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个三岁时就能熟练使用母语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
和至少七年中高等教育的人
你永远不会想到
当你四六级已经过了许多年
甚至试图猛加第N种语言点的时候
卡在你青年和文化青年身份之间最大的鸿沟
竟然是《现代汉语词典》

这本人手至少一本的红色大宝贝儿
看守着你文化水平的底线
某种程度上也牢牢紧锁着上线
毕竟,在《现汉》面前
人人都可能是“文盲”
不信的话,就跟着奥利奥来看看~

▼
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中学语文学得不好
而是有些灯下黑的错误真是十分猥琐
就像你可能怀疑
从未见过面的二大爷的身份
却不会想到要跟你爸做亲子鉴定一样
有些词,根本想不到它是错的好吗?!

▽

请问:这三句话究竟有几个错?
点击切换查看答案▼

还有,“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满意”
属于褒义,不能用来形容中国男足

对了不要骄傲,错了不要傻眼
因为这些玩意儿不光我们会错
连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的新闻媒体
都会偶尔闪了腰

/《咬文嚼字》/
比如这个“庚续”和“赓续”的问题
不但上了《咬文嚼字》2021年的
“十大语文差错”榜
连输入法都会主动纠音
(没错,说的就是搜狗输入法)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更是重灾区
网文作者可能是把点儿都加到了手速上
有些词or成语
从“外表形状”上乍一看用得没问题
但人家的“里子”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
比如这个九曲回肠↓


而转到影视剧这边
都市情感剧和古装言情剧就算了
连历史类主旋律大戏都会栽坑里
像这个“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的问题
可谓源远流长
从《三国演义》到《觉醒年代》
错得一脉相承
(ps:失之偏颇是对的)


还有“领衔主演”这个问题
不知道是因为彰显番位还是分片酬档次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剧
片头“主演”都能泛滥出N个组别
但无论你有几组主演,分别是什么花色
所谓领衔主演,它只能有一个

▽

有些暂时性的“文盲”是网上冲浪导致的
比如,无论是看多了
“一大波僵尸向你涌来”的中老年选手
还“反手一波666”的小年轻
大概率都不会想起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上
此时的量词应该是“拨”

还有悲催这个词
论坛时代大家打的应该都是“悲摧”
因为它的长相仿佛让情绪显得更激烈
事实上它还真的更激烈一点
但只能形容无限大的悲伤

我们常说的倒霉
应该是这个显得“扣扣搜搜”的悲催
此时是不不是有感到懵逼?
啊对不起,应该是——蒙逼



因为一般来讲
蒙是状态层面的
而懵是实事意义上的
哦对了,懵是三声

▽

一般来讲常跟文字打交道的职业
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长得不顺眼的词不一定错
还有可能是推荐用法

有一种难过,叫“推荐用法”PTSD
这就像一个热爱流氓慕斯的奥利奥
第一次得知榴莲的推荐用法是榴梿
而芒果的推荐用法是杧果时一样
看见这四个字
就油然而生一种会呼吸的痛
此外还有水果家族里的杨桃
它的推荐用法应该是——阳桃

而这种明明是一个意思
但它的推荐用法长得妈都不认识的心塞
遍布《现汉》,比如分和份:
“我是部落的一fèn子”
“我是你爷爷辈fèn比你大”
“我此时依然保持一fēn清醒”中的fen
推荐用法都是“分”而不是“份”

唯一的例外是股fèn的fèn
是份不是分
可惜你又没有对吧

▼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
不光是学了十几年的汉语不会写
从小开始学的普通话你也不一定会说
比如,可以轻易制裁南方人的儿化音
和可以轻易瓦解全国人民的轻声
▽

如果真的按普通话手册上的发音标准
前者会让你发现全民皆为北京人
而后者会让你忘了舌头咋长的
打开《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册》
你会发现一些平常读起来
没障碍的词它出现障碍了

比如:小熊、果冻、红包
这三个词都是儿化音,来跟我念:
“小熊儿给自个儿包果冻儿红包儿”

此外还有折磨人的轻声
比如:爱人(ren)、胡琴(qin)
世故(gu)…
这种平常带着音调读没啥问题
轻声起来反而不认识的词
不信来试试:“世故的爱人弹胡琴”

是不是感觉念完之后
连脖子带舌头都坐上了三蹦子
整个人嘣嘣的
这两者叠buff的话杀伤力更大
比如——胡同这个词
到底是轻声还是儿化音?

