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粥是中国古人的重要辅食,从先秦时代开始,普通百姓乃至王公贵族就开始喝粥。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从汉代到隋代,粥的种类较为单调、喝法单一,时至唐代,迅速涌现出不同的粥种和喝粥之法,形成了多彩的“粥文化”。
一、从喝粥到粥文化
1.作为食物的粥
魏晋史家谯周《古史考》曾将喝粥追溯到黄帝:“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谯周认为,最早的粥是由上古帝王黄帝创造出来的。
和许多神话故事一样,谯周的这种记载大概是一种想象和附会,将各种发明创造安到上古圣贤身上。可以确定的是,在战国末西汉时期,喝粥已经颇为常见。
如《史记》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为齐王开出了火齐粥的疗法:“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使用火齐粥六日便可使体内气息通畅,身体康复。
此外,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也记载了制作“粥”的方法:“取石大如拳,熟燔之,善伐米大半升,水八米,取石置中……”。
简而言之,就是把石头烧熟,然后用8:1的比例将水倒入米中,再把石块扔到米水中,待水沸腾即可饮用。学者将这种原始的作粥方法称作“石烹煮粥法”。
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已经出现了对粥的简要解释,即“煮米使糜烂也”。从刘熙的解释中,不难看出,汉人认知中的粥与今日的粥完全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喝粥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西汉时期,但是,直至唐代,粥才从一种简单的食物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
2.粥的分类与复杂化
作为食物的粥大致有两种,一种叫做“饘”,一种叫做“粥”。
所谓“饘”就是一种厚粥、稠粥;粥就是普通的薄粥、稀粥。唐代柳宗元曾经写道:“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田家三首》)。
柳宗元的意思是,幸得丰收之年才能以粥来招待客人,希望客人不要嫌弃粥的厚薄。
在战国西汉时期,粥还仅仅只有厚薄之分,到了东汉时代,粥的种类日益增多,喝法也迅速丰富。
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曾记载了白虎汤、桃花汤等汤剂,这些汤剂就是用药物“煮米熟汤成”。
换言之,这些汤剂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药粥。
简而言之,自东汉以降,粥的种类越发繁多,逐渐衍生出一种粥文化,这种粥文化在唐代发展到一个巅峰。
二、多姿多彩的粥文化
1.药粥与社会医疗
到了唐代,药粥的运用越发广泛,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辅助手段。
在唐代修撰的《金匮要略》中记载,在病人脾胃虚寒之时,“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也就是说,病人在服药的同时,最好可以饮用糜粥,以此辅佐药力的吸收,帮助病人迅速痊愈。
此外,唐人还发展出一种“餳粥”。所谓“餳”就是指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所谓“餳粥”,就是加入餳熬制而成的粥。
其功效在于暖胃、止咳。如《普济方著录》记载“杏仁餳粥方,治上气咳嗽”。
这种“杏仁餳粥”的做法在《邺中记》中有着详细记录:“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在每年的寒食节之时,百姓都会在麦子和粳米中加入餳制进行熬制,再加入杏仁,就成了“杏仁餳粥”。
这种寒食餳在当时的流行范围颇广,如唐代文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邢曹进……河朔之徤将也……飞矢中目……痛楚计无所施……胡僧曰:何不灌以寒食餳……取之如法……顿减酸楚”。
这则故事讲的是唐代名将邢曹进在一次征讨叛贼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眼睛,痛苦异常,无法痊愈。后来,有一名西域僧人对他说,不妨尝试饮用一些寒食餳。邢曹进照做后,顿时感到轻松不少,不到一月,伤势就痊愈了。
这种故事显然是编造的神怪故事,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寒食餳在唐代士人心中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唐人还开发出了一种葱粥。所谓葱粥,就是将葱与粥一起熬制。作为一种食疗粥,葱粥在唐人生活中颇为常见。
如唐代医术《食医心鉴》中记载了用于治疗小便涩少问题的“青梁子米粥方”,其制作方法如下:“以青梁米、葱白切各一升,右于豉汁中煮作粥食之”。
也就是说,用1:1的比例加入米和葱白,再放入豆豉治,熬制成粥。
《太平广记》中更是记载了以葱粥救活昏厥之人的故事:“其徒煮葱粥,伺焉其气通……以葱粥灌之遂活矣”。
家属或亲朋在昏厥者身旁熬制葱粥,等到患者气息平稳下来,将葱粥灌入患者口中,便能令其苏醒。这种故事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出葱粥在唐宋人眼中的神奇作用。
