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罗氏查证之三——《四库全书》元明山西罗氏资料

太原罗氏查证之三——《四库全书》元明山西罗氏资料

通过对上文所述六部《山西通志》记录之二十一位山西籍罗姓进士、举人名字为关键字(旁及“晋阳罗”、“太原罗”,以及单字“罗”所关涉的山西元、明、清三代人物者),以现存中国最具权威性之类书《四库全书》为查底对象,涉及山西罗氏资料,统共搜得18条。这18条资料,除一篇成文外,其余17条,涉及五个明、清罗氏族人。

一篇成文即元人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所载《题晋阳罗氏族谱图》:

“昔者,吾蜀文献之懿,故家大族之盛,自唐历五季至宋,大者着国史,次者州郡有载记,士大夫有文章可传,有见闻可征。所谓贵重氏族,推次甲乙,皆有定评。虽富且贵,非此族也,不通婚姻,盖犹有九品中正遗风。谱牒之旧法,不独眉俗为然也。百十年来,比及沐浴皇元之圣泽,其伤残转徙,千百无一二矣。今天下益以治平,学士大夫稍稍求遗帙于故老,寻金石之寄于荆榛丘陇之间,而荒烟野烧不可复知者,何可胜数?有能追寻上世之传,至于八九世,又有祖父文墨之叙传若晋阳罗氏者,岂易得哉!故小有阙轶参错,亦其势然也。罗氏之仲允中,以教授辟仪曹史,且还就蜀省幕府,持此卷来,因为题而归之。”

涉及的五名罗氏族人,有四名是清源(今山西太原清徐县)人:罗贤、罗章、罗好仁、罗爌,有一名是榆次(今山西晋中榆次区)人:罗元吉。

一、清源罗贤(5则)

(一)清孙廷铨撰《顔山杂记》卷二《乡校》:“闻之先正之言曰:先王之兴文治,非独长养贤能,以隂消天下之跋扈而去其怒也。故五尺之童入塾,知敬杯酒之聚,无礼必哗,庠序之教,顾不重哉!及其敝也,士气浮薄,莠言日进,使秦人迁怒于诗书,而一炬尽之,又厉禁焉。卒之民气飞扬,教猱升木,其祸旋自中之,乃更速于游谈,而诗书固至今存也。故礼教虽薄,胜于无礼;学术虽敝,善于无学,何也?璆然充盛者甲兵之色也。温文逊志者俎豆之容也。今试与建羽旄擐甲胄,千夫决拾,鼓角而起,虽仁者于此奋焉,有杀人之心矣。试与列弦歌陈诗史,讲席在前,更老在右,虽勇者于此油然有安礼之志矣!若是者何也?势固使然,虽其衰敝,勿可废也。镇之学宫,莫详其始。宋元尝设山长以主守之,盖仅矣。明嘉靖间,通判罗贤增修式廓,自是春秋释菜,品式备具,诸士皆从礼俗,寖昌文学,兴起世有显者矣。”

(二)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十二《扬州府?名宦》罗贤:“弘治泰兴知县,勤劝课,修水利,政在惠民。不避强御,俭约之操尤着。《南畿志》。”

(三)《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志?东昌府》:“博山县儒学在县治,南宋时建。旧为颜神镇,元设山长以主守之。明嘉靖间,通判罗贤增修镇学,止有殿宇而堂庑未备,春秋祭祀,通判率诸生行礼。”

(四)《钦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三《学校?辽阳州?儒学》:“在城东门内,元初设于旧都司治。后明洪武中,都指挥潘敬叶旺移建于此。永乐壬辰,都指挥巫凯塑先师及诸贤像。正统丙寅,都督王祥重修。景泰癸酉,御史谢燫建尊经阁。成化初,副总兵韩斌重修。乙未,御史潘宣置祭器。弘治壬子,御史宋鉴建四斋及东西号房;癸丑,凿泮池。戊午,御史罗贤改建棂星门。辛酉,御史车梁重建尊经阁。正德乙亥,御史刘成德修庑像,设雅乐。廵按高越续建名宦祠。”

(五)《甘肃通志》卷二十七《职官?明?廵按甘肃御史》:“罗贤:山西清源人。”

二、清源人罗章(1则)

《畿辅通志》卷二十五《城池?正定府》:“灵寿县城 旧有土城,明正统四年知县茹公用修葺。周围三里,高二丈二尺,广二丈,东、西、南三门。池深二丈,濶一丈五尺。成化十八年,知县尚亷改为砖堞。弘治间知县张黻嘉靖间知县李廷璋、罗章,隆庆知县张宗信,万历知县张照,相继重修。崇祯十二年知县曹良直增建瓮城。”

