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而在这所有的文化中,存在三个至高无上的哲学概念,分别是天,理,道。
我们先来说一说天。
我们看一下天的字形演变过程:
天对应的人像是以人的身体为圆心,目光为半径画一个大圆球。如下图:
天的根义是至高无上。
我们知道,人的眼睛能直接看到几百光年外的天体,借助于仪器可以看到几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比其他感官包括耳朵,皮肤,鼻子等远得多。
可以得出结论,眼睛在人的所有器官中感知距离最远。
所以,以人体为圆心,目光为半径画出的圆球,就是人能够感知的最大范围。
天就是这个圆球的球面。这样,在人能够感知到的所有的事物中,天就是最大的事物。而其他的万事万物,无论有形的无形的,人看到的,听到的,感知道的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天之中。
所以,天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天这个概念出现于商朝晚期,西周建立后,周朝统治者将天确立为至高神,并且自称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
提到认主独一,很多中国人会马上想到这个基督教国家或者伊斯兰国家才有的现象,这些国家都认为只有一个神,并且这个神主宰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的一切。
虽然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在中国的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极有可能也是认主独一的现象,也就是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神,那就是天。
其依据如下:
我们知道,在春秋晚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必须有如下两点原因:
一,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
二,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是单一的。如果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就是多元的,那么,就谈不上百家争鸣了,要出现百家争鸣,唯一的可能就是之前是高度统一,当社会发生巨变后,才出现了多种思潮,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所以,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天极有可能是中国的唯一一个神。
当然了,中国的天和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兰教的真主又有所区别。基督教的上帝是人格神,也就是有形有质并且长得像人的神。而伊斯兰教的真主则是抽象神,也就是没有颜色没有体积没有重量,只有一个抽象的神的概念。
而中国的天则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天是人类目光的极限,人类可以通过推测得知它是一个大圆球或者类似大圆球,但是,人类目光的极限又是不可捉摸的,无法测算其重量,体积,颜色等具体参数,所以,天又是无形的。
关于西周时期天对于中国人的具体影响,可以参考基督教对于基督教国家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于伊斯兰国家的影响。
从春秋开始,天作为中国唯一神的地位开始减弱,中国开始了多神化和无神化趋势,但是尽管如此,天依然是中国的至高神。
天一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从西周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数千年中,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一直被称为天子,中国人结婚,第一个要拜的就是天和地。中国人碰到了什么麻烦事,往往会祈求上天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中国人碰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往往也会说谢天谢地,等等诸如此类。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成立后,儒家将天这个概念吸纳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此,天成为了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经过后世数千年的完善,天这个概念也有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天,就是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决定其他一切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的概念也在发展。
在古代,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极限就是头顶上的蓝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太阳系,银河系,乃至于整个宇宙。但是,不管人能够看到什么,人能够看到的最大的物都叫做天。
理。
我们先看一下理的字形演变过程:
理对应的人象,是很多人组成一个长宽相等的方阵。类似于现代军队所列的方阵,这个方阵每一行和每一列所站的人数都是相等的。如下图:
理的根义是标准。也就是说,但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所有活着的士兵全部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的方阵,那么,这个方阵就是判断一个士兵是活人还是死人的标准。如果这个士兵在这个方阵之中,那么,他就是活人,如果不在这个方阵中,他就是死人。
在哲学中,理的意义有所扩大,它的意思是绝对客观的,绝对公平的,绝对合理的,绝对公正的唯一权威标准。
理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在后来的数千年中,和天,道并称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三个哲学概念。
天地宇宙间最高的理称之为天理,最大的理称之为道理,自然事物的理称之为物理,人类社会的理称之为事理,人的精神中的理称为心理。
天地万物,莫不含有理。我们判断一个水果是苹果还是梨子的标准是理,判断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的标准是理,判断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是理,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标准是理。
总而言之,理就是判断一切的唯一标准。
理也是判断事物的阴阳五行属性的唯一标准。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创立后,将理这个概念吸纳进儒家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从春秋时期到唐朝末年,关于理的记载层出不穷。很多哲学家对理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但是,在这一时期,理和天,道等概念相比起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也就是说,在唐朝末年之前,理的地位不如天和道。
但是,从宋朝初年开始,中国开始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派,理学派以理为核心,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社会理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地位,而从宋朝开始,理学派则居于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可以这么说,理学派是中国思想界主流的主流,高端的高端。
理学派大师辈出,其中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后世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我个人觉得,朱熹应当被称为帝师之师,万圣天圣。
综合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力,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朱熹对易经也有非常深厚的研究,著有《周易本义》等有关易经的书籍。
本书中的象数部分,便是主要以朱熹思想为准,再辅之以贴合时代的解释,让当代人都能够读懂。毕竟,朱熹关于易经的解释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在朱熹生活的年代,朱熹写书所用的语言,所反映的世界观都是贴合他那个时代的,故而在朱熹的那个时代,人们可以很容易就读懂朱熹的著作。
