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战争,试问哪支野战大军名气最大,毫无疑问就是第四野战军,四野兵多将广,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屡克名城,经典战例数不胜数,涌现了很多战史传奇。
但是目前看却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在讲解放战争史的时候,常把第四野战军与东北野战军混淆在一起谈,虽然讲四野离不开东野,但四野绝不等同于东野,更不能无差别,不分时间地点的混用。
据实而论,第四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是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又有明显不同的两个名词。
▲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主要领导人,左起依次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高岗
首先来说,一个叫东北野战军,一个叫第四野战军,两者的番号就不同。一个是以地域来冠名,一个是以数字序列来冠名。
除了最为明显的番号不同外,东野和四野在方方面面,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东北野战军前身,是抗战胜利后抽调全国十一万大军出关的精锐部队,到东北后,先后使用过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等番号。1948年1月1月,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并于随后将军区武装和野战军分开,分别组成了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两个系统。
改称东野后,这支大军相继发起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3月11日,按照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
从作战地域来看,东野时期主要一直在东北地区及其外围的冀热辽察、冀东地区作战,直到平津战役时主力才进入到华北一带,称之为“东北野战军”名符其实。
但是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结束后,全国各大战略区野战军的作战地域都发展的不小变化。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作战地区也从东北变成了从河南到海南这一广阔的中南大地;中原野战军开始向大西南地区挺进;华东野战军则跨越长江继续将江浙、福建沿海地区深入,再以地名作为野战军番号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全国各野战军统一以数字序列排序新番号,东野改称第四野战军。
▲电视剧《大决战》相关剧情:东野入关
从下属部队来看,东野时期,野战军下属部队称之为纵队。
先是在1946 年组建了5个纵队,即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1947年秋季又组建了4个纵队,即七纵、八纵、九纵、十纵。到1948年初又组建3个纵队,即五纵、十一纵、十二纵。至此,东北野战军一共有12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师。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13日,各纵队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实行新番号,改编为第38至第49军,各军除了原有的3个师以外,又分别补入一个独立师,于是每个军均下辖4个师。
但由于刚打完大仗,部队还处于休整中,又面临南下入关新的作战任务,为便于指挥起见,各军的番号并没有正式启用,直至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转入全面休整的1949年3月,各纵队才正式称之为军。
第四野战军先是有12个军,1949年6月,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滇军60军改编的50军也从东北地区挥师南下,从东北军区直属改为隶属四野建制。随后,国民党武汉、长沙起义部队又相继改编为51军、52军、53军、21兵团(后来改编为55军)。
可以说,只要看到部队称之为XX纵队,那就是东北野战军时期。如果称之为XX军,则已经变成了第四野战军。
▲东野整编
从兵力总数来看,东野时期野战军加军区地方武装,总兵力最多时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75万人。
1948年底东野主力入关时,野战军主力已到达80余万人。
到四野成立时,野战军主力为88万人,后来随着50军、51军、52军、53军、55军的相继编入,四野总兵力才达到近百余万人。
所以说,真正的百万大军是第四野战军,而不是东北野战军。
▲电视剧《大决战》相关剧情:东野进行入关作战动员
从部队主官来看,无论是东野时期还是四野时期,林彪都兼任野战军司令兼军区司令员,但东野入关后,东北军区就由高岗担任“一把手”。
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以后,林彪、罗荣桓继续同时兼任野战军和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但四野的参谋长变成了萧克,而东野时期的参谋长则为刘亚楼。
野战军主要首长从林罗刘,变成林罗萧,这也是东野和四野的一个显著不同。
▲电影《大决战》相关剧情:林罗刘在筹划辽沈战役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部队番号、作战地域、下属部队建制名称、总兵力规模还是主要领导方面来看,东野和四野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部队番号不同: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作战地域不同:东北地区、冀热辽察及冀东地区∣华中、华南地区
下属部队建制不同:纵队∣军
总兵力规模不同:80余万∣100余万
主要领导不同:林罗刘∣林罗萧
当然,四野是由东野发展而来,东野是四野的前身,如果仅仅是为了表述方便,东野和四野在很多时候混用起来也不影响人们的理解。但如果要较真起来,东野是东野,四野是四野,这二者还真有很大不同,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军史,甚至是研究历史,就应该这样严谨细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