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剃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剃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剃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现在人们普通理个发,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一月一理,对平民百姓,工薪一族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常见电动理发车走街串巷,就地理发,生意不说很兴隆,买卖也不见间断,特别是移动理发随行就市,价格便宜,技艺高超。

这些移动理发师傅,在民间过去叫“剃头匠”。尽管职业卑微,条件艰辛,但解决了人们必需的“头顶大事”,还是很受欢迎和待见的。

古时候“剃头匠”称作待招、剃工、镊工等。明代叫“篾头”,清代叫“剃头”,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是没有剃头一说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可以拢发束冠,而不能随便剔除和损伤。到了汉代,才开始有了以剃头为职业的手工业,至宋代开始发达。元、明两朝,人们剃头更为普遍。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曾下令剃发梳辫,并于顺治二年(1645年)发布“剃发令”,限十日内一律剃发,违令者,杀无赦。 男子一律剃头留辫。辛亥革命后,废除长辫蓄短发或剃光头。

有一个笑话,说从前一起上私塾的三个孩子没事就攀比老爹的权势。一个孩子的爹是县官,就说是百姓的父母官,一县权最大。一个孩子的爹是秀才,就说见了父母官也可以不下跪。最后一个孩子说:“俺爹最厉害,敢让父母官低头就得低头,让秀才抬头就得抬头。”前面俩孩子不信,就问后一个孩子的爹到底是谁?后一个孩子就说是“剃头匠”,三人遂大笑不止。

过去剃头也有规矩,民间说正月不能剃头,有“正月剃头死他舅”的迷信说法。因此,都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去剃头发。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红火。

有的孩子鬼精灵,过年问小舅舅要磕头钱,小舅舅不舍得给,就说赶明儿要去剃头。小舅舅一听,心知肚明,就赶紧乖乖地掏钱买命。

新社会提倡工作最光荣,职业无贵贱。“剃头匠”被尊为理发师。

在大集体年代,剃头匠,每月要给生产队缴纳一定数额的现金或粮食,生产队按照一个成年劳力给他们记工分。剃头匠凭技术轮庄剃头,一般每个月为一个庄剃头一次,直到全庄人的头剃完为止。剃头费包年,大人一年两块钱,小孩一块或者五角,现金或者粮食均可。

“剃头匠”作为手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剃头担子行当。担子的一头是一个木制的窄长屉凳。既用于主顾落座,也是放置工具的箱子。盛着梳子、刀剪、推子、肥皂、洋碱、围布等。另一头是个生火的炉子和铁锅、脸盆等。人说单相思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就在于此。

扁担头拴着一条白毛巾,挂着一条长条形的磨刀布。走进村子还要喊一下。“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像电影《红灯记》里磨刀人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剃头匠”一般在村中开阔敞亮的地方放下担子,支好炉子,温上供洗头用的水,打开窄长屉凳的抽屉,拿出剃头家伙摆放好。就四下走动,开始吆喝“剃头喽!”。庄里的大人孩子听到了,就陆陆续续从家里走来剃头。

赶上人不多,有空闲,剃头匠就顺手磨剃头刀,这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艺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庄户人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人巧不如家什妙”。就见“剃头匠”在磨石上磨,在磨刀布上蹭。剃头刀闪光锃亮,吹气断发。

那个时代,发型如衣着一律国防蓝,清一色剃“小平头”。十几分钟一个头,剃完了,在温水里洗一遍头,擦擦干,再用剃头刀刮刮修修鬓角,找找平,人就感到轻快了,也变神气了。

老人剃头要讲究一些,大都要刮刮脸,文雅说法就是净净面。剃头匠先把热毛巾捂在老人脸上,软化一下老脸皮,而后拿掉热毛巾,用剃头刀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刷刷沙沙几下子,一张老脸就有棱有角,容光焕发,至少年轻了十几岁。

夏天老人都图省事,爱剃光头。见面相互开玩笑,打趣道都快赶上电灯泡了,晚上不用浪费电了。

“来前乌头宰相,去时白面书生。”,过去剃头匠作为“三教九流”的下九流,常受歧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乡村都有了多功能理发店,发型新美时尚。

“剃头匠”也与时俱进,技艺水涨船高,成了流动理发师、美容师。交通工具也鸟枪换炮,自行车算档次低的,箱蓬电动三轮摩托车、面包车、卡车也屡见不鲜。甚至电话预约,随叫随到,上门服务,圈粉专职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流动“剃头匠”会成为现代城乡美容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