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人类情感最显性的表达。
有柴米油盐的细碎,
有喜怒哀乐的强烈。
能描绘庙堂之高的宏大,
也能演绎江湖之远的恬淡。
我嘉对话框,
用对话,
定格人间烟火,
浓缩城市意象。
“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呀?”
“让妈妈再忙一会儿好吗?马上2023年了,提前祝我的宝贝新年快乐!”
2022年12月31日晚,嘉定区中医医院内病一组副主任赵稼萤又失约了,在吃饭的间隙,她匆匆和孩子视频通话,还没来得及说声抱歉,新的任务又来了。
2023,我愿能陪孩子过个年
“医生,我爸爸血氧又跌下来了,求求你了,救救他。”
像这样的请求,可能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尤其是在本该家人团聚的跨年夜。但对于赵稼萤来说,她必须快速抉择、全力应对。因为她所负责的病区主要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
赵稼萤
2022年12月31日晚7点,还没完全“阳康”的赵稼萤刚刚查完一遍房,又转头再去看看几位病情危重的老人。从早上8点开始,她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今年90多岁的患者吴老伯入院时已经呼吸急促,加上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很快就用上了氧气罐,一段时间后,血氧饱和度依旧没有起色。
赵稼萤和其他科室医生共同会诊发现,老人已经出现肝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等,情况十分危急。
让赵稼萤有些不解的是,老人儿子了解到情况后,也没通知家人赶紧过来,而是反复询问如何拨打视频通话。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给吴老伯最宝贝的孙子打过去,他的孙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老人家不想让他分心,没有让儿子说出真相,只是通过视频见了一面。
见证了许多匆忙的告别,这一次,她的眼眶有些湿润。可更多时候,面对激增的患者数量,赵稼萤和她的同事们根本来不及收拾情绪。“也会想流泪,也会不舍得,但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我们,忙起来就好了。”赵稼萤说。
2023年1月1日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病房内,病患亲属的担忧询问、医护人员的指令、监护仪的报警声……依旧在回荡着,直到有位患者大声说了句“新年快乐”,医护人员们才意识到,2022竟然就这么过去了。
在问及赵稼萤有什么新年愿望时,她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患者:“希望他们都能顺利渡过难关,当然,2023,我愿陪孩子好好过个年,吃个年夜饭。”
记者了解到,嘉定区中医医院近一周急诊患者出现骤增,最高日接诊量超700人次,较平日翻了3倍。赵稼萤和同事们大多都已经连续在岗十多天。
不过,医院也已经及时整合资源,集中关键力量增援急诊。据嘉定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金伟国介绍,医院把内分泌科、骨伤科、肿瘤科、外科、肛肠科等科室病房也用来接收急诊患者,并在每层楼增开床位扩容病区。同时,安排各科室医生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每日总值班及具有临床医师资质的行政人员支援临床科室。
2023,我愿我“嘉”谱写新篇章
一年一度的区两会于上周圆满落幕,对于嘉定市民来说,它好比一口民生灶台上的锅,掀开会发现里头满是热气腾腾的“佳肴”,在安亭镇向阳村经营着一家乡村咖啡店的冯惠琴就深有体会。
“一块小小的农村米糕要如何走进大众餐桌?”
“如何更好地提升农户和返乡创业者的获得感?”
“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产业发展还有哪些不足?”
前段时间,区政协委员常洁在得知冯惠琴以及其他农户、返乡创业者等面临的困难后,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经过前期调研,两会期间,她郑重地向大会提交“关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何增强后劲,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的提案,关注如何让农产品经营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
冯惠琴的咖啡店坐落在安亭镇向阳村铺就的田园画卷里。令常洁印象深刻的除了窗外一望无垠的稻田,便是摆在木制桌上的农家米糕。她说,从田头到餐桌,向阳村的米文化在这家咖啡店得到彰显,“‘烟火气’扑面而来,咖啡醇香,米糕软糯,有景赏又有滋味,无奈的是,在这个时代,即便酒香也怕巷子深。”
常洁寥寥几句,道出了冯惠琴藏在心底又十分迫切的愿望。冯惠琴出生在向阳村,和许多去到城市发展的同龄人不一样,她对田园生活有着向往之情。彼时,向阳村被评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她转身成为乡村咖啡店主提供契机,“也更坚定了我回到乡村,为家乡做事的决心。”
不过,对于“单打独斗”的农村创业者来说,依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客流量不多、知名度不高,是经营过程中的难点。为此,她曾尝试线上直播宣传米糕、草头塌饼等向阳特色,几个月下来,直播间的每日平均观看人数仍旧不超过10个人。
草头塌饼
“不能让这些有干劲的乡村创业者成为一座‘孤岛’。”常洁说,经过多方调研,她建议,可以由村集体或者相关企业对示范村的特色农产品、养殖及民宿产业进行整合,并形成产业规模效应,避免一家一户的单一经营模式。
可喜的是,区农业农村委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未来将多举措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发挥乡村产业多元功能和价值。以互联网赋能农业,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知名度。
“优化红绿灯设置”“缓解教育资源紧缺”“加快区内加氢站建设”……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政之要”“民所需”,带着“冯惠琴们”的新年愿望来到两会,最后转化成了超200个意见建议。
在这沓厚厚的“心愿单”里,涉及经济恢复与重振、现代化治理体系健全、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更为协调等各个方面,事关你我,也事关我“嘉”发展。
2023,我愿继续守护好每一个小家
“小徐,我家里存粮不多了,可以帮帮我吗?”
“阿姨,您别急,我们给您去买。”
元旦前夕,菊园新区嘉悠社区居委会的电话响个不停。
“阳康”归来的社工徐兰珠告诉记者,居委会原有工作人员9人,最困难时只剩2人在岗,减员严重,但大家始终牵挂着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及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紧急关头服务不“断档”。
买菜、冲燃气、每日打一通电话……徐兰珠和同事虽然还时不时咳嗽,但她们每天仍在坚持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这些服务。“大家是陆续阳的,人手有限,都是能撑一会儿就再撑一会儿,和我交接的同事就是发高烧了才停下来的。”徐兰珠说。
社区里老人数量多,情况也各不相同,如何做到不漏一人?嘉悠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曾丹表示,社区现有10位独居老人,纯老家庭也有20多户。社工通过电话先联系到老人,确保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加入社区微信群,然后再告知老人结对社工的电话号码,有问题第一时间联系结对社工即可帮助解决。
社区工作者的无私付出,老人们也看在眼里。徐兰珠的抽屉里放着一个润喉糖的空盒子,她笑着说,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当时我刚刚‘阳康’,整个人其实还是很虚弱的,但没想到,在给一位社区老人送物资时,她察觉到我喉咙哑了,硬是塞了一盒润喉糖给我,特别感动。”
一声问候,几袋物资,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点滴温暖背后都是一个个社区工作者在默默坚守。
“会觉得累吗?”
无数个“徐兰珠”不假思索地会说:“新的一年,我愿继续守护好每一个小家。”
2022这一年有许多不容易
再不容易总算都过去了
2023已来,我们依旧充满期待
最后请不要忘了对崭新的未来说一句:
“欢迎光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