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80后”青年王欣会:守护“星星的孩子”18年不言悔

中新网呼和浩特7月20日电 题:“80后”青年王欣会:守护“星星的孩子”18年不言悔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清秀的面庞,清脆的声音,不了解王欣会的人,无法将眼前这名“80后”青年,与守护自闭症儿童18年联系在一起。

当中新网记者问起,“这么多年的坚守,是否后悔?”她表示,最怕的是社会各界对自闭症儿童有歧视,守护他们已成生活的全部。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自闭症患者已超千万人,每年至少新增10万多个自闭症儿童。王欣会告诉记者,“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玩耍,你对他微笑,他却回避你的目光;你想拥抱他,他却远远躲开。有时候饿了病了,都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说上一句‘妈妈我饿了’。他们就像遥远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独自闪烁,所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在媒体没有大量报道王欣会之前,外界对她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她是内蒙古赤峰市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一名康复教师。

这位出生在内蒙古农家的“80后”青年,还是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守护“星星的孩子”原本不在她的规划之中。

“80后”青年王欣会:守护“星星的孩子”18年不言悔

王欣会和“星星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如果没有结识自闭症儿童,此后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种风景。”王欣会这样对记者说,一切都无法假设,但这是最好的安排。

18年前的一天,王欣会在当了两年英语老师后,萌发了创办早教中心的打算,这时一个名叫阳阳(化名)的孩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个孩子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不哭也不闹。”后来王欣会才知道,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出于种种原因,他妈妈隐瞒了孩子的病情。

这是王欣会第一次接触到生活中的自闭症儿童,她看着阳阳妈妈绝望无助的眼神,瞬间泪目。

也是从那一刻起,似乎有种责任,她决定帮扶这名自闭症儿童,她开始给阳阳上一对一的训练课,其中就有“妈妈”的发声训练。

“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词语,我只是试着训练他的语感,但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多年后,王欣会回忆称,温柔的话语加上发自内心的真诚,让她在面对阳阳时忽然激发出了母爱,“意外”地收获到了阳阳“妈妈”的称呼。

“阳阳喊我‘妈妈’的时候,我一下子惊呆了。”王欣会于是再问阳阳,“你说什么?”

阳阳没有看她,又喊了一声“妈妈”,这时候,王欣会一把就把孩子抱过来,然后不知所措地哭了。

“那是这名7岁孩子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喊‘妈妈’,也是这一声‘妈妈’,让我这个年轻的女孩,日后变成了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王欣会说起这些,记忆犹新。

一声“妈妈”开启了王欣会18年的守护自闭症儿童康复之路,自此,她的人生正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相关。

“2004年,我带着特教中心的5名老师跑深圳、北京、郑州等地求学,凡是网上能查到的自闭症教育机构我们都走遍了。”

“一年后,我们掌握了自闭症儿童康复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王欣会说,2005年,早教中心接收了5名自闭症孩子,机构也从最初的早期教育疗育,转变为特教中心。

从一名英语老师,变为自闭症儿童康复教师,在过去的18年,王欣会已经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权威人士”。

她带领团队应用20余种自闭症儿童发音和言语沟通方法,其中“自然发音教学”帮助100多名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发表的文章《自闭症儿童训练询证方法》,为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带来福音。

王欣会透露,截至2021年,她所在的康复中心专业老师已增加到86人,长期服务志愿者3000多人;每年有200名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15%的孩子升入小学,“学校已累计为1280多个家庭贫困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累计共资助123个贫困自闭症儿童家庭。”

2018年,王欣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话题也获得了更大层面的关注。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关于提高自闭症儿童康复补贴标准的建议》《建议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补贴年龄放宽到17岁的建议》均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被采纳。

2019年,她在全国人大代表通道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回答“关于为什么坚持做自闭症康复”的问题。同年,自闭症儿童康复补贴由每年12000元(人民币,下同)提高至15000元,补贴年龄放宽到16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谁可以脱离群体而存在,自闭症儿童也渴望融入这个世界,也期待被这个社会温柔相待。”王欣会说,自己做这个工作最怕的是不被理解和歧视。

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再次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点点空间。”

她表示,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社会各界都能献出爱心,真正理解、尊重、关心、关爱自闭症儿童,让大家共同守护好这些“星星的孩子”。(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