的,如果按照梵语来翻译应该叫做“室利罗”或“设利罗”本意为身体、身骨的意思,而舍利弗的梵语名字实际读作“舍利弗多”或是“舍利弗”而这个“弗”或“弗多”的意思就是儿子的意思。

心经中的这段话,其实是记录了佛祖和舍利子之间的对话。而舍利弗多之所以在心经中叫做舍利子,虽然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古代天竺人起名的方式,比如舍利子这个名字的叫法,其实就跟他的母亲有关系。
舍利弗的母亲在出生的时候,由于眼睛特别像舍利鸟,在汉地这种鸟叫做鹙鹭鸟,也就是咱们常见的白鹭。所以他的母亲就取名为了舍利,而舍利弗还叫做舍利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他母亲舍利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子。而鸠摩罗什,其实也叫鸠摩耆婆,等于是他的名字是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名字的组合。

当他还在他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他母亲出现了很多异于常人的表现。而等舍利弗出生后,更是表现出了极其聪明的智慧,8岁的时候就能单独与精通佛教经意地僧众PK了。后来他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著称。民间都称他为舍利弗或者是舍利子。
所以这达摩瞿沙看到耆婆的这种表现后就想到了舍利弗,笃定她怀的孩子肯定是个奇人。
后来鸠摩罗什就出生了,他出生后,他母亲怀他时候的那些异象果然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是佛性却留在了心中,尤其是她在看到城外那些荒坟野冢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导致里面埋葬的尸骨都散落了出来后,就更激发了他要拯救众生的愿望。终于在鸠摩罗什7岁时决定剃度。
鸠摩罗炎一听耆婆的这个意愿后不同意,也很不解“我为了你还俗了结果现在你又出家了,这哪行啊,”死活不答应,而耆婆的意志也非常坚决,“你不让我出家我就去死”,结果绝食6天,后来鸠摩罗炎实在是怕她有生命危险,就同意了。而耆婆在出家后就直接达到了声闻乘的因果第一,可以说是具有非常高的悟性。
这里我解释一下这个佛教中的“乘”,这个“乘”其实就是交通工具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是表示渡生死之涅槃的三种法门,法门就是方法,这个乘就是承载这个方法的内容。我们总说三乘,这三乘其实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声闻乘、圆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乘、缘觉乘是从自我触发,以自力为基础的一种方式,所以这两种乘称为小乘。玄奘在唐朝修的就是小乘佛法,他去西天取经取的就是大乘佛法,这大乘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的佛法,所以也叫菩萨乘或者叫做上乘。
7岁的鸠摩罗什也随着母亲一起出家,但是当时他还小,就当了个小沙弥。在他和他妈妈一同出家学佛的过程中,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这也养成了他,开朗乐观,不拘小节的习惯。慢慢地,鸠摩罗什就开始显现他在佛教上的天赋了。
由于他们母女二人在龟兹国本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再加上鸠摩罗什逐渐显现的佛教天赋,所以在龟兹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非常丰盛的供养。但是他妈妈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决定带着他离开龟兹。

首先他们来到了罽宾国,这个国家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它在咱们的历史记忆中其实并不常见,因为他们有点忘恩负义,一会截杀汉朝的使臣一会再送礼认罪的。反正做事经常不安好心。史书上这么记载的“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终不可怀服。”总结出来就四个字“一群混蛋”。除了一些负面历史我简单杂说几句正面的吧。关于罽宾国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该国僧人达毗耶舍和广东佛山的关系了,佛山原名季华乡,正是由于达毗耶舍到此讲经并带了三尊佛像,之后接受当地乡人供奉,并取佛家之山的美名, 才有了在唐朝将季华乡改为佛山的这个典故。
鸠摩罗什在罽宾国跟随当时德高望重的法师盘头达多学习经文。罽宾国的国王也非常重视这个只有9岁的小天才。还派了5名僧人专门侍奉他的起居。到了12岁时,鸠摩罗什才离开罽宾回到龟兹。
之后,母女二人又辗转来到了疏勒国,这个国家位于现在咱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在当时也是西域的交通枢纽,后来被东汉名将班超收复,当时不仅是这种疏勒国,西域50多国基本都被东汉名将班超横扫了。这都是后话了,咱们找机会再聊。

