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明大多来源于人们对天象的崇拜,简化之后就变成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的相合来源于河图,两两相合,逢龙而化。那么地支的相合到底是怎么来的?老话说:“日月合斗建,天地成六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地支的来源
夜晚的星空就像一个巨大的表盘,二十八宿绕天一圈,就像是这个表盘中的刻度一样,记录着日月星辰的位置。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组,也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各有七宿组成,共二十八宿。
人们将天空的一圈360度划分为十二份,就是十二次,每一次都包含两到三个星宿。这十二次就是十二地支的来源,所以地支原本是方位的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只是一个方位。而地支的力量源泉取决于进入这个方位的天体之力。
当“岁星”进入某一个方位时,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地支的原始力量。岁星绕天一圈,相等于地球上的十二年,也就是说岁星每运行三十度,对应着地球上的一年。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力量也不一样。
当岁星走完十二个三十度,产生了十二种不同的力量,对应着地球上的十二年,这十二种力量就是十二生肖的原始力量。比如今年是壬寅年,反映的是岁星在东北寅位三十度所产生的力量,当岁星走出这个方位时,虎年也就结束了。
当太阳进入这十二个方位时,就形成了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当然太阳的运行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所形成的一种视角,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岁星”只运行了三十度。因此每一个时间点,反映的是当年岁星的力量状态,以十二长生来表示。
所以岁星就被称为“年中天子”,一年一换。月份是将岁星力量的细分,而时辰是将岁星力量的再一次细分,因此年为根,月为苗,日为花,时为果。最终的果实所表达的也就是岁星的力量在此时此刻的状态。
日月合斗建,天地成六合
由上可知,十二地支原本是十二个方位,这十二个方位中所产生的力量取决于该方位当下的天体力量。这十二个方位也就是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但是人们站在地球上是感觉不到地球运行的,只能看到太阳在运行。于是人们将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称为“黄道”,是以地球公转为参照物而形成的一种视角。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就是一个回归年,与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样的。
那么太阳在天空中运行一圈,同样会经过十二次,被称为“日月合宿”。日月交会之处就为“月将”,是以逆时针方向运行的。春季的寅月,日月交会与“娵訾”之次,这一次包含室宿和壁宿,室宿也就是室火猪,其位置在亥,所以寅月的日月交会于亥。
到了卯月,日月交会与降娄之次,这一次包含奎宿和娄宿,也就是奎木狼和娄金狗,其位置在戌,所以卯月的日月交会在戌。到了辰月,日月交会于大梁之次,这一次包含胃宿、昴宿和壁宿,昴宿也就是昴日鸡,其位置在酉,所以辰月的日月交会之处在酉。
巳月也是一样,日月交会于实沈之次,这一次包含“觜宿”和参宿,也就是觜火猴和参水猿,其位置在申,所以申为猴,巳月的日月交会在申。依次逆行,午月在未,六月在午,七月在巳,八月在辰,九月在卯,十月在寅,十一月在丑,十二月在子。
所以每一年的日月交会之处就是逆行十二支,而日月交会之处就为“月将”。那么月建也就是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北斗星的斗柄永远指向青龙七宿的心宿,心宿三星又被称为“天之心”,代表着天体的力量中心,为天地之心。
因此《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因为斗柄的指向就是心宿之位,也可以说成:心宿在东,天下皆春;心宿在西,天下皆秋。
那么斗柄的指向为月建,日月交会之处为月将,而月建和月将的相合就是地支的相合。正月建寅,日月交会在亥,寅亥相合。二月建卯,日月交会于戌,卯戌相合。三月建辰,日月交会于酉,辰酉相合。四月建巳,日月交会于申,巳申相合。
五月建午,日月交会于未,午未相合。六月建未,日月交会在午;七月建建申,日月交会在巳;八月建酉,日月交会在辰;九月建戌,日月交会在卯;十月建亥,日月交会在寅;十一月建子,日月交会在丑;十二月建丑,日月交会在子。
所以地支相合的关系也就是日月交会和月建相合的关系,反映的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导致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在东边,是因为所处的位置在西边,也就是地球在西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kfy8.com/archives/17188