▽

此外,还有些历史因素
也会让情况变得不可控
这主要出现在一些人名和地名的问题上
像“洪洞县”的“洞”(tóng)
“六安”的“六”(lù)
“十里堡”“马家堡”的“堡”(pù)
“水碓子”的“碓”(duì)…
都是《现汉》按照“从俗性”原则
开的专属“绿色通道”

可惜的是如果你不知道某个字作地名时
拥有唯一性的异读特权
很容易一秒暴露外地人的身份
面对地名的时候
就算词典上暂时没有这个读音
老乡的读法也不算错
因为,谁知道哪天字典就改了呢?

比如“乐亭”的“乐”
《现汉》第五版还没有lào这个音
第六版就加上了

除地名外在《现汉》面前
人名也是有特权的
尤其是名人,比如贾平凹(wā)
但更多的是因为漫长的时间
而出现歧义的情况
比如陈寅恪的恪字,念kè还是念què
长久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

当年的文化人认为应该念què
而有人认为应该按客家话念kè(ko)
然而这种情况追根溯源
可能还要怪陈先生自己:
在那个白话文还未完全规范的年代
他自己咋念咋写的时候都有

在这一点上
名人科普也有科普错的
比如之前董卿说老舍的舍读四声
而事实上,综合种种历史因素
学界大多数观点认为依然该是三声
跟我念——老舍(shě)

多说一句,写法上也有类似情况
像瓷器的瓷虽然早就
被《现汉》钦定为推荐用法
但老北京人不灭的信念
还是使北京地图被迫保留了
“磁器口”这个娘不爱的孩子

人名写法同理
比如关于钱钟书和钱锺书的争执
好在,在各路大能的坚持下
鍾字在2013年被成功“平反”
被《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为
规范字(之前是异体字)
免于流落历史的命运
▼
众所周知比之已经被封印在
各项材料和说明书上的拉丁语
汉语是一门仍然在进化的语言
而且进化速度还不慢
《现汉》作为一本汉语言通用工具书
得赶得上时代

虽然在“从音,从简,从俗”的原则之下
《现汉》变得更切合我们的习惯
但仍有很多人觉得
这种修改过于“下沉”
属于劣币驱逐良币
其实不光我们这么想
大佬们也一样每一次改版
都意味着语言协会大能们的一次“群雄逐鹿”
为了解决掉一个字or留下一个词
大佬们可能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有人能砸出红宝书

而这种纷争的主旨一般是两个:
如何保持汉语的文化底色
以及如何提升汉语(和普通话)的普及度
而比起前者后者才是隐藏在
变化背后的本质——降低文化的门槛
让更多人脱盲才是基础文化工作
更重要的目的
在这个前提下《现汉》的“朝三暮四”
仿佛是有情可原
但是吧就算我们这也不认识那也不认识
看见阳桃和杧果还以为是新鲜物种
但也没必要做个《现汉》原教旨主义者
因为没人知道当一个词被大家错多了之后
它会不会哪天就变了

总之,翻完一遍《现汉》文化水平倒退十年
对得起语文老师这件事
显得更可望而不可及了
哦不对,是可望而不可即
以上内容画重点
还有“huà重点”的huà
不是瞎划拉的划,而是画画的画
记住了吗?画重点啊!

▼
想必十八岁时张口就来的百首古诗词
已经奠定了你的文学基础
但如今二十八岁的你
却还因分不清《现汉》里的字词
在与人交锋临场发挥的中途
被人怼“文盲”的时候会突然明白
岁月不仅带走了你的青春
还有曾经闻名一时的“文学达人”标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