但是,几百年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字和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而且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当代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直接去读朱熹等人关于易经的解释,已经极难读懂。所以,必须要用贴合时代的语言重新解释易经,让当代人能够读懂易经。
孔子曾言: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说,孔子不讲一些荒诞不经,玄之又玄的奇怪理论。儒家思想将这句话奉为自己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并在以后数千年的时间里严格遵守这一准则。
所以,纵观数千年来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没有一句话是荒诞不经玄之又玄的奇怪理论。朱熹关于易经的解读,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对于这一精髓,我们也要汲取,所以,我写的这本关于易经的书中,也没有任何荒诞不经,玄之又玄的奇怪理论。全部都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我们再来说道。
和天,理不同,天,理只有一个大致的产生时间,具体是何人所创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关于道的记载却非常准确。
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著作《道德经》,其作者为老子。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的字形演变过程:
道所对应的人像是人在走路的时候双手放在胸前并同时目视前方。类似于我们现在举着红旗走路的样子。如下图:
道的根义,是未知的引导。
我们知道,举着旗子的人一般走在最前面。其他人都跟在这个人后面。没有走在最前面的人,其他所有人就都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道和其他万事万物的关系类似于此,道走在最前面,其他万事万物都跟在道的后面。没有道,后面的其他万事万物就都不存在。
比如,我们喜欢给某条道路取名解放大道,或者建设大道,就是这条路可以将我们引导到某个目的地。我们要到图书馆,就要走建设大道,建设大道可以引导我们到图书馆。
但是,道的意思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引导,而是特指未知的引导。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未知的引导前面还有未知的引导,两个未知的引导之间没有任何空隙,二者是无缝连接。
也就是说,人要到达某个目的地,就一定要有引导,离人最近的是可见的引导,而在可见的引导前面则是未知的引导,而当未知的引导把人引导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发现前面还有未知的引导。前面的未知的引导和之前引导人到达目的地的未知的引导之间不存在任何空隙,二者直接无缝连接。
比如,我们沿着一条道路走的时候,无论我们走过的道路还是尚未走过但是眼睛能看到的部分都不是道,只有在我们前面尚未走过并且眼睛也没有看到的部分才叫做道。而那些我们尚未走过的路将我们引导到了目的地之后,我们却抬头发现前面还有未知的道。
我们之前在解释天的时候说过,人的目光的极限叫做天,那么天之外呢?天外有什么?答案就是道。也就是说,人的眼睛是看不见道的。
正因为如此,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玄之又玄似是而非的,这样对学习者来说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文字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解读。但是,在解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用别人能够看得懂的文字表述出来,而不能用另一套玄之又玄的文字来解读一段玄之又玄的文字,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道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此之大,如果要想完全避开绝无可能,故而对于道家思想,我们要做仔细的甄别。
在历史上也有诸多道家人士对易经进行过各种解读,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些解读,合理的部分我们可以采纳,但是,其中玄之又玄怪力乱神的部分,则不予认同。
比如北宋易学家邵雍,很多学易经的人都极为推崇邵雍的理论,但是,我个人认为,邵雍的理论太多玄之又玄无法理解的内容,无法用语言说明白,故而不予认同。
比如,邵雍能够预测五十年之后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人做不到,古人也一样做不到。所以,我本人不予认同邵雍的观点。
但是,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之所以出现,并且又流传甚广,背后必然有其合理性。
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我们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律用愚昧,落后来形容。对于这些思想的态度,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要敬鬼神而远之。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玄之又玄的思想,包括神话传说,玄学,预言等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不能真的去相信,但是要给予足够的尊敬。
在本书中,凡是涉及到神话,玄学等的内容,我都会专门备注,我并不认同这些观点,但是,我依然要写出来,这个需要读者自己去甄别。
综上所述,天,理,道是中国至高无上的三个哲学概念,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具体哪个概念的地位最高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这三者的地位也不同。
从西周到清朝末年,天一直和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联系在一起,
最高统治者,或者说皇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天的地位,当皇权稳固的时候,天的地位便得到了强化。比如,中国的皇帝称为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
但是,当皇权衰落的时候,比如,大臣篡权或者国家分裂,农民起义不断的时候,天的地位便会削弱。
在宋初之前,道的地位高于理。
比如,在汉初,汉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使得道的地位迅速提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风行整个士大夫阶层。到了唐朝的时候,道家被尊为国教,在整个上层社会极受欢迎。
但是自从宋初理学兴起之后,道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压制。整个士大夫阶层中,道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但是,道在最顶层的皇室中和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中却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天,理和道是不可分割的,有天必有理和道,有理必有天和道,有道必有天和理。不存在有天无理无道或者有理无天无道或者有道无天无理的情况。
可以用人来举个例子,天好比人的脑,理好比人的心脏,道好比人的肺。
脑,心和肺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个器官,人都无法活下去。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天,理,道:天至高,理至正,道至大。
并且天,理,道三个概念不生不灭,永世长存,并且无处不在。
所以,孔子世界观将天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哲学概念,朱子世界观将理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哲学概念,老子世界观将道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哲学概念。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