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翻开《晋书》,不难发现,很多名流皆爱为自己的名字加上一“之”字,如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顾恺之、司马尚之、何澹之、刘牢之等等,粗略统计,名字中带有“之”字的不下百余人,其中王羲之一门就贡献了二十多个“之”,且遍布朝野,泛及文武,那么问题来了,两晋名流为何喜与“之”字过不去?

这还需从头说起。远古时,我们那些先人们的头脑就如同那时的生活,简陋而单纯,在取名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弯弯绕,随意性很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皆对名字“一视同仁”的随便。儒家始祖、史上最大也最有文化的孔子在为子女取名时就特别的率性。孔子的儿子,名为孔鲤,为何以鱼为名?是因生儿那天,恰好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二斤重的大鲤鱼,孔子一时高兴,遂为儿子取名鲤,意思是孔鲤鱼。也多亏鲁昭公送来一条鱼,倘若送来了一坛臭豆腐,那孔鲤可就惨了。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不仅孔子如此,春秋时贵为国王的郑武公也是一样的任性。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在首次产子时,因经验缺乏——难产,并差点因此而丧命,于是,便负气地为新生儿取名为寤生,即倒着出生之意。

圣人与贵族是这样,平民百姓更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且怎么贱怎么取,什么狗、猫、猪、蛋、珠、球等等皆可登堂入室为姓为名,问起原因,一个个还振振有词,说是这样为孩子起名,孩子好养,成活率高,云云。刘邦原本就是一个正宗的“贫下中农”后代,因此,刘邦的兄弟们一开始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是按出生时间早晚,分别名之为刘伯刘仲、刘叔、因刘邦排行老四,于是便顺理成章取名为刘季。现在看起来好像高大尚的无以复加,其实就一二三四的意思,刘邦这一名字也是在成名后,才由刘季改为刘邦。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当历史的列车行驶到了汉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水平的提高、大脑的进化和心眼的增多,人们才开始对名字多了些讲究,并赋予了名字很多的内涵,不再以偶然事件、家禽和序号为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典籍和鬼神。于是,人们便会发现,一些人的名字不再像以往那么简单明了和一目了然,而是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很多人的名字甚至像一个个谜语,令人颇费猜想。萧何曹参晁错东方朔等等,这些名字除了他们的父母、家人和自己知道是何意外,就连老天爷也不清楚,外人看上去,更是一头的雾水。

于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又在名之外,加上了一个后缀名——字,如曹参,名参,字敬伯;东方朔,名朔,字曼倩,等等,如此一来,才使外人或他人对其名字的含义多少有了几分明白和明晰。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在三国以前,人们在取名时,基本遵循着一条潜规则,即两字原则,也就是在姓之外,再加上一个字的名。如曹操孙权刘备,等等,如果取三字名,则会被士人或社会所取笑。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可是到了两晋时,随着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和信仰的多元,这一潜规则,却被部分追求人格独立和标新立异的名士们,当作弊履而抛诸脑后,人们不再受两字潜规则的束缚,开始了三个字的尝试,并在短时间内便蔚然成风。

中国的文字很多,仅《康熙字典》就收录了四万七千多字,两晋时,文化昌盛,文字虽不及清朝,估计应不会少于三万,可为何人们或那些名流们它字不选,偏喜与“之”字过不去呢?“之”字究竟有何魅力,令这些名流们爱得“死去活来”?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之字大致有五重含义:

1、往,如君将何之?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求之不得。3、虚用,无所指,如久而久之。4.指示代词,这、那,如之二虫。5、的,如:赤子之心。

按照上述对“之”字的注解,将两晋“之人”们的名字对号入座,如:王献之将变为“王献往”、“王献人”、“王献无”、“王献这”、“王献的”意思,如此解释,显然难以说得通,更“难以服众”。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既然此路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另辟蹊径,看看国学大师们对此有何想法?经查找文献,发现陈寅恪先生曾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他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指出,两晋人之所以对“之”字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些取“之”字为名的人,皆是彼时大行其道的天师道或五斗米道的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大家就是大家,一语道破了天机,这样解释似乎很有道理。据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一门,其子孙大多是天师道的忠实信徒或“铁粉”。这一点在《晋书》中可以得到确认:“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可是这一解释只可用于王家,并未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其他“之人”们身上则不尽然。如毛宝之子,毛穆之和毛安之,一个字为宪祖,一个字为仲祖,从字中可以看出,二人皆是自己祖宗的“铁粉”,对天师道和五半米道皆不感兴趣,在史书中也没有交代其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父毛宝也不是宗教信徒,而是一介武夫。再如范弘之,字长文,“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正宗的儒学大家,可是他也取名为“之”。还有王坦之,字文度,“不敦儒教,颇尚刑名学,著《废庄论》”。不仅对儒学不感冒,且对老庄之学尤其厌恶,曾专门发表论文,强烈要求废除老庄之学。可是以上诸人为何仍对“之”字情有独钟?

王姓起名通典书籍(王姓起名宝典)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之”字另有其意。何意?笔者不揣冒昧,大胆猜想,这里的“之”字乃“君”的含义,说白了,即“之”字为君子的代称。如此解释,颇能说通。如王羲之,可理解为王羲君;王献之,可理解为王献君;司马尚之可理解为司马尚君。这如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的“子”字可谓一脉相承,即皆表示尊重的意思。只不过,以上诸子中的“子”,是世人或外人出于对其深邃思想或高尚行为而发自内心地推崇,而两晋“之人”们的“之”字或“君”字,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自诩和标榜。

不得不说的是,除此之外,两晋名流们之所以取“之”字为名,也不乏有盲目追风的因素在内。虽然“之人”在两晋车载斗量,但真正的名家名流或能流芳百世者并不多见,或者凤毛麟角。由此可见,起名用字这个事,还真不能跟风,弄不好,无意间就会使自己淹没在名字的汪洋大海之中,或者东施效颦,沦为笑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