唐人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药膳粥叫浆水粥,就是用浆水(用粟米加工,经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制作而成的粥。
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中记载,中书舍人郭正“一夜须浆水粥”。
《太平广记》也说:“冥中珍羞亦备,唯无浆水粥,不可致耳”。阴曹地府什么美食都有,但是没有浆水粥,这很可惜。由此可见,浆水粥是唐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备食物。
此外,浆水粥常常作为患者的主食,因为许多患者较为虚弱,而浆水味道偏酸,有助于化解油腻和帮助消化。如《太平广记》记载“腹痛霍乱,每日唯吃一碗浆水粥”。由此可见,浆水粥对于肠胃不适素有奇效。
2.雅致的茶粥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茶圣陆羽便出现在唐朝时期。正因如此,有一些文人、工匠创造性地将茶与粥结合,创造了一种粥种,该粥种叫做茶粥,又叫茗粥。
唐代诗人储光羲曾写诗描绘茶粥“淹留茶膳粥,共我饭蕨薇”,诗人说自己吃野菜喝茶粥,可见此时的文人将茶粥与野菜配合使用,作为一种雅致的山林趣味。
这种茶粥不仅雅致,而且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明代医术《保生集要》就记载,茶粥功效在于“利尿消食,生津止渴”。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饮用茶粥有助于脂肪、蛋白质的消化,提高新陈代谢。
3.异域风气:乳粥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荟萃于唐代大都会长安、洛阳等地,唐代粥文化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外来民族饮食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唐代文献中常常看到一种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乳粥”。这种乳粥又叫乳糜,原先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主食,传入中原后,在隋唐时代盛极一时。
乳糜的做法就是用乳汁或酥油调和成稀粥。《寿亲养老新书》中对乳粥的做法有详细的记载:“牛羊乳皆可,先淅细粳米……乃煎乳令沸”。简单来说,就是用羊、羊乳加上粳米煮沸。
还有一些乳粥会浇上一层酥油,增添乳粥的香味,如《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每碗入真酥油半两……遍覆粥上,旋搅食之。”由此可见,每碗粥都至少会加上半两的真酥油(从牛羊乳中提炼而成的一种高级奶制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写诗谈及乳粥,他写道“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全唐诗》)。按照诗句描写,唐人对这种乳糜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乳糜的饮用已然成为唐朝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快活事。
这种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乳粥为何能在唐代骤然兴盛呢?其实不难解释。就是因为羊乳、牛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日华子本草》就记载了牛乳的保健功效:“润皮肤,养心肺,解热毒”。可见牛乳具有滋润皮肤、保养心肺,化解热毒的功效。羊乳的作用是温润补虚,二者相辅相成,对人体有着极大的滋补效果。
这种乳粥更是成为士人早餐的常备之物,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写道“夜宿毡房月满衣,晨餐乳粥椀生肥”。
总结
唐代以前,粥主要作为一种食物,发挥充饥作用。由此,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古代政府施粥赈济灾民的记载。
此时的粥种较为单一,仅有厚粥和薄粥两类。
时至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唐代出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各种粥种层出不穷。
在这些粥种之中,比较重要的有药膳粥、茶粥和乳粥等。
唐人充分吸收中医医药精华,将粥与各种药物搭配,开发出各种各样具有保健功能的药粥,改善了唐人的身体素质。
茶粥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副产品。唐人将茶与粥相结合,开发出一种颇为雅致的茶粥喝法。
乳粥源自北方游牧民族,但由于乳粥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唐人并没有嫌弃其外族文化背景,而是灵活吸收和改造。由此可见,正是在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粥文化才变得日益丰富多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