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五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五的五行属性!

转载自龙虎山道教

五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五的五行属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儒、道为主干。大家知道,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对于儒家的“五常”,学者们有过很多解释。我个人以为,“五常”就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最简明概括。至于道教的文化价值观,以往尚未有人予以总结,最近几年来,我经常揣摩这个问题,觉得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道、德、善、静、安。现在,我就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这五个字的内涵。

(一)道

其直接意涵是“道路”,后来道教将之提升为修行理论的基本范畴。按照道教的观点,“道”是生化万物的本元,“道”本身具有无限的神力,《易经》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都表明了“道”的神圣性。按照中国道教协会前副会长陈莲笙大师的说法,“道”包含着一切已经认知的世界以及一切尚未被认知的世界;包含一切我们已经理解的状态、运动、规律以及尚未被我们知晓的状态、运动和规律。“道”涵盖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人类自己组织的社会,以及尚未被人类认知的任何界别,任何领域。而所有这些被认识的和尚未被认知的领域都生发于“道”,并受“道”所支配,依凭“道”而运动、发展和变化着。“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特殊的修持程序而感受到,例如斋醮科仪、存想,等等方式都可以达到与“大道”感通的效果。

(二)德

这本来表示凭借眼睛的巫术灵力来进行厌服的行为。后来,道教将“德”提升为“道”所具有的特殊能量。照道教的看法,“道”因为有“德”才能够辅助万物生生不息。正如母亲生儿育女,需要养分一样,“德”就是生育万物的滋养。从人类生存的立场看,“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德”不仅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原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必须,所以“以德养生”是健康长寿之大本。

(三)善

如何达到“真”的精神境界呢?古典道教进一步提出了“善”的理念。《道德经》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字,甲骨文写作“

五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五的五行属性!

金文写作“

五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五的五行属性!

上面是一个羊头的样子,底下是两个“言”字。有学者认为,羊头表征的是安祥温和,因为“羊”就是“祥”的本字。初看起来有道理,但其下的两个“言”作何解释?这是很值得推敲的。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羊”是獬豸的象形,而“言”代表的是立誓言。从形态上看,“言”字上面是“辛”,像一把针,表示语言有穿透力。古时候解决民事纠纷,牵来獬豸做判决。有纠纷的人面对神明,置放针器,立下誓言,以示讲真话,如果有假,当受针刺。这样说来,“善”字在最初表征的乃是公平、诚实 。后来,词义逐渐丰富,引申出“仁慈”、“友好”、“美好”、“义举”等内涵。《说文解字》以“善”为“吉”,谓“此与义美同意”。久而久之,“善”字成为崇高品德的形容。老子上善若水”当包含了上述诸多意涵,而最重要的即表征美好品德。按照老子的看法,最好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而不去争名、争利,水总是处在最让人嫌恶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习性。道是什么呢?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它化生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这就是“上善”,它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老子用“水”来比喻崇高美德,其背后蕴藏着“易学洛书的五行卦象法度。上古洛书,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九宫八卦相配。其数一在北方,五行属水,配坎卦;九在南方,五行属火,配离卦;三在东方,五行属木,配震卦;七在西方,五行属金,配兑卦;二在西南方,五行属土,配坤卦;四在东南方,五行属木,配巽卦;六在西北方,五行属金,配乾卦;八在东北方,五行属土,配艮卦;五在中央,统摄四方。在古典道教看来,居于北方的“一”虽然最小,却是生成万物的起点,最为重要。对此,苏辙在《道德真经注》卷一里说:“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无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矣。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按照苏辙的解释,则“善”是因为“道”运化的结果;换一句话来讲,“善”即“道”的一种外化显形,这就像“气”的运化而成“水”一样,所以把“上善”比作“水”。从五行来看,“水”居于北方,为众阴归结处,虽然弱小,却有生生不息的能量,因此,“水”在五行中特别重要,因此老子以“水”来比喻大道化生万物、滋养万物的功德。这种功德的基本特性是:处下、利物、不争。

老子“上善”的理念成为整个道教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后来的道教学者以老子“上善”精神为基础,阐述其思想,都是围绕“处下、利物、不争”展开的。“处下”意味着谦卑,“利物”意味着奉献,“不争”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

(四)静

道教的“柔弱”论又与“静”的精神相联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静”字,金文写作“ ”。左边是“青”,此系“清”的本字,表示纯净;右边为身体前倾的样子,表示全力以赴,清洁自我。左右会合,表征纯洁内心,去除杂念和欲望。由于杂念去除可使人抑制躁动的状态,此字又表“宁静”。老子关于“静”的论述乃兼有两层意涵:一方面,“静”由“不欲”产生,“不欲”就是去除内心杂念欲望,由此而达到的“静”即纯洁;另一方面,“天下将自定”意味着天下社会安定不动,老百姓安居乐业。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谓,“清静为天下正”,这把“清”与“静”联系起来,进一步佐证了古典道教讲的“静”是包含了纯洁与宁静两种意涵。

老子的“清静”论说在古典道教其他著述里得到继承。《庄子?天下》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意思是讲,古时候养育天下的君主,没有贪欲心,凡事任其自然,所以天下四方富足,万物生化不已。这一切都因为君主的心如湖泊那样渊深宁静,所以百姓安定。老庄这种以“静”修心治国的精神在制度道教中得到了全面发挥。相传出于三国著名道士葛玄之手的《清静经》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段话从“道体”的特征入手阐述清静理念。在《清静经》看来,“道”是阴阳协调的整体,体现为现象界,便有清浊、动静、本末的对应。不过,相对而言,“清静”乃是二字是最为根本的,所以人的生活应该保持清静的状态,这样天地也就归于大定了。《清静静》的论说高度概括了制度道教修持的基本精神与思路,所以在后来被奉为早晚功课诵读的经典。

(五)安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这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还是平安。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的,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学升华在后来的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例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即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 这段话的关键是“元居道安”四个字,作者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其意涵可从两个途径来理解:一是说“道”是“安”的;二是说“道”可以“安”。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安”离不开“道”,因“道”而“安”,用“道”以“安”。

综上所述,道教的源头久远,她肇始于黄帝轩辕氏,成形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建制于东汉末的正一盟威之道,经过五千年的曲折发展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富有魅力的传统宗教,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文化标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创制了别具一格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修持法门。道教以“道德”二字为纲领,“道”为体,德为用,德之大用发而有“真、善、柔、静、通”五门,此可谓修持的五字真言。用此五门治国则国泰民安,用此五门治身则身体康健。此为笔者多年揣摩感悟所得,今整理成文,与有志于道者分享之。

(本文节选自詹石窗教授《道教的三大形态及其文化价值观》。詹石窗,哲学博士,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