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三药三方”“辨证论治”……中医药抗疫术语如何准确翻译?英译参考来了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

记者:王青云

针刺疗法”“肺脾气虚证”……中医药抗疫术语如何准确翻译,助力国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7月5日,在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外文出版社联合对外发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

此次共发布36条术语,其中包括“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常用术语,以及“辨证论治”“三药三方”等中医药抗疫常用术语。36条术语均提供了最大程度忠实于中文本意又便于国外受众理解的英文翻译,其中个别条目提供了两种英文译法。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是打通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工作,能有效增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影响的国家软实力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术语一部分来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常用术语,遴选标准是推动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另一部分来自中医药抗疫过程中常用术语,旨在有效体现中医药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论坛线上演讲中,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到,制定中医药词语翻译标准和范例的重要性,他表示,需撰写“信达雅”的译本,让非汉语母语者看得懂、看得明、信得过、用得好。

当前,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建成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品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医药海外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

英译参考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术语

1.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a global community of health for all;

2.全球团结抗疫global cooperation against Covid-19;

3.共筑多重抗疫防线building a multi-layered defense against Covid-19;

4.弥合疫苗鸿沟closing the vaccine gap;

5.外防输入、内防反弹preventing both inbound cases and domestic resurgence;

6.缩小免疫鸿沟narrowing the immunization gap;

7.中医抗疫the role of TCM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8.一人一策、一人一方person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9.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putting people and lives first(2)putting people and lives above everything else

中医药抗疫术语

10.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11.三因制宜considering factors of seasons,environment and body constitution in treating diseases;

12.治未病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of disease;

13.三药三方(1)three TCM drugs and three herbal formulas;(2)three finished drugs and three herbal formulas;

14.熏蒸预防法moxa fumigation for prevention;

15.滴喷预防法nasal or oral spray for prevention;

16.艾灸疗法moxibustion therapy;

17.推拿tuina;

18.针刺疗法acupuncture therapy;

19. 情志疗法emotion adjustment therapy;

20.五行音乐法music therap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21.呼吸疗愈法breathing therapy;

22.和解少阳harmonizing the Shaoyang Meridian;

23.固护元气preserving original qi;

24.肺脾气虚证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

25.气阴两虚证qi and yin deficiency pattern;

26.补气健脾replenishing qi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27.补中益气replenish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28.益气养阴replenish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29.寒湿郁肺证cold-dampness stagn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0.湿热蕴肺证dampness-heat accumul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1.湿毒郁肺证dampness-toxins stagn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2.寒湿阻肺证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the lung pattern;

33.疫毒闭肺证epidemic toxins blocking the lung pattern;

34.化湿败毒方dampness-resolving and detoxifying preparation;

35.气营两燔证intense heat in both qi and ying phases pattern;

36.内闭外脱证internal block and external collapse pattern

来源:中国中医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