当时疏勒国里有个精通三藏的高僧,在国内有很高的地位,他就向国王提出了一些建议。这里我杂说一下佛教中精通三藏中的三藏、三宝还有五戒之说这些常识。首先说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佛门弟子的基本戒,不论是你是和尚还是居士都要遵守,其实他和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还有道教的五元“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他们三个之间是一定的对账关系的。
而且5这个数字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出现了很多次,还有五毒、五脏、五行、五方、五谷啊很多,五这个数字已经被中国哲学神圣化了,那这个话题咱们就不展开说了。然后是三宝,三宝是“佛法僧”。三藏叫做“经律论”。而向疏勒国王提建议的人就是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
高僧就跟他们的国王说,你看咱们疏勒国国力不强,跟龟兹国的关系呢也一般般。耆婆这不带着她天才儿子罗什来了吗,正好可以好好地款待他们,让咱们的国民好好的见识见识佛教大师的实力,这样可以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佛教知识。还有,他俩都有龟兹王室血统,好好地款待他们其实就是向龟兹释放一种友好的信号。可以博得龟兹国的信任。
就这样,疏勒国的国王听从了高僧的意见,热情地接待了母子俩,这期间,鸠摩罗什不仅学习佛法还学习了阴阳学和星算占卜。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那种率性、通达和不拘小节的性格就更明显了。
而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与莎车国王子的交流认识了大乘佛教,并惊叹“过去学小乘佛教就像世人不认识真金将黄铜当作金子”,比喻大乘佛教在佛教界的地位。从此之后鸠摩罗什就开始专修这门学问,

之后,母子又来到了温宿国,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乌什县。由于当时罗什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是年纪尚小,所以难免出现很多质疑的声音,同时也招惹来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挑战者,温宿国就有一个和尚向罗什挑战,号称不把罗什论辩下去就砍掉自己的头。当然不出意外的他输了。不过头是没砍,倒是拜了小罗什为师。也就是从这个事件开始,鸠摩罗什的名气算是彻底在西域传开了。
龟兹国国王在得知鸠摩罗什的这些传奇事迹后,彻底被他的能力所折服,甚至亲自来到温宿国来接罗什回国。
在罗什快速进步的同时,他的母亲耆婆也逐渐的提升了自己的果位。罗什十几岁时,罗什的母亲决定前往天竺继续修行,临行前,他问鸠摩罗什,“大乘佛教博大精深,可造福世人,你要将他向东土传播,而且只有你有这个能力,但是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甚至会很辛苦,你愿意做吗?”。罗什没有犹豫地说到“大乘佛法本就忘我利人,如果能将此法传入世间,便可洗脱我在人世间的蒙昧,所以,即便万难也绝不遗憾”。耆婆听后便安心地前往天竺了。殊不知,在之后的传法过程中,鸠摩罗什的经历绝对称得上是奇葩。
可以说,正是他的母亲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救世的高僧,而他的母亲在将他抚养成人后却选择了将天地留给自己的儿子,而自己却离开故土前往天竺修行。不可谓不伟大。而耆婆在来到天竺后,便登达三果。
这里我简单的杂说一下佛教中的果位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他定义为等级,其中小乘佛教分为4个果位,从小到大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罗汉。而大乘佛教分为了三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菩萨、佛。而耆婆正是修到了小乘佛教的第三果位阿那含。
这时候的鸠摩罗什,别看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一位受到众人敬仰的大师了。甚至他原来的师傅,盘头达多都拜了他为师傅,听起来挺奇怪的吧,原来因为他的师傅精通小乘佛教,而鸠摩罗什精通大乘佛教,所以二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盘头达多拜他小乘经徒弟为师傅学习大乘经。
当时的鸠摩罗什经常到西域各国讲经,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盛情的迎接,甚至当地的国王都会跪在地上给罗什当做登上讲坛的凳子,以表示对他的敬仰。
但好日子不长,鸠摩罗什的大名很快传到了东方,他人生的第二阶段马上就要开启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7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