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在“江湖”,哪能没“外号”?
相比起各个乡镇一本正经的本名,群众之间口口相传,流传于民间的“江湖绰号”令人印象深刻。群众日常交流和谈话中,常常“吐槽”东泉人是“铁刀仔”。
“铁刀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东泉人“铁刀仔”?
这个名称是褒义还是贬义?
“铁刀仔”的由来
这些疑问,谁能给小编解答?
东泉镇宣干张莹莹带小编找到了参与编写“东泉镇志”的86岁老人肖祖元家里。
肖祖元一辈子生活在东泉镇,还先后任职当地的革委会主任、镇党委书记,找他再适合不过了。
一见面,小编就切入主题,向老人家打听起东泉“铁刀仔”的那些过往。肖老说,解放以前,东泉的集镇就只有东北街和西南街两条街,集镇所占面积不过0.3平方公里。
打铁铺就在沿路的铺面里,印象里是有11家。话音刚落,肖老走出家门,指着门口的一条路就说,这条路以前就是东泉镇的东北街。
肖老说,有一门手艺是很“值钱”的。在民国期间,最出名的手艺人当属东泉的黄北先。据说,他打制的五寸刀,是双刃刀,钢材好。
五寸刀刀长五寸,制作的是牛角柄,刀柄两头用铜包,刀样美观锋利,能砍断三个叠起来的铜钱刀“不缺”。由于质量上乘,刀刃锋利,经久耐用,群众都买来防身。
在平山、上雷、沙塘、柳州一带很有名气,群众称它为东泉铁刀仔。
小编继续向肖老追问,以前的刀还能找到吗?现在说东泉人是“铁刀仔”是骂人吗?“五寸刀,算是管制刀具咯。”肖老笑笑说,和平年代,五寸刀就逐步退出了市场,不再需要了。他们在撰写镇志走访的时候,没有再找到五寸刀的踪影。
肖老解释说,东泉镇以客家人聚居为主。“铁刀仔”客家话里的意思,就是铁做的小刀。仔在客家话里,也是儿子、孩子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演变,“铁刀仔”渐渐褪去了“小刀”的含义,变成了东泉人专有的“绰号”,那是夸人厉害的意思,是褒义词。
逐渐消失的老行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打铁这个行业正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小编当天还到东泉当地仅剩的3家打铁铺的其中一个——王家打铁铺一探究竟。
一见面,老板就用流利的桂柳话自我介绍起来。说自己叫王方样,但是,不是东泉本地人。1940年,父亲从湖南“走日本”,来到了东泉镇生活,靠打铁谋生。
王方样说,他1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打铁,并一直经营至今,如今打铁铺已经有超过80年的历史。
王方样带着小编参观了他的工作区间。中间建起了一个大火炉,火炉上长长的烟囱直通屋顶。王方样说,要锻打的铁器放进火炉中用煤渣烧,待铁器烧至火候,迅速移到打铁砧上。经过一番锤打后,这块铁料便成了要打制的物件。
“现在很多工序都用电了,纯手工的年代太辛苦了”。王方样介绍,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一点没错。
打铁,除了消耗体力,还要忍受火炉的高温、敲打的噪音等等。说着的时候,王方样一直摇头。“现在耳朵好聋,和人讲话要很大声”。
当下,机械化种植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王方样说,他也从打制犁耙等农具为主,转为打制镰刀、菜刀等刀具。
当小编问起,打铁这么辛苦,还计划干几年时,王方样笑着说,儿子不愿意再干这一行。只要他还干得动,还会继续干下去。(冯艳芳 韦久念 张莹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