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从文字演变看人类进步的踪迹
二、“人”字说
汉字是神传文字,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字小乾坤大”,汉字的内涵所反映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
汉字中的“人”,简单到只有一撇一捺,然而,这个字却有着高度浓缩的人类文明精华,而且浓缩到了不可稀释的程度。
关于“人”的造字,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左一撇,右一撇,一阴一阳之谓人;第二种说法是,两两支撑、互相搀扶,共同前行;再一种说法,“人”字,就像两个棍子在打架,以示人和人之间,会发生矛盾、冲突;还有一种说法也很有趣,甲骨文“”字如同一个人的侧面像,意在不敢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是什么字呢?是“大”字,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字,是人的正面像。如果敢于直面人生的话,那么,人的格局就可能变大。
这一类说法当然都是后人因字生义,典型的心灵鸡汤,当不得真。就汉字本身而言,因为是表意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以形达意,也就是见形而知意,所以每个字的产生,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甲骨文中,“人”字“”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造字本义是指: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小篆“”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象形的元素已基本无存。
这样简单的一个意象,却包藏了“人“字极其深刻的道理。
《説文解字》解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意思是说: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偏旁。
《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现代著名汉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编了一段关于“人”字的经文:“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曦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这包含了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几点要求:一是人是相互支撑的,二是人要站起来,三是要行仁义。“人”字一经造出,就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因此,“人”字外延义项众多,构词能力极强,《説文解字》中“凡人之属皆从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甲骨文的“”具有明显的美学意义。仅仅用两条曲线就展现出一个侧身站立,略有前趋的人形。金文和小篆的“人”基本上保留了这种简洁明快的曲线风韵。直立的身躯,表明他与地平线已经形成垂直状态,目光从此可以远视;手与脚的分工从此开始;身躯顶部扛着一颗能够思想的头脑;前趋的脊梁微微驼起,表明生存的艰辛和生命历程的艰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灵活双手、趋前的胸腹、宽阔的肩膀、踏着坚实地面的脚趾,决定了“人”最终将是这个星球的建设者和护卫者。
人是最复杂的,复杂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而“人”这个字却是最简单的字,简单的只有一撇一捺。“人”字既是人对人体的高度概括,又反映了原始人类认识自己,描摹世界的淳朴心态。“人”字的起源和演进蕴含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光辉。
文字的构成符合哲理就便于记忆、流传、应用;过于抽象则不便记忆书写。汉字本身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性,它能和物质世界一一对映,描绘着意识世界。
还是拿“人”字来说,在甲骨文中,“人”以及与“人”相关的字就存在着非常有趣的哲理:两个“人”字,同向挨着就是“比”(造字本义:两人相随而行)和“从”(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背向而对就是“北”(造字本义:相逆反,相违背),一正一反构成“化”(造字本义: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中国的古老文化,借助“人”字,早就道出了人类成长的共有规律:人的认识起点“比”,通过人和人的比较而类推一切,贫富,苦乐,有无等等,皆是因“比”而来;“比”过之后,就进入“从”的阶段,模仿别人,学习经验;当自己有了认识和积累,就不服气,出现逆反心理,到了“北”的过程;然后到达“化”的境界,不盲目地“从”,也不极端地“北”,而是依据自己的生命要求转化各种能量,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完成整个生命的过程。
同样还拿甲骨文来说,古人还创造了不同的字以反映人的不同自然阶段。“私”,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在甲骨文中,人的特性非常鲜明。从字形方面看,“人”的外形特征:直立行走。再将“人”字与诸动物字作比较,可发现“人”的另一特征:手足分工。甲骨文中,象作、马作、犬作,其字形中都有横直的两笔,以表示动物的四肢。而甲骨文“人”作,斜出者表示手臂、竖立者为腿胫,显示出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手足分工。随着文字和语言的发展中,“人”逐渐演变成蕴含丰富的多义词,在《汉语大字典》中,共收入了二十多个义项,如:特定的某人、人才、人手、别人、百姓、众人、人事等等。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人”还作为构字部件,衍生出许多与“人”有关联的字。这就是《説文解字》所说的“凡人之属皆从人”。如表示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字:儒、僧、俾、优、倡、伶、倌……;表示人的性格与品性的字:仁、信、俭、伪、傲、傻、佻、佞、倔……;表示人的行为与动作的字:仰、俯、依、倚、伸、扶、伏、侮、停、做、倒……;表示人际关系的字:伯、仲、伦、侄、侪、你、他、伴、侣、伉、俪、仇、偶……
“人”字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立人的根本在于“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学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价值观。孔子关于“仁”的界定有很多种,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据此概括为“仁者爱人”(《孟子·离篓下》)。可以说,“仁者爱人”是仁最本质、最原始的含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原则。《説文解字》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以“二人”“相亲”来规定人的本质,可见,“仁”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
从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到“人”字演变出的丰富义项,再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一个“人”字,写不尽人类进步的踪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