三、清源人罗好仁(1则)

《云南通志》卷七《学校?永北府》:“庙学在城内东北澜沧卫旧署。明洪武十七年设北胜州学,万历十八年,知州刘九思迁于城西。二十八年,知州罗好仁、学正王朝臣凿泮池建坊。后数年,知州孙台迁于城之东南。明末兵燬。”

四、清源人罗爌(7则)

(一)明孙传庭《白谷集》卷一《清屯第三疏》:“同州知州罗爌,守洁才练,使梗顽顿化,课额能完。华州知州邓承藩,本州额课虽数仅五百七十余两,而夏季遂完解八分,亦见勤敏。兴平县知县阎尧章,额解亦仅数百,而鼓舞军佃有方,使人皆知纳课之便。临潼县知县张鼎,课额颇多,完将及数。以上各官,均请议叙,以示鼔励者也。”

(二)《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二《延安府·名宦》罗爌:“清源人,崇祯初知延川县。土寇焚刼,孤城受围,爌训练民壮,誓衆死守,居北门城楼五年,不返署邑,城获全。”

(三)《浙江通志》卷二十三《城池【上】?杭州府》:“新城县城池 咸淳《临安志》:县因山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唐大顺二年杜稜筑。有门四:东曰熙春,南曰太平,西曰顺成,北曰宁海。成化《杭州府志》:城今圮,壕与遗址仅存。万历《杭州府志》:嘉靖三十四年,知县范永龄筑城。周三里,计六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厚倍之。城门楼四,雉堞五百七十堵。为门四:东曰元始,南曰亨通,西曰利遂,北曰贞成【方亷为记】《新城县志》:吴越杜稜筑城凿隍,引堰水注之。堰去城八里,往往不得达。明天顺六年,郡守铅山胡濬至邑,相度筑墖山堰开溪,导流以入壕。凡壕内地凿渠引水接通城河,凡五里许。国朝康熙十一年,壕淤渐平。知县张瓒重濬。雍正五年,钦奉上谕,檄知县罗爌增修。”

(四)《浙江通志》卷五十三《水利【二】?杭州府【下】?新城县》:“塔山堰……国朝雍正七年,署巡抚观风整俗,使蔡士□委新城县知县罗爌修筑。永昌、昌东、昌定、东洲、七贤五乡,冲坍堰坝。”

(五)《浙江通志》卷二百十八《祠祀【二】?杭州府【下】?新城县》:“先农坛 在东门外城郭都五啚,国朝雍正五年,知县罗爌奉文建立坛宇,并置耤田四亩九分。”

(六)《畿辅通志》卷四十九《祠祀?天津府?五贤祠》:“在沧州,祀明知州卢廷选、王尧封、李梦熊、罗爌,本朝许荣昌。”

(七)《陜西通志》卷五十三《名宦四【令长】?明》:“罗爌,山西清源人,举人。崇祯初,知延川。时延属土寇披猖,孤城受围,爌训练民壮,誓衆死守,城获保全。居北门城楼者五年,终岁不返署。历陞户部郎中。《贾志》。”

五、榆次人罗元吉(3则):

(一)《河南通志》卷九《城池汝寜府【汝阳县附郭】》:“汝寜府城即汉汝南郡旧城,唐宋因之,后兵毁。明洪武六年重建,置汝寜守御千户所守之。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广如之;池深一丈二尺,濶二丈。其时惟西、东、南三门,八年改建汝寜卫,又拓为九里三十步,高如故,益以北门。建警铺三十六,水门二,后废卫复为所。成化间,知府罗元吉重脩,撤旧楼而大之,扁门东曰东作,南曰汝南,西曰西成,北曰拱北。增角楼四,警铺四十八。正德、隆庆间,知府毕昭、史桂芳重脩。崇祯七年知府黄元功、十五年同知韩煜,先后重修。”

(二)《河南通志》卷三十二《职官》三《各府知府?汝宁府》:“罗元吉:山西揄次人,成化二十年任。”

(三)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二《明诗次集》四十六有黄仲昭《送妻弟罗元吉之任汝州司训》:“一铎新持教汝州,西风话别岊溪头。骊驹迭奏催行酒,霜柳难将绾去舟。飞梦不离闽岭月,横经有待郄林秋。清时莫叹长才屈,大手还